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城邦

希臘城邦

希臘城邦( poleis;city-states of ancient Greece),公元前8~前4世紀古代希臘的城市國家。當時數百個城邦並存,出現過許多城邦聯盟。 古代希臘最強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達第二。所謂城邦,就是一個國家,它以城市為中心,周圍是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希臘城邦
  • 地區:希臘
  • 性質:小國
  • 特點:政治自由
簡介,職能,構成,興衰,雅典,公元前5世紀以前的雅典,從希波戰爭到喪失獨立,斯巴達,國家形成和早期發展,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公元前6世紀中葉以後的斯巴達,科林斯,敘拉古,奧林匹亞,

簡介

所有希臘城邦都是小國。希臘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為三大類:
古代希臘城邦古代希臘城邦
①擁有公民權因而能夠參加政治活動的自由人。
②沒有公民權的自由人。他們或是來自外邦的移民(例如雅典的“異邦人”),或是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而與當權的公民集體處於不平等地位者(例如斯巴達的“邊民”),或是因貧困而失去公民資格者,或是因違法而被剝奪了公民權者,或是被釋放的奴隸。
③處於被剝削、奴役地位的奴隸。奴隸多系非希臘人,但也有一部分是希臘人,例如斯巴達的“黑勞士”。

職能

所有城邦在形成時期,農業都是最主要的生產部門,作為主要生產資料的土地只有公民才有權占有 。除斯巴達在“平等者公社”形成之後公民完全不從事生產勞動外,大多數城邦中多數公民從事農業生產。在雅典、科林斯等工商業一度頗為發達的城邦中,從事手工業、航海業和商業的公民也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城邦的重要任務是保衛國家的獨立和內部安全。在城邦中,全體成年男性公民組成一個軍人團體,每個公民有隨時應徵參戰的義務,而且在一般情況下由應徵者自己負擔軍需和武器裝備。

構成

一般說來,每個城邦都有三種政治機構:由成年男子構成的公民大會、議事會(如斯巴達的長老會議、雅典的五百人會議)和經選舉產生的(或至少需得到公民大會確認的)公職人員,首先是負責軍事指揮的公職人員。在希臘城邦的歷史上有過君主制,也有過具有個人獨裁色彩的僭主政治;但在城邦制度發達時期,以共和政體居多。共和政體中又有民主共和與貴族共和之別。長期實行民主共和政治的主要是雅典等少數城邦。在古代希臘,任何社會組織,無論家庭、氏族、胞族、部落或國家,同時也是宗教聯合體,有各自的祭祀偶像。當時沒有獨立的祭司階層,族長和各種公職人員兼起祭司作用。祭神和組織各種節慶活動是城邦政權機構的重要職責。

興衰

以雅典和斯巴達為代表的希臘城邦,在公元前5世紀經歷了繁榮時期。從公元前4世紀起逐漸衰落 。由於公民中貧富分化加劇,公民權與土地的關係日趨鬆弛,公民集體內部矛盾增加,公民兵制開始瓦解。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以及公元前323~前30年的希臘化時代許多國王對希臘的奴役,剝奪了希臘絕大多數城邦的政治獨立,瓦解了原有的公民集體,使這些城邦演變成在龐大的中央集權管轄下的地方自治單位。
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許多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出現在小亞細亞西海岸和希臘各地,它們在歷史上被稱為城邦,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城邦就是雅典和斯巴達。

雅典

雅典瀕臨愛琴海,海上交通便利。這裡的商人可以遠航到埃及等地,商業貿易使城邦繁榮起來。
經過貧民和貴族的不斷鬥爭,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當政時期,雅典的民主制達到極盛。由全體男性公民參加公民大會,每隔10天召開一次,投票決定國家的內政、外交等大事,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在休會期間,從公民中抽籤選出500人,組成“五百人議事會”,負責處理城邦的日常事務。各級官員也抽籤產生。陪審法庭是雅典的最高司法機構,陪審員從公民中抽籤選出,處理各種重大案件。
雅典的民主宣揚全體共享政治權力和義務。但事實上,重要的官權都被貴族掌握;婦女、奴隸和外國人都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
為了防止某些人因權力過大而破壞民主制度,雅典人還發明了陶片放逐法。每年專門召開一次公民大會,公民們把他們認為是民主的敵人的名字寫在陶片(或貝殼)上。如果出席大會的人超過6000,得票最多的人就要受到為期10年的放逐。
雅典的民主制度,使公民積極地參政議政,但是,這種民主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占大多人口的奴隸、婦女和外國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公元前5世紀以前的雅典

