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度市職業教育中心
- 簡稱:平度職教中心
- 創辦時間:1979年
- 現任校長:朱風彬
- 所屬地區:山東平度
建校時間,基本內容,德國“雙元制”,完善實訓條件,加強隊伍建設,深化教學改革,發揮特色優勢,
建校時間
基本內容
學校總占地面積580畝,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現有教職工560名,教學班140個,在校生6280名。開設機電、建築、財會、服裝、信息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農牧技術工程、果樹栽培與果品加工、旅遊服務、畜牧獸醫等十個專業體系,二十四個子專業。
自1990年開始,與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合作舉辦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項目——平度“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到2015年共進行了五個階段十四年的合作。十幾年來,學校圍繞高素質實用技術人才的培養,以實施“雙元制”職教辦學模式為主線,努力做活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文章,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德國“雙元制”
是21世紀世界上較為成功的職教辦學模式之一,被譽為德國二戰後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是學校和企業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培養人才全過程的一種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其主要特點有三:一是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即培養的是高素質的一線技術工人或技術農民。二是企業與學校相互協調配合,並以企業為主。三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並以實踐為主。實踐課在整個培訓中占到60%以上。
深入理解和把握這些精神實質,使得我們在引進、借鑑、實施這一模式時,能夠考慮到中德雙方社會體制的不同以及經濟基礎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切實從我國國情和平度實際出發,進行合理的揚棄。做到既不生搬硬套,也不任意變通,而是以能夠實現培養目標,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原則,有效地進行了“雙元制”辦學的實踐和探索。
完善實訓條件
首先加大投入力度,加強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努力實現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現代化。十幾年來,德方共無償援助520萬歐元,中方共投入配套資金約5000萬元人民幣。建起微機、語音、電化等24個實驗室、5個標準化多媒體綜合教室和36個實訓車間,並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實驗實訓設備。
二是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為了解決企業參與問題,在平度市委、市政府的統籌協調下,學校確定了57個校外實習基地,成立了校企合作聯誼會。明確了企業培訓的組織領導、企業指導師傅的確定、培訓企業的權利、職責和義務。在企業中實現了“四落實”,即車間落實、實習指導師傅落實、管理措施落實和培訓計畫落實,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生產、學校與企業、培訓與使用相脫節的問題。
三是加強專業產業化建設。我校按照“圍繞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思路,充分利用現有的設備和師資力量,大力發展校辦產業,實施產教結合,增強學校的自身造血功能。結合專業設定創辦了華德汽車維修培訓中心、果品加工培訓中心、畜牧教學養殖實驗場、服裝加工廠、建築安裝工程隊。這些企業性實體走出了一條融教學、實習、生產、經營、服務、就業為一體的產教結合、校企合一的“雙元制”辦學路子,從而使培訓過程實現了功效“五合一”:車間、教室合一。上專業理論課時是教室,上實習課時是實習車間。學生、學徒合一。學生在生產實習時,既是一個專業技能學習者,又是一個生產者,集學生和學徒兩個角色於一身。教師、師傅合一。在生產實習課上,老師既是教師又是實訓指導師傅。作品、產品合一。把學生在生產實習中按成品質量要求完成的作品推向市場,直接接受市場的檢驗。育人、創收合一。學生生產實習的過程,既是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逐步實現學生生產實習由“消耗型”向“盈利型”的轉變,達到在育人中創收,在創收中育人的目的。
加強隊伍建設
我們通過以下五種途徑著力最佳化師資結構。一是培養專業骨幹教師。選送教學能力強、德才兼備的優秀專業教師到外地或相應高校進修學習,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技能。並選拔40餘人次的專業教師先後到德國接受為期半年、一年或一年半不等的“雙元制”職業培訓,考取國際通用的“師傅”證書。二是企業生產培訓。學校將專業教師有計畫地送到賽德爾基金會其它項目和市內大中型企業,集中半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幾年來,共培養128名“雙師型”教師。三是發揮德方為項目派駐的長短期專家優勢,為我方培訓教師,帶動整體師資力量的提高。先後有22名德方長、短期專家來校任教。四是聘請兼職教師。學校從廠、礦、企業和科技部門聘請25名專家和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承擔部分專業理論和校內實訓課任務。
深化教學改革
十幾年來,我校理解和把握“雙元制”職教辦學模式的實質,密切結合中國國情和平度實際,把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具有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創業者作為培養目標,就傳統職教辦學模式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建立起新的教育教學模式。
(一)教學計畫。加強基礎和實踐性教學環節,突出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培訓。以崗位需要為重點,以強化技能培訓為主線,對現行各專業的教學計畫進行了調整。機電專業學制三年,第一學年為職業基礎培訓年,第二、三學年為專業及專業技術培訓年,三年的實踐課時占總課時的68%。第一學年50%的時間學理論,50%的時間在校內實訓車間實踐;第二、三學年20%的時間學理論,20%的時間在校內實訓車間實踐,60%的時間在企業培訓,強化學生專業技能訓練。
(二)課程設定。緊緊圍繞培養目標,精簡課程門類,突出職業特點。打破以學科為中心的結構體系,代之以跨學科的綜合課程結構。把傳統職業教育中設定的十幾門基礎課和專業課科學地綜合為專業理論、專業計算、專業製圖和專業實訓四門綜合課程。
(三)教學內容。以職業需要為主線,構建起寬基礎、複合型的智慧型結構,既考慮職業目標的實際需要,又為學生未來發展潛力打下基礎。
