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人,部分台灣高山族的稱謂。清代亦稱“平埔番”。主要散布在台灣西部和北部沿海平原及淺山。因其大多居於較為平坦的地區,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埔人
- 別名:平埔番
- 性質:部分台灣高山族的稱謂
- 主要分布:台灣西部和北部沿海平原及淺山
平埔人,部分台灣高山族的稱謂。清代亦稱“平埔番”。主要散布在台灣西部和北部沿海平原及淺山。因其大多居於較為平坦的地區,故名。
平埔人,部分台灣高山族的稱謂。清代亦稱“平埔番”。主要散布在台灣西部和北部沿海平原及淺山。因其大多居於較為平坦的地區,故名。釋義過去有人將其分為若干支:凱達加蘭人,分布在基隆、淡水及台北附近;噶瑪蘭人,分布在今宜蘭縣境,...
平埔族,指的是居住在台灣平野地區的“原住民族”,在學術分類上屬於“南島語系民族”,是“台灣少數民族”的族群之一。“平埔”兩個字,就字面的意思而言,就是“平地”的意思;“族”則是指稱某一特定的人群。就此而言,“平埔族...
平埔番 Pingpu Fan 清朝統治台灣初期,依土著歸化與否,分為熟番與生番。又以居住地的特性,將熟番分為倚山熟番、平埔熟番、邊海熟番與淡水熟番等。日本殖民統治初期,日籍學者將原住民重新分類為平埔族、高砂族兩大類。平埔人...
噶瑪蘭人(Kavalan),台灣主要族群類的一支、屬平埔人。主要分布於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花蓮市附近、東海岸之豐濱鄉、與台東縣長濱鄉等地,人口約3,000人。簡介 噶瑪蘭人原居於宜蘭地區。清葉以降,隨著漢族的不斷遷入,土地...
台灣的平埔族群中巴則海族在以前或穿用貫頭衣。使用語言 巴宰語(Pazeh;Kulon-Pazeh;巴則海語)是台灣巴宰族人所使用的語言,為台灣原住民語言之一種,屬於南島語系的次語群。亦歸類為台灣南島語第1群,與泰雅語(Atayal、Tayal...
雷朗人為台灣少數民族之一支,歸類為平埔人。主要分布在台北縣、中和、三峽一帶,及桃園縣一些地區。以魚獵、種薯等方式維生,大至在大台北盆地西部、南部和桃園一帶的水陸地域活動。大約在清朝乾隆時期前後,被陸續前來墾拓的福建移民...
噶哈巫族屬平埔族群其中一族。原朴仔籬社屬於噶哈巫族。最早荷蘭戶口表記載之Poal y,即為清代文獻記載的“朴仔籬社”,分布於大甲溪河岸流域,在今之台中縣東勢鎮、石岡鄉、新社鄉等地區。以地區分類而言,豐原以西為巴宰本族,以東...
馬卡道族(Makatto)屬於台灣少數民族的一支,即鳳山八社;包含大傑巔社等社。馬卡道族分布在台灣最南部之高雄、屏東平原一帶, 因此過去被分類為平埔族,有學者認為是西拉雅族的分支(如:小川尚義)。發展歷史 馬卡道族為平埔族的一...
巴賽語(Basay、Basai,馬賽語)為台灣北部平埔人巴賽族所用的台灣南島語言,原在大台北地區,基隆市,新北市金山區、萬里區、瑞芳區、貢寮區等地使用。現今許多地名如Ki-taparri(金包里社/Cajpary)、Masu(萬里別稱)、Pourompon(大龍峒...
巴布拉人(Papora)(拍瀑拉族)是台灣少數民族之一,分布於台中大甲、沙鹿、梧棲和清水一帶的海岸平原。在荷蘭、明鄭和清領時期都有被討伐的記錄,後遷往埔里。1731年-1732年該族反抗漢人的大甲西社番亂,為史載最大的平埔族民變。
巴布薩族(Babuza,又稱貓霧捒族、貓霧族)為台灣少數民族之一支,分布於彰化平原和台中盆地西緣附近,隸屬平埔族。簡介 巴布薩族台灣少數民族之一。巴布薩族歷史上分布在大肚溪以南、濁水溪以北的彰化平原和台中盆地,共有7社,...
道卡斯語依據語料的分析及歸類,道卡斯語是巴布蘭平埔人的一支方言。(一)道卡斯人分布北起湖口台地、楊梅、龍潭,南抵大甲溪,約占新竹縣、苗栗縣沿海二分之一的面積。 自北而南有竹塹二社、後龍五社、蓬(崩)山八社。 自北而南...
馬卡道語(Makatto)是台灣平埔人西拉雅人分支馬卡道族人所使用的語言 簡介 馬卡道語是台灣平埔人西拉雅人分支馬卡道族人所使用的語言,今已滅絕。為台灣少數民族語言之一種,屬於南島語系的次語群,亦歸類為台灣南島語第六群。昔日...