雅典城所在的阿提卡境內,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青銅時代遺址多有發現。在雅典衛城境內發現了邁錫尼文明時代(約公元前16世紀上半葉至前12世紀)的宮殿遺址。史學傳統認為,雅典原是伊奧尼亞人居住的地方,當公元前12世紀多利安人入侵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時候,這裡遷入了大批來自其他邁錫尼文明中心的移民。在邁錫尼文明時代產生的雅典國家是否隨著整個邁錫尼文明的衰落一度消失,傳說中的提修斯把阿提卡境內諸小邦聯合成統一的雅典國家的活動何時發生,目前學術界意見不一。現有的片斷文字材料表明,在公元前700年左右,阿提卡全境已經形成以雅典城為中心的統一的奴隸占有制國家。
公元前8世紀,王權衰落,政權由氏族貴族執掌。公元前682年起,執政官一年一選。公元前7世紀形成了由9名執政官分別掌管國家最高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事務的局面。當權的氏族貴族占有大量土地,剝削和奴役貧困的氏族成員,甚至把他們賣到外邦為奴,引起普通氏族成員日益強烈的不滿。
公元前 632年,出身氏族貴族的基隆企圖奪取政權,因未得到平民支持而失敗。公元前621年,執政官德拉古把習慣法用文字記錄下來,公諸於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氏族貴族的權力。公元前 6世紀初,氏族貴族與平民的矛盾發展到十分尖銳的程度。公元前594年,由雙方共同選出的仲裁人梭倫實行改革,廢除了債務奴役,提高公民大會的權力,調整了公民集體內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係,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見梭倫改革)。庇西特拉圖(約公元前7世紀末~前527年)及其後裔的僭主統治(公元前560~前510年,中有兩次間斷),客觀上打擊了氏族貴族,改善了作為公民主體的小農的經濟地位,促進了雅典經濟、文化的發展。公元前 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組織取代血緣組織作為國家的行政單位,削弱了氏族貴族在各方面的影響,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

從希波戰爭到喪失獨立

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希臘諸邦進行了數十年反抗波斯侵略的戰爭,並取得最後勝利。雅典在希波戰爭中起了重大作用,一躍成為公元前478年建立的提洛同盟的首領。這大大促進了雅典奴隸占有制經濟的發展,引起雅典公民內部不同階層力量對比的變化,導致公元前462年(或公元前461年)厄菲阿爾特伯里克利所領導的改革。這次改革剝奪了由卸任的執政官組成的戰神山議事會(即貴族會議)的權力,將其分別交給公民大會、民眾法庭和五百人議事會,使民主政治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軍事殖民制度、各種社會公益捐獻和對公民的津貼以及大興土木,使占公民多數的小生產者享有得到一定保障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伯里克利當政時期(公元前443~前429年),雅典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臻於極盛,成為左右希臘世界局勢的霸國和主要文化中心。
公元前431年雅典及其同盟者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爆發戰爭,公元前404年戰爭以雅典失敗告終(見伯羅奔尼撒戰爭)。提洛同盟瓦解。雅典一度屈從於斯巴達。公元前404年民主政體被推翻,“三十僭主”肆虐一時。公元前403年民主政治得到重建。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雅典利用波斯和忒拜等希臘城邦與斯巴達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自己的勢力,於公元前378年建立了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國內政局比較穩定,經濟、文化都有一些發展;但公民內部貧富分化加劇,矛盾加深。從公元前4世紀50年代起,新興的馬其頓日益嚴重地威脅著在色雷斯和黑海海峽地區有重大利益關係的雅典的獨立和安全。雅典內部反馬其頓派和親馬其頓派之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兩派交替占據上風。公元前338年的喀羅尼亞之役,馬其頓擊敗了希臘各邦的反抗,從而確立了對包括雅典在內的許多希臘城邦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23~前322年雅典與馬其頓戰於拉米亞,結果失敗,附屬於馬其頓,從此完全失去政治獨立,民主政體名存實亡。公元前2世紀中葉併入羅馬版圖。

斯巴達

古代希臘的重要城邦,史稱拉凱達伊蒙,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科尼亞

國家形成和早期發展

在邁錫尼文明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上半葉~前12世紀),拉科尼亞境記憶體在過國家。公元前1100年左右,多利亞人開始入侵拉科尼亞,經過長期鬥爭消滅了原有國家。約公元前10世紀,多利亞人建立了斯巴達城。該城由 4個村莊組成,直到公元前4世紀末完全沒有城牆,到公元前8世紀末,斯巴達人建立起一個基本統一了拉科尼亞的城邦。約公元前735~前715年,斯巴達初步征服了西鄰美塞尼亞;繼而於公元前7世紀末鎮壓了當地人的大規模起義,將該地區完全占領。約在此過程中創立了斯巴達國家。公元前9~前7世紀,斯巴達在向外擴張的同時,內部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原始公社逐漸解體,並逐步形成一整套有特色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傳統上把這些制度的產生歸功於傳說中的立法者利庫爾戈斯的改革。