(四)運作方式。採取了模組式教學,融理論與實踐於一體,將各專業學科按照順序分解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環節。在每一環節中,理論、實訓和實習結合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體系;在每個單元體系中,專業理論、專業計算、專業製圖和專業實訓四門課,平行起來同序進行。
(五)教學方法。堅持直觀有效的原則,運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討論法、四段教學法,切實將學生置於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六)考試考核。為提高社會對學校考試的認可度,推進學校考試向社會考試的過渡,平度市成立了分管副市長任主任、各方面專家組成的“雙元制”職業教育考試委員會和多個專業考試小組。經考試委員會確認合格者,由學校發給畢業證書,由勞動部門發給相應工種技術等級證書,由考試委員會發給崗位合格證書。學生畢業實現了由單證到多證及由初級到中級、高級的逐步過渡。
在突出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過程中,重視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側重人格本位,把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教育列入教學計畫,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構建起職業學校質量結構的金三角: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
發揮特色優勢
通過實施“雙元制”職教辦學模式,做活了適應和服務兩篇文章,提高了服務功效,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效益。
一是壯大了學校的辦學實力
通過實施“雙元制”職教辦學模式,培養出了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學生,滿足了第一、二、三產業的需要。學校以良好的出口拉動了入口,形成“進出兩旺”的良性循環。特別是2015年,與德國帕索職業學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十二處分校,全國有二十一個省市的200餘名學生到平度職教中心上學,將“雙元制”辦學模式真正的推廣、輻射出去,從而擴大了辦學規模,促進了學校自身的發展。
二是推動了職教改革與發展
作為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和山東省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先後面向全國、全省舉辦了職業學校校長、管理幹部、骨幹教師培訓班64期,共培訓4000餘人次,面向社會行業培訓12000餘人次。為西部地區優惠培訓專業師資200多名;與全國婦聯聯合進行了面向內蒙、陝西、甘肅的女童培訓。全國、山東省、青島市先後以我校為現場,在平度召開了雙元制辦學模式推廣會、現場會。2004年3月,中央電視台對我校“雙元制”辦學模式以《職業教育在平度》為題,於“兩會”期間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播出,在社會上引起了積極反響。學校已接待參觀團體200餘個4000餘人次。以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為主線的“雙元制”職教辦學模式,在更大區域內為職教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三是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一)為經濟建設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
從建校到2015年已畢業的2.6萬多名畢業生,除有1200餘人考入高等院校外,畢業生對口就業安置率達97%。歷屆學生尚未畢業就被海爾、海信、三瑩、東太、大華、安普、勝利安等國內外大中型企業和用人單位預聘一空,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畢業生因技術精、懂經營、會管理,而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
綜合素質較高的勞動力資源成為平度招商引資的重要條件。2015年,海爾、海信、三瑩、統一、韓國LG等上百家國內外大型企業紛紛前來我市投資建廠。
學校積極嘗試實行“訂單教育”。充分發揮師資、設備等方面的優勢,主動針對企業的用人需求,為企業量身培養培訓崗位人才,密切育人用人關係,共舉辦各類長短期培訓班105期,培養培訓3萬餘人次。
(二)強化示範輻射帶動功能,拉動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
為帶動當地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學校依託畜牧教學養殖實驗場,積極搞好對當地農民的引導。圍繞奶牛養殖,帶動當地農民進行飼料生產。僅青貯飼料一項,就為當地農民每畝玉米增收150—200元。學校積極搞好對農民的奶牛養殖技術培訓,培訓養殖從業人員900人次。全市86%的奶牛養殖業人員接受過學校的專業培訓,我校畢業生有9人成為奶牛養殖專業示範戶。通過積極引導、扶持與引進、改良和自行繁育,全市奶牛養殖由1998年前的不足40頭,發展到5000餘頭,建立了二十多處規模不同的奶牛場,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為推進農副產品深加工、精加工和資源增值轉換,圍繞果酒生產,學校有針對性地面向果農搞好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簽訂購銷契約。在產前提供信息和優良品種,搞好技術培訓,產中進行技術指導,產後提供銷售服務,極大地拉長了農產品的利潤產出鏈。在我校果品加工培訓中心的示範帶動下,全市果品加工企業由1998年前的3家發展到2015年的65家,多數果酒釀造廠的技術骨幹是我校的畢業生。
學校專業實體充分發揮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有效拉動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全市僅畜牧養殖業和果酒釀造業年生產總值就達1.2億元,年創利潤4200多萬元,逐步成為平度的支柱產業。
為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我們將不斷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繼續辦好中等職業教育的同時,積極申辦高職學院,努力把我校建成融中職、高職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層次、多功能的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的雙元制學校;發揮“雙元制”辦學優勢,與已建立合作關係的全國各地十二處分校攜手,組建“雙元制”職教集團,走集約化職教發展之路。圍繞當地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不斷調整最佳化專業設定,為適應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副產品真正實現深加工、精加工和資源增值轉換,2004年新上食品工藝專業,並籌建肉類食品加工廠和奶類食品加工廠,加大實施“雙元制”職教辦學模式的力度,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