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吟誦

常州吟誦

常州吟誦,又名吟誦調,是常州的傳統音樂形式,用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話吟誦。介於唱和讀之間的吟唱古典詩詞文章的藝術。它橫跨文學、音樂、語言三門學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員,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吟誦藝術屬“小眾文化”,與古琴崑曲相仿,標誌著民族文化的最高水準,具有文學、音樂、語言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常州吟誦的基本內容相當豐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詩的音調(包括吟七律、七絕五律、五絕等“近體詩”的音調和吟“詩經”、“樂府”、“楚辭”、雜言詩等“古體詩”的音調),吟詞的音調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調等。

常州吟誦是中國古代詩歌吟唱形式流傳於今的重要見證,它不僅展現了歷史上文人階層吟誦音樂的風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吳語的音韻特色,為我們今天了解中古時期南方詩歌的演唱特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吟誦
  • 又名吟誦調
  • 藝術門類:吟誦
  • 流行地域:江蘇常州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137
  • 使用方言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話
歷史沿革,基本內容,特點,現狀,傳承人,批准入遺,價值,影響,聲調與音韻,聲調,音韻,

歷史沿革

常州吟誦屬於吳地吟唱流傳下來的一脈,迄今為止,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傳承歷史。考察其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吳地吟唱(吳吟),肇始於戰國時代,經唐宋發展,明清走向繁盛。
常州古屬吳地,吳地的概念最先源於春秋後期五霸之一的吳國,當時吳國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蘇南太湖流域、浙北地區和皖東地區,狹義上的吳地一般就是指的蘇南(蘇錫常)、浙北(杭嘉湖)。如《戰國策·秦策二》中就有“誠思則將‘吳吟’”的描述,可以算是運用吳語吟誦的最早記載。
秦漢以後,“詩”、“歌”雖然分家,但吟誦作為最基本的表現手段之一,仍以其獨具的魅力被傳承了下來。即便在魏晉南北朝的“清商樂”中,也依然能感受到來自吳吟、越唱的影響。至唐、宋二代,有關“吳吟”的描寫更不乏見於文人詩作:如《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李白);“越調管吹留客曲,吳吟詩送暖寒杯”(白居易《戲和賈常州醉中二絕句》);“楚國茱萸月,吳吟梨栗船”(貫休《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名垂小篆矜垂露,詩作吳吟對綺霞”(徐鉉《送應之道人歸江西》);“吳吟未至慢,楚語不假些”(陳師道《與魏衍寇國寶田從先二侄分韻得坐字》);“馬蹄又入風埃去,回首吳吟謝迮翁”(秦觀《題湯泉二首》)等,其流行的程度可見一斑。明清以降,常州讀書之風熾盛,文人名士輩出,為東南之冠,有“常州星象聚文昌”(袁枚)的美譽。
由於吟誦歷來為前人慣用的讀書方式,而讀書風盛又帶動了常州吟誦風盛,故“吳吟”傳統在當地被很好地繼承下來。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了近代,直到“五四”運動前,吟誦不僅是當地文人在創作、交流和欣賞詩文時的通用方式,也是少兒學習詩詞古文必不可少的入門工具。
“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後,白話文、新體詩逐漸取代了文言文、舊體詩的歷史地位,傳統的吟誦藝術漸趨衰微,吟誦日見稀少,以至於吟誦成為了少數文人學士掌握的“絕學”品種。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當地採集、收錄的情況看,吟誦者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界,所吟內容在相當程度上還保留著歷史的傳承,與社會上零星分散的藝人或愛好者(僅吟“絕句”)相比,其掌握的吟誦音調要豐富得多。