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

斯巴達社會分為3個等級:①斯巴達人。城邦中的全權公民,完全靠剝削奴隸勞動生活,最盛時約有 9000戶。斯巴達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種軍事性質的所謂“平等者公社”,成為斯巴達國家的統治階層。②“邊民”,一譯“庇里阿西”。被征服的邊區城市的居民,約有 3萬戶。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權,但是沒有斯巴達城邦的公民權。主要務農,也有的從事工商業。③黑勞士。屬於斯巴達城邦所有的農業奴隸。
斯巴達國家的政體屬貴族共和政體。城邦的主要政治機構包括:①國王2人,分別由兩個王室世襲。主要權力在宗教和軍事方面,平時主持國家祭祀和處理家庭法案件,戰時一個國王領兵出戰,另一個居守。由於兩個國王擁有平等的權力,往往互相牽制,使王權受到限制。②長老會議。兩個國王是當然成員,另有成員28人。長老任職終身,出缺時從年逾60的公民中挑選補足。長老會議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案,主持刑事審判,並處理國家行政事務。③公民大會。由年滿30歲的全體斯巴達男性公民組成。公民可以在大會上參加議案的表決和官員的選舉,但不能提出議案。公民大會表決的方式,一般以與會者呼聲的高低為準,因此未必能真正表達公民意願。④監察官5人。每年改選一次,原則上每個斯巴達公民均有被選舉權。據說,監察官原是國王手下助理司法事務的官員。約在征服美塞尼亞之後,他們的權力逐漸增大,不僅可以監督斯巴達城邦的一切官員,而且後來竟然有權審判以至處死國王。每次國王出征都有兩名監察官隨行,實地監督。
為了鎮壓人數眾多而又反抗性很強的黑勞士奴隸,斯巴達城邦規定了嚴格的公民軍事訓練制度。公民的孩子出生後,經體格檢查合格才許收養。男孩 7歲就要離開家庭,編入兒童連隊,受初步的組織紀律訓練;12歲以後要受嚴格的軍事和體育訓練。男子成年結婚以後,平時必須生活在軍營中,參加聚餐和操練,直到60歲才可退伍。

公元前6世紀中葉以後的斯巴達

公元前6世紀中葉起,斯巴達逐步與伯羅奔尼撒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希臘一個城邦集團的領袖。憑藉這個同盟,斯巴達經常干涉雅典等邦內政。公元前5世紀初,它沒有派兵支援小亞細亞希臘城邦反對波斯的起義。公元前480和前479年,斯巴達人在波希戰爭中曾任希臘諸邦盟軍統帥,與雅典等邦聯合反對波斯的侵略。此後,隨著提洛同盟的建立和雅典勢力的增長,斯巴達與雅典的矛盾日趨尖銳。公元前 464年大地震後,黑勞士乘機起義,為了挽救危局,斯巴達一度求助於雅典。公元前404年,在波斯的幫助下,斯巴達打敗雅典,成為延續2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勝利者和全希臘的霸主。它的暴虐統治很快引起各城邦的不滿和反抗。公元前4~前3世紀與雅典、忒拜、科林斯長期角逐,漸失優勢。斯巴達公民內部貧富分化加速,失去土地和公民權者日增,“平等者公社”趨於瓦解,公民兵日益削弱。公元前371年斯巴達入侵希臘城邦忒拜,大敗,國王戰死。隨後美塞尼亞獨立,伯羅奔尼撒同盟解體。公元前 3世紀後期,斯巴達的社會矛盾尤為激烈,亞基斯四世和克萊奧梅涅斯三世改革相繼以失敗告終。公元前 192年,斯巴達僭主納比斯被殺,斯巴達被迫加入阿哈伊亞同盟,實際失去了獨立。羅馬帝國征服伯羅奔尼撒半島後,公元396年斯巴達城為哥特人所毀。繼而拜占庭居民移入,以荷馬史詩中的拉凱達伊蒙稱此地。

