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對中國路礦利權的爭奪戰指1895~1904年間,帝國主義列強競相爭奪和共同攫取在中國敷設鐵路和開採礦藏的權益的鬥爭。習稱"利權爭奪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帝國主義對中國路礦利權的爭奪戰
- 時間:1895~1904年間
- 習慣稱為:"利權爭奪戰"
- 意義:嚴重破壞中國國民經濟的獨立發展
戰事簡介
歷史背景
帝國主義列強攫取中國鐵路權的方式,或是強制清政府簽訂某種文書,作出讓予;或是支持、指使其本國金融組織,取得貸款投資權益。前者如俄國之於中東路及其支路南滿路,德國之於膠濟路,法國之於滇越路均是。後者如比利時之於蘆漢路、英國之於關內外路、美國之於粵漢路等,為數最多。
帝國主義攫取採礦權從法國開始。日本在《馬關條約》中迫使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沙俄認為有損它自身的利益,聯合法、德迫使日本放棄了對遼東半島的占領。1895年法國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償,迫使清政府簽訂《續議商務專條附章》,讓予在雲南、廣西、廣東三省的採礦優先權。接著列強起而角逐,其方式大體上有三種:①各國私人或企業代表,在其駐華使節的支持、配合下,徑向總理衙門(後為外務部)索取礦權,如德商瑞記洋行之索辦山東五處礦務。②各國私人或企業代表與中國地方當局談判,取得礦權,再經清政府認可,如英商之取得安徽銅陵銅礦開採權。③各國私人或企業代表,與華商私訂契約,然後以中外合資的名義,在其駐華使節的支持下,脅迫清政府追認,如英商之取得開灤煤礦,德商之取得井陘煤礦。 列強攫取的鐵路權益,短者百公里,長者數千公里,分布於中國的東半部。所獲採礦權益,或沿鐵路線,或深入內地,幾乎囊括了所有當時已知的礦藏。鐵路權和礦權的所在,具體體現了各帝國主義國家在華勢力範圍的分割。這不僅侵犯中國主權,也嚴重破壞了中國國民經濟的獨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