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師公戲
- 又名:師公舞、木臉戲
- 起源:儺舞、巫舞
- 表演形式:舞蹈、唱腔、念白
師公戲,儺戲戲曲劇種,清同治年間在巫師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最早用木製面具,故亦稱“木臉戲”,流行於廣西的河池、宜山、貴縣(今貴港)一帶。師公戲最初的...
廣西師公戲:壯族戲劇的一種。又稱壯師戲。流傳於廣西貴港市北部和來賓、武宣、合山、忻城、象州、金秀等縣(市)。在師公(巫師)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原是由師...
壯族師公戲,壯人俗稱“唱師”、“跳師”,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藝術,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流行最廣泛的劇種之一。壯族“師公戲主要流傳於河池、宜山、來賓...
賓陽明末時期,在佛、道、師單獨主事或合主事某種祭祀齋儀式之後,才由師會專職負責“演樂”這個科目,本地俗稱“唱古人”或呼“唱師”今人謂之“唱師公戲”。...
壯劇主要是由7種流行在壯族的不同傳統戲劇共同組成的,他們分別是:德靖木偶劇、馬隘壯劇、田林壯劇、富寧壯劇、廣南壯劇、隆林壯劇和師公戲。...
賓陽師公戲-圖片由南寧市民眾藝術館提供 壯戲,又稱壯劇,是在壯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雜耍技藝的基礎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藝術,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主要流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邕劇、絲弦戲、廣西師公戲、彩調劇、牛娘劇、桂南採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
黔陽地方戲,與儺堂(願)戲,民間花燈有著密切關係。“病癒還願,謂之陽戲”。常是陽戲、花燈、師公戲(即儺願戲)兼而演之。...
此外,部分村業餘文藝隊亦不時自編自演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短小精悍的師公戲,在鄉、村、縣的文藝晚會上受到觀眾的讚賞。絲弦戲絲弦戲為縣內的老劇種,俗稱武鳴老戲...
後來,演變發展到從師公舞中脫穎而出的師公戲後,竹馬舞便成了師公戲的附屬品一每演師公戲前必先跳一段竹馬舞,然後才演唱師公戲的正文。 [1] ...
壯族戲曲主要有師公戲、北路壯劇、南路壯劇等多種。壯族音樂師公戲 壯族師公戲流行於廣西來賓、象州、武宣、貴縣、武鳴、上林、馬山、河池、百色、田陽、欽州等縣...
所謂南寧儺文化,是指南寧地方居民及農民民眾參與的傳統"儺".行為的民族民間習俗活動。其中包括邕寧區、武鳴縣的壯族儺戲、儺舞(師公),市區及郊區的平話師公戲(舞...
盤古信仰的表現形式除了盤古廟、祭拜盤古儀式、盤古出遊以外,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表演壯族師公戲《水泡天門》,該劇講述洪水淹天下,勒陀兄妹造人類的故事。《水泡天門...
▪ 游菩薩 ▪ 正月掛燈 ▪ 師公戲 9 當地景點 10 經濟發展 11 發展規劃 三里鎮地理位置 編輯 三里鎮位於貴港市西部,東面是港北區的西江農場,...
5、《從角牴戲<東海黃公>到粵劇<祭白虎>》,《民俗學刊》第3輯,澳門出版社2002年11月版。6、《師公戲“三元”祖師考》,《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1期。...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儺戲是中國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儺戲也稱為儺舞,儺舞是...
儺堂戲 [1] 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儺堂戲又有儺願戲、儺壇戲、儺神戲、還儺願、神戲、鬼臉戲、端公戲、師道戲、土地戲、師公戲等稱謂。這種戲在貴州、四...
的戲劇,主要有藏劇、白劇、壯劇、侗劇、傣劇、苗劇、彝劇、布依戲、毛南戲...有“師公戲”、 “隆林壯劇”、“田林壯劇”、“德保壯劇”、“雲南富寧壯劇...
盤古信仰的表現形式除了盤古廟、祭拜盤古儀式、盤古出遊以外,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表演壯族師公戲《水泡天門》,該劇講述洪水淹天下,盤古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的故事。《...
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戲、師公戲的基本音樂是南音。歌仔戲音樂並非南音,但其錦歌卻是閩南戲曲的一大門類。它們和南音共同組合成海峽兩岸和世界閩南籍華人的...
該鎮文化底蘊豐厚,是個人傑地靈,能歌善舞的地方,該鎮“師公戲”被自治區收入非物質文化名錄,來賓首個鄉鎮書法館中平書法館順利開館。各村民俗文化豐富,有地方...
*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劇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劇 廣西苗戲 廣西侗戲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巴陵戲辰河戲湘昆 *長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