霄里是平埔人凱達格蘭人的社名,當地時常大霧籠罩,似在雲霄中,故名霄里。早期是平埔人的活動範圍。霄里是平埔人凱達格蘭人的社名,當地時常大霧籠罩,似在雲霄中,故名霄里。早期是平埔人的活動範圍。在清代乾隆6年,便有漢人移居...
在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中,分布在中國台灣省山地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及蘭嶼島,屬於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原住民和已基本漢化的“平埔人”,在1983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統稱為高山族。 高山族中包括著具有不同人種、語言和族源的阿美、泰雅...
台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1624年荷蘭人占領台灣南部後,因為傳教目的而傳入羅馬拼音給原住民書寫當時平埔族的語言前後為分界點,時代橫越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而這段時期中最著名的考古發掘為於台南縣新市鄉(舊名新港)...
凱達格蘭人(Ketagalan),分布於淡水、台北、基隆和桃園一帶,以台北盆地為主體。與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人曾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已幾乎漢化、絕跡。簡介 在三百多年前,台北盆地是平埔人“凱達格蘭人”人的領域,大約有三十多社,散居...
自漢族居民移居台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所說的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脈...
此外,尚有10多萬已被漢化的平埔人。平埔人歷史上包括10個族群。他們散居在台灣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與沿海,長期與漢族雜處、通婚,較早接受漢族文化,至19世紀以後已基本與漢族融為一體。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還有4461人散居...
諸羅山社,是位於嘉義平原地區的平埔族的洪雅人聚落,在四百年前即活躍於台灣舞台。歷史 台灣荷蘭統治時期,諸羅山社是大員(今台南)以北重要村社之一,荷蘭人派有政務員、牧師、教師、士兵駐地執行政教事務,地位重要。荷治末期,鄭成功...
北投社為台灣清治時期平埔族之巴賽族中的一社。“北投”發音為Pataauw,巴賽語為女巫的意思,經猜測,是因為該地為硫磺產地,煙孔瀰漫似乎有女巫出現而得名。概要 16世紀之前,現有文獻就只提及西班牙牧師曾至此宣教,其他就鮮少有所...
約2000年前,台北市中山區出現了十三行文化,該文化與之後生活於台北盆地的平埔人有極深的淵源。 而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台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濕地的台北市,除了平埔人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 不過,在此段...
洪雅語(Hoanya)為台灣西北部平埔人洪雅人所用的台灣南島語言,歸類在排灣語群下。使用地區台灣西北。區域主要分布於台中霧峰以南、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到台南新營以北一帶。簡介 洪雅語(Hoanya )為台灣西北部平埔人洪雅人所用...
大滿語(Taivuan 、大武壟語)是台灣平埔人西拉雅人分支大滿族人所使用的語言,今已滅絕。簡介 大滿語為台灣原住民語言之一種,屬於南島語系的次語群,亦歸類為台灣南島語第6群。昔日分布於台南、高雄一帶的丘陵、平原、及河谷等...
彰化市,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彰化縣,地處台灣省中部偏西,彰化縣東北角,為彰化縣駐地,人口數為彰化縣最多的鄉鎮市,市內共轄73個裡,境內的八卦山為台灣著名的觀光勝地。彰化市一帶早期為隸屬平埔族的巴布薩族半線社人的...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清政府稱為大甲西社番亂)是台灣少數民族平埔族群歷史上最大的民眾起事事件。發生於台灣清領時期雍正年間的該事件,持續長達一年。事件過後不僅漢人與平埔各族群間傷亡慘重,也讓清廷於平埔各族群境內加強駐兵,加強控制...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清政府稱為大甲西社番亂)是台灣少數民族平埔族歷史上最大的民眾起事事件。發生於台灣清領時期雍正年間的該事件,持續長達一年。事件過後不僅漢人與平埔各族群間傷亡慘重,也讓清廷於平埔各族境內加強駐兵,加強控制平埔族...
噶哈巫(Kaxabu)為台灣少數民族平埔之一支、使用噶哈巫語。主要居住在台灣中部埔里盆地眉溪四莊(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侖),在仁愛鄉南豐村、大同村、及霧社地區也有少數族人,仍保有族語及傳統文化。簡介 噶哈巫語(Kaxabu)...
雷朗語(Luilang)為台灣西北部平埔人雷朗人所用的台灣南島語言,歸類在排灣語群下。於2011年2月21日世界母語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世界各地母語現況報告。在台灣部分,其中雷朗語等語言,已被認定流失。 簡介 基本信息 使用國家及...
自漢族居民移居台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薩族9社,巴則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凱達格蘭族28社,噶瑪蘭族34社。另一部分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