科林斯

古代希臘的奴隸占有制城邦。位於科林斯地峽西南端,扼中希臘與伯羅奔尼撒間的交通要道。在科林斯灣和薩羅尼科斯灣都有港口,海上交通十分便利。公元前第3千紀已有人居住,邁錫尼文明時代(約公元前16世紀上半葉~前12世紀)已有科林斯城。公元前第2千紀末被多利亞人征服。
公元前8~前6世紀,科林斯不僅有發達的農業,而且過境貿易很興旺。科林斯的陶器享有盛名,造船和航海業都有很大發展。科林斯先後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如敘拉古科爾居拉、波提狄亞、安布拉基亞等。公元前8世紀至前7世紀中期,巴希阿德斯家族把持城邦政權,實行貴族寡頭統治。希普塞盧斯(約公元前657~前627年在位)推翻巴希阿德斯家族,建立了僭主統治。其子佩里安德爾當政時(約公元前627~前586年),科林斯國勢昌盛,為了便於科林斯灣和薩羅尼科斯灣之間的貨物運轉,修建了用石頭鋪砌的連線兩個港口的大道。文化、藝術、建築都很繁榮。約公元前 581年,僭主政體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少數富人掌握政權的貴族政體。公元前6世紀後期,科林斯加入了伯羅奔尼撒同盟。
在希波戰爭的早期階段,科林斯積極參加了溫泉關、普拉蒂亞、薩拉米斯和米卡列戰役。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前和戰爭中,科林斯和雅典的矛盾一度達到很尖銳的程度。但是,在公元前395~前387年,科林斯與阿爾戈斯、忒拜、雅典等城邦結盟,在波斯支持下進行了反對斯巴達的科林斯戰爭。公元前 338年以後,基本上從屬於馬其頓。公元前 196年羅馬打敗馬其頓,宣布科林斯“獨立”。公元前 146年,科林斯為羅馬所滅,居民大批淪為奴隸,城市被徹底摧毀。公元前46年G.J.凱撒曾予重建,成為羅馬治下的亞該亞行省的中心。

敘拉古

古代希臘人的城邦。位於西西里島東部。約公元前734年由科林斯的移民所建。公元前7和前6世紀,敘拉古貴族當權,奴役當地被征服居民。公元前485年,位於西西里南部的希臘城邦蓋拉的僭主格隆利用敘拉古居民內部的不和占領敘拉古,自立為敘拉古僭主。公元前480年,格隆在希梅拉附近大敗迦太基軍隊,使敘拉古得以在西西里島東部稱雄。他的繼承者希羅一世(公元前478~前467/前466在位)積極插手義大利半島一些城邦之間的爭鬥。約公元前466年,敘拉古人建立了民主政體,政事由公民大會、議事會和每年選舉的將軍處理。
公元前415~前413年,雅典派大軍攻打敘拉古,遭到慘敗。狄奧尼西奧斯(老)利用與迦太基人作戰的緊張局勢,於公元前405年在敘拉古重建僭主統治,當政近40年(公元前405~前367)。在與迦太基的長期鬥爭中,雙方互有勝負。公元前 4世紀初,敘拉古一度控制了西西里島的大部分地區和義大利南部的許多地方。公元前367年狄奧尼西奧斯的長子繼任僭主,史稱小狄奧尼西奧斯(公元前367~前354,前354~前343在位)。從公元前4世紀50年代後期起,敘拉古內部紛爭不已,國勢日衰,人口減少。公元前343年恢復民主政體。公元前317年起當政的僭主阿加索克利斯一度率軍在非洲與迦太基作戰,又曾向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西部擴張,約公元前304年自立為西西里王。僭主希羅二世執政時(約公元前270~前216/前215),有一批退役的義大利僱傭兵強行登上了西西里島東北端的墨西拿,此事成為第1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線。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開入西西里,敘拉古被迫與羅馬訂立條約,勢力被限制在西西里東南部,並支持羅馬人與迦太基作戰。希羅二世死後,敘拉古在第2次布匿戰爭中,堅決抵抗羅馬的侵略,支持迦太基。公元前211年被羅馬人攻占。從此,敘拉古長期處於羅馬的統治之下,成為西西里行省的一部分。

奧林匹亞

古代希臘宗教祭祀和體育競技中心之一,奧林匹克運動會發祥地。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北部的埃利斯境內。現存古代的體育場、宙斯廟、赫拉廟等遺蹟。競技會源於宗教節慶活動。傳說第一次奧林匹亞競技會於公元前776年舉行,後來每4年舉行一次。到公元393年,古代奧林匹亞競技會共進行了 293次。由於信奉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下令禁止非基督教徒舉行多神教祭祀和賽會,393年舉行的奧林匹亞競技會便成了最後的一次。
競技會的競賽項目最初只有賽跑,賽場跑道長210米,寬32米。後來增加了跳遠、馬車賽等。參加者也由初期僅限於住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北部的多利亞人,發展到包括所有的希臘人。競技會於6月底7月初舉行,最初賽期1天,公元前472年確定為5天。競技會期間各邦停止戰爭,赴會的商人進行頻繁交易,詩人、作家競相宣讀作品。
隨著近代體育的興起,1888年,法國的P. de顧拜旦倡議恢復奧運會。此後,每4年舉行一次,分別在世界各地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