基本內容

常州吟誦的內容主要包括古體詩(四言、五言、六言、雜言詩等)、近體詩(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等)、律詞(長短句詞調)、古文名篇四大類。其吟誦方式與唱歌不同,沒有樂譜可循,主要在於口頭傳承和靈活自如地運用,不用樂器伴奏,郭沫若先生曾將之形象地比喻為“無譜的自由唱”。
由於常州吟誦採用的是常州方言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聲除上聲僅為陰上外,其餘三聲皆分陰、陽,實有七聲),比較接近於中古漢語音韻體系,因而較多地保留了古典詩詞文學的音韻美。
在吟誦上注重感情的表達,強調氣勢與韻味,故而有“吟文四十八法”和“陽剛”、“陰柔”之說。若從音樂角度看,大致可歸納為四種基本腔法:一是“格律腔法”,多適於近體詩;二是“顯基本腔法”,多適於五言、七言古體詩;三是“隱基本腔法”,多適於古文、古體詩;四是“核心腔法”,多適於律詞小令。
其旋律節奏與吟誦腔調的平仄聲調(常州方言)緊密關聯:如影響到旋律走向的“平低仄高”、“平直仄曲”,決定節奏疏密的“平長仄短”等。特別是其音步、節律特徵,主要以“誦”為基礎性節奏(一字配一兩個較短音),通常是在與“吟”(一字配一個或幾個音連綴的長腔)相結合的情況下體現出節奏特色(如兩字一短頓、一句一長住),故“亦誦亦吟”是最常見的節奏形態。
雖然不同傳承人之間的吟誦腔調不盡相同,民間有“一人一調”說法,但總體上音樂風格依然統一。
“朗誦”採用的是自然語音,而“吟誦”採用的是純正的樂音或接近純正的樂音。當吟誦者較多採用純正的樂音吟誦時,曲調的歌唱性就很強,因此也有人稱“吟誦”為“吟詠”或“吟唱”。但歌唱性強的“吟誦”並不等同於“歌唱”,吟詩的曲調(簡稱吟詩調)是同格律的詩公用的傳統的曲調,在此基礎上可以隨意發揮,且不用樂器伴奏,而歌唱曲調則每首各異,較為固定,有樂器伴奏。所以,吟誦調獨特性體現在它以古詩文為誦讀對象,介於語言和音樂之間但又兼有語言和音樂特性。

特點

首先以音樂為視角對吟誦藝術進行論述的,是常州人、我國現代語言學奠基者、著名音樂家趙元任。他早在美國錄下常州吟詩的音調,發表相關專論和《常州吟詩的樂調17例》,使常州吟誦聞名國內外。常州吟誦特點
圖片圖片
常州吟誦是植根於常州、運用吳語-常州話進行的吟誦,它不同於其他地區吟誦的主要之點有:
1、整體水平高:常州文化底蘊深厚,當代常州吟誦的代表性傳人趙元任屠岸等均為我國文化界“大家”級人物,錢璱之等傳人也都出自儒學名門,其吟誦各有所宗。常州吟誦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異彩紛呈。整體水平之高為各地所難以企及
2、常州方言的聲調體系與中古漢語聲調體系接近,常州吟誦較多、較好地保留著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的音韻美。
3、由於趙元任等人的努力與貢獻,常州吟誦已得到一定的發掘、整理和研究,使其保護與傳承具有堅實的基礎。

現狀

常州吟誦較多、較好地體現出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作品的聲韻美和節奏美,抑揚頓挫格外分明;由於趙元任的研究和上世紀本市及時的採錄,故而,常州吟誦具有堅實的保護、傳承基礎。1956年,趙元任先生著文疾呼:“近些年來吟誦詩詞、古文的這個傳統差不多都丟失了,這真是可惜的事。”“現在最迫切的事,是趕快收集、記錄這些老傳統藝術,因為它就要看不見了。”1990—91年間,我市對市區的吟誦者進行了普查,出版《吟誦音樂》一書,在大陸數家音樂學院學報及台灣11家刊物上先後發表了17篇相關論文,進一步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
但是,常州吟誦整體傳承情況不容樂觀,幾個主要傳承人都已進入耄耋之年。對於常州吟誦的保護工作已全面展開。之前一共認定了29位傳人,如今有8位已經去世了,在世的,最年輕的,也已經72歲了。
常州市成立了專門的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並安排了專項資金,用於常州吟誦的保護工作。常州市有關部門在普查摸底工作的基礎上,及時採集和記錄了一批吟誦音樂資料:趙元任1971年在美國的吟文錄音(為舊時讀文言文和說唱故事的音調),並完成了樂譜與語音的書面記錄;屠岸的101首詩詞文吟誦錄音;楊頤良、鄒醒國等人的錄音錄像等。同時進一步擴大調查範圍,對本市和外地遺漏的常州吟誦傳人,及時進行採訪補錄。為了配合教育部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語文教學大綱中的規定(小學生必背70首古典詩詞),還編纂了《小學生必背古典詩詞吟誦》一書,為常州吟誦走進課堂、擴大影響、培養新一代傳人創造了有利條件。尤其是“常州吟誦研究會”的成立和相關活動的開展,使得社會各界更多人士加入到常州吟誦的隊伍中來,並促進了研究和傳承工作的深入。《吟誦音樂》一書的出版以及相當一批學術研究成果的發表,標誌著常州吟誦的傳承與保護正步入新的歷史階段。

