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讀書者很少,廣大布依族民眾很難入學。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議準貴州各府、州、縣設立義學,將土司承襲子弟送學肄業,以俟襲替⋯⋯又題準貴州仲家(即布依族)苗民子弟一體入學肄業,考試仕進”(民國《貴州通志·教育志四》)。至乾隆年間,讀書識字者漸多,如獨山州一帶,“其始不解文字,刻木為信,⋯⋯今則漸通漢語,⋯⋯讀書識字”(乾隆《獨山州志·苗蠻》)。同治四年至宣統元年(1865—1909)的 44 年間,布依族中已有一些拔貢、恩貢、歲貢、中鄉試、入翰林院、任縣知事等人物。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廷下令各省籌設學堂,與科舉並存。一些布依族地區將書院改設學堂,但仍以教授經史詩文為主。三十一年,廢科舉,興學堂,布依族地區的府、州、縣,紛紛將書院改辦官立高等或兩等國小堂,除講經讀經外,開設修身、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等課程,是布依族地區現代學校之始。宣統三年( 1911),各州、縣已在城鄉發展一批國小堂,有的設於布依族村寨,不少布依族子弟入學。中學堂由府開辦。亦有部分布依族子弟就學。1913 年在都勻建第一所布依族地區中學。1925 年成立安龍中學,翌年成立興義中學,此後中學逐步增加,布依族兒童入學率有所提高。1941 年,貴州省推行“新縣制”,在布依族聚居的縣中國小有所增加。 1945 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減少教育經費,布依族地區的中、國小大量停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撥專款在布依族地區開辦學校,設立民族國小、中學,普通中學增設民族班,對少數民族學生實行免費教育。黔南和黔西南自治州,專門設立民族
師範專科學校、民族
行政管理學校(中專)和各種中等技術學校,培養民族幹部和各種專業人才。80 年代布依族地區已基本實現村有初小,鄉有完小,區有國中,縣有完中。1988 年,黔南州各類學校在校學生 60 余萬人,黔西南州各類學校在校學生 40 余萬人。有不少布依族學生考入民族學院和其他高等院校學習,還有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及出國留學的。各地還有電大、夜大、函授、培訓班、進修班等成人教育和職工教育,許多布依族青年和幹部參加學習。1958 年
貴州民族學院設布依語文專業,黔南自治州和安順地區設立民族語文學校,培訓師資,推行民族文字。 1966 年後布依語文教學中斷。1981 年,布依文逐漸恢復推行。1985 年,分別在
中央民族學院和貴州民族學院恢復布依語文專業教學工作。貴州省在布依族農村開辦布依文學習班,用民族文字掃盲;布依族地區的國小進行雙語教學(民族語文和漢語文),提高布依族兒童的理解能力,促進漢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