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
- 創辦時間:2014年6月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
一、常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成立概況
2014年6月,江蘇省文化廳命名了常州大學等14家單位為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設立非物質 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目的是為了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學科和人才密集的優勢,集約科研力量,為全省非物質文 化遺產的保存、傳承和傳播提供智力支持和專業指導,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學科建設發揮引領和帶動作 用。2014年11月,江蘇省文化廳與常州大學簽訂共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協定書,常州大學非物 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負責人為胡學琦。
二、常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工作計畫
常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接受文化廳委託,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保護政策和措施、保護規劃 、保護方法,以及保護工作實踐的調查與研究,編輯出版文獻資料,提供諮詢服務和指導工作。
三、常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近年來所做工作和主要研究成果有:
(一)、普及工作
1、2010年1月18日,校地方文化研究所與常州市圖書館聯合主辦的"一生有光——常州籍語言學家周有光專 題展"開幕。周有光是常州吟誦的傳承人之一,通過這次展覽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市民對常州吟誦的知曉 度,是一次成功的非遺普及活動;
2、上海世博會期間,參會國大使及夫人50餘名嘉賓來常州考察,專程來常大觀摩非遺項目表演並參觀非遺 館,引起貴賓們濃厚的興趣,他們對常州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給予較高評價;
3、2010年5月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由常州大學和市文廣新局聯合建立,占地1500平方米左右,是當時 常州最權威的介紹非遺的場館,現在已成為常州非遺較理想的展示平台,建館以來累計參觀人數超過5萬。
4、由課題組成員任衣偉老師主持"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網路虛擬展館設計工作,擬充分運用3D、 虛擬現實等技術建成特色鮮明的網上非遺展示館。
5、2013年12月,常州大學師生在常大社聯舉辦的公益策劃大賽以"文化行者---非遺傳承保護計畫"為主題 獲得第一名的成績,在完成策划過程中,對常州地區的非遺進行了系統性了解和實地考察。同時,三位團隊 成員均為校級學生組織骨幹,有過多次成功策劃組織活動的經歷。
(二)、研究成果
1、校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長鬍學琦是常州市非遺評審專家,為常州非遺的傳承、發展付出了長期的努力。
2、2012年由胡學琦主編的《常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覽》出版,《概覽》圖文並茂且有中英文對照, 生動詳實地介紹了常州1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2013年完成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項目《彰顯常州非遺特色,營造科教城人文氛圍》,本課題從論證 物態文化與心態文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協調與契合乃文化生態和諧健康發展的宗旨與動力出發,指出 常州科教城作為在省內甚至國內都具有一定影響的集教育、科技和社會服務於一體的創新平台,在物態文化 建設方面成績較為突出,科學精神大幅張揚,而心態文化建設方面則相對滯後,人文精神彰顯不足。本研究 擬以常州大學與常州市政府共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為契機,以整理、研究、普及、傳承常州優秀"非遺"項目為抓手,利用園區高校國內人才集聚的優勢,探索可行的操作模式,通過在科教城園區的推廣和 向全社會的輻射,一方面彰顯和弘揚常州優秀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積極營造科教城濃郁的人文氛圍,培育 大學生人文情懷,完善園區文化生態,創建與科教城突出的物態文化相匹配的心態文化,使科教城的科學精 神與人文精神相互協調、相映生輝,打造具有常州科教城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
4、2014年由胡學琦具體負責的課題組承擔常州市重點資助課題《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完善工程研究》 ,計畫2015年結題。常州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深入紮實,但仍存在收集整理有待更加系統化,展示場館分布較 散,展示層次及展示效能有待提高,傳承人技藝亟待搶救、延續,生產性保護尚須整合、引導、扶持,研究 和普及隊伍還可壯大等諸多值得提升完善之處。
本課題擬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度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從系統工程的視角切入,認真分析《常州市非物 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彙編》,分析其記錄、分類、編目的特點及有待改進之處;全面調查常州市非遺展示場 館建設、布局、效能發揮、生產性保護、傳承人現狀、繼承人培育、民眾性普及等方面的實際狀況;借鑑其 它省市的一些成功做法,提出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完善工程的系統方案,為市委市政府常州歷史文化 名城建設工程提供決策參考。目前該專著已完成部分初稿。
5、2014年,研究所擬與常州文廣新局、溧陽文廣新局通力合作,深度挖掘孟郊文化,從孟郊作品匯集、歷 代名家對孟郊的評價、溧陽流傳的孟郊傳說、孟郊故事傳承人介紹、溧陽如何精心打造孟郊文化名片等幾個 方面開展研究。通過項目推進,形成研究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