傳承人

近現代以來,“常州吟誦”領域擁有諸多的吟誦名家,先後出現了趙元任、鄒宗浩、丁彥士、吳玉良、史肇美、何祖述、陸汝挺、屠岸、羊淇、史曼倩、錢璱之、鄒醒國、惲正平、羊漢等一批代表性人物,其影響遍及海內外華人界與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
他們中大多為儒學名門之後或國學大師的弟子,家傳師授為主要的傳承途徑。如家學淵源深厚的錢璱之,其祖父錢名山即晚清進士,江南三大名儒之一;以典雅委婉風格見長的惲正平,曾受到詞學大師唐圭璋的指導;以剛柔相濟風格取勝的陸汝挺,曾得到國學大師唐文治的親授;以固守傳統風格著稱的羊淇、羊漢兄弟,則受業於其父羊牧之的家傳;以氣勢豪放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古典文學精髓,發揮著寓教於樂、寓教於美的教化功能。風格聞名的鄒宗浩,實得益於對眾家之長的汲取。
常州吟誦當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羊漢秦德祥
尤其是著名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先生(為清代中期著名史學家、詩人趙翼六世孫),對常州吟誦的傳承與保護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是最先為“常州吟誦”灌制唱片、錄音,並記寫曲譜的人,保留下了一批極其珍貴的傳統吟誦音響和曲譜資料(1925年在美國錄製6首詩詞吟誦,1969年錄製《靜夜思》、《楓橋夜泊》等5首詩歌吟誦),還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吟誦音調記寫了22首樂譜,大都刊登在《常州吟詩的樂調十七例》(1961年發表)譜集中。

批准入遺

吟誦調(常州吟誦),已於2008年6月,經國務院正式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137)。

價值

常州吟誦是中國古代詩歌吟唱形式流傳於今的重要見證,它不僅展現了歷史上文人階層吟誦音樂的風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吳語的音韻特色,為我們今天了解中古時期南方詩歌的演唱特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直到今天,它依然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古典文學精髓,發揮著寓教於樂、寓教於美的教化功能。這對於增強海峽兩岸和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感,培養下一代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從交叉學科的角度看,它在文學、藝術學、語言學等學科領域所具有的綜合性研究價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影響

吟誦在傳播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其影響遍及神州各地、台港澳地區及海外華人界、以至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及東南亞諸國。

聲調與音韻

由於常州吟誦採用的是常州方言聲調(平上去入四聲除上聲僅為陰上外,其餘三聲皆分陰、陽,實有七聲),保留部分古音,較接近於中古漢語音韻體系,較多保留了古典詩詞文學的音韻美。

聲調

編號
調類
調值
例字
1
陰平
55
初三高
2
陽平
213
平寒陳
3
上聲
34
古走女
4
陰去
523/52
世放對
5
陽去
24
淡抱厚
6
陰入
5
急出鐵
7
陽入
23
食合石

音韻

1.保留濁音
濁音聲調只能為陽調。
平/b213/、飯/væ24/、特/dəʔ[23]/、杭/ɦĄɲ213/
2.保留疑母
我/ŋʌɯ334/、牙/ŋo213/、五/ŋ334/
疑母接細音(i)顎化成/ȵ/
業/ȵiɪʔ[23]/、疑/ȵi213/
3.保留日母
人/ȵ213/、日/ȵiɪʔ[23]/、二兒/ȵi24/
4.保留入聲
石/zəʔ[23]/、骨/kuɜʔ[55]/、鐵/tʰiɪʔ[55]/
5.保留微母
問/məɲ24/、襪/mɑʔ[23]/、網/mĄɲ334/
文/vəɲ213/、武/334/、萬/væ24/
6.符合韻書
五ŋ巧切
ŋɑɤ334
古岳/ŋɔʔ[23]/切
kɔʔ[55]
各/閣
古落切
kɔʔ[55]
博墨切
pɔʔ[55]
胡雅切
ɦo24
步光切
bĄɲ213
註:以上所有僅為部分字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