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電粒子流

帶電粒子流是指帶電粒子的定向移動形成的電流,帶電粒子流包括太陽宇宙線(指太陽耀斑極光太陽風等)、銀河宇宙線等。

基本介紹

帶電粒子,分類,太陽風,簡介,性質,歷史,相關條目,

帶電粒子

帶電粒子物理學是指帶有電荷粒子。它可以是離子,像是有多餘或欠缺電子分子,或原子質子的聯繫。它也可以是電子或質子本身,或是其它的基本粒子,像是正電子。它也可能是沒有電子的原子核,像是α粒子核。中子沒有電荷,所以除非它們是帶正電的原子核的一部分,否則他們不是帶電粒子。等離子是原子核和電子分開的帶電粒子的集合體,但也可以是含有大量帶電粒子的氣體。等離子因為性質和固體液體氣體都不同,所以被稱為物質的第四態。
在極區常見的極光也是一種等離子,詳見極光

分類

帶電粒子流包括太陽宇宙線(指太陽耀斑極光太陽風等)、銀河宇宙線等。

太陽風

簡介

太陽風(英語:solar wind)特指由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超高速電漿(帶電粒子)流。非出自太陽的類似帶電粒子流也常稱為“恆星風”。
太陽日冕層的高溫(幾百萬開氏度)下,原子已經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質子、氦原子核和帶負電的自由電子等。這些帶電粒子運動速度極快,以致不斷有帶電的粒子掙脫太陽的引力束縛,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 太陽風的速度一般在200-800km/s。 一般認為在太陽極小期,從太陽的磁場極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陽風,從太陽的磁場赤道附近吹出的是低速太陽風。太陽的磁場的活動是會變化的,周期大約為11年。
太陽風一詞是在1950年代被尤金·派克提出。但是直到1960年代才證實了它的存在。長期觀測發現,當太陽存在冕洞時,地球附近就能觀測到高速的太陽風。因此天文學家認為高速太陽風的產生與冕洞有密切的關係。太陽表面的磁場及電漿活動對地球有很重要的影響。當太陽發生強烈的活動時,大量的帶電粒子隨著太陽風吹向地球的兩極,就會在兩極的電離層引發美麗的極光

性質

在太陽系中,太陽風的組成和太陽的日冕組成完全相同。73%的是,25%的是,還有其他一些微蹤雜質。可是目前還沒有精確的測量結果。2004年Genesis的取樣分析失敗,因為在它返回地球時的緊急降落沒有打開降落傘。 在地球附近,太陽風速為200-889 km/s,平均值為450 km/s。大約800 kg/s的物質被以太陽風的形式從太陽逃逸。這同太陽光線的等價質量相比是很小的。如果把太陽光線的能量換算成質量,大約每秒鐘太陽損失4.5Tg(
kg)的質量。
太陽風中的電子、質子的平均能量是1.5至10電子伏特,太陽噴射出的粒子數目為1.3×10每秒。因此太陽風的功率為1.95至13×10電子伏特每秒,即3.1239至20.826×1017瓦特。這與太陽的輻射通量3.846×1026瓦特相比,太陽風的能量是太陽的電磁輻射的0.812至5.41×10-9,即十億分之一量級。
因為太陽風是電漿,所以太陽磁場被它承載。由於太陽的轉動,太陽磁場被太陽風拉扯成螺線形狀。通常太陽風的能量爆發來自於太陽耀斑或其他被稱為“太陽風暴”的氣候現象。這些太陽活動可以被太空探測器衛星測到,主要標誌是強烈的輻射。被地球磁場俘獲的太陽風粒子儲存在范艾倫輻射帶中,當這些粒子在磁極附近與地球大氣層作用引起極光現象。 具有和地球類似的磁場的其他行星也有極光現象。
在星際媒質(主要是稀薄的氫和氦)中,太陽風就像是吹出了一個“大氣泡”。在太陽風不能繼續推動星際媒質的地方稱之為日球層頂(heliopause),這也通常被認為是太陽系的外邊界。 這個邊界距離太陽到底多遠還沒有精確的結果,可能根據太陽風的強弱和當地星際媒質的密度而變化。一般認為它遠遠超過了冥王星的軌道。

歷史

在1930年代,科學家已經知道太陽的日冕層有幾百萬攝氏度的高溫,這是通過在日全食時觀察到的日冕的突出形狀推算的。一些相關的光譜分析工作也證實了這個高溫。 在五十年代,英國數學家Sydney Chapman計算分析了在如此高溫及如此好的導熱條件下氣體的性質。他發現日冕一定會延伸到地球軌道以外的空間中。同樣在五十年代,德國科學家Ludwig Biermann對彗尾的逆太陽方向現象(即無論彗星運動方向是朝向太陽還是遠離太陽,其尾部總是指向遠離太陽的方向)開展了相關研究, 他推測是太陽吹出來的穩定的風壓迫彗尾產生了這個現象。
1958年,Parker預言應該有一股強勁的風從太陽不間斷的吹出來,使電漿充斥行星際的空間。 在此之前,科學家認為這個空間是一個真空。 Parker 意識到在Chapman的模型中太陽向外發散熱量與Biermann得用來解釋彗尾的假設應該是同一種現象。Parker證明即使日冕被強烈的太陽引力束縛,由於它是熱的良導體。日冕仍然會在離太陽很遠的距離處保持高溫。這是因為引力的大小隨著距離的增大而減小, 所以在日冕外層的太陽大氣會逃逸到空間中去。
當時對Parker太陽風假說的反對意見是很強的。 他給天文物理期刊投遞的論文被兩個評審員拒絕了。但是當時的編輯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他後來獲得了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保存了這篇論文。
在1960年代,這個太陽風假說被直接的衛星觀測證實了。此發現永遠的改變了科學家對行星際空間的看法,並得以解釋很多現象,像“磁暴”(可以使地球上的供電網路癱瘓)、極光還有其他一些太陽地球現象甚至遙遠的恆星形成等。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