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介紹
荷包里一般裝著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貴子,由女方的“送親婆”帶來。其實人們熱衷於“唱荷包”,只是因為這是比賽歌喉的好場所,在“唱荷包”中唱得好的人,不僅會得到當場賓客的讚譽,而且日後也會聲名遠播。所以參加的人非常多,持續時間也比較長,有時一唱就是一整夜。
婚俗內容
浪哨
布依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歲,就已經熟練收拾打扮並學會了初次見面的山歌,學會了吹口哨、吹木葉,開始懂得與異性接觸、交誼,他們相識之初,一般都要選擇環境幽靜的地方,如在大樹下、路邊、草坪、河邊等地方,男女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各為一方,相距一定距離互相觀察,小伙子一旦中意了某個姑娘,先是吹口哨或吹木葉讓對方留住。這時姑娘們會停走或原地坐下,小伙子當即會唱出山歌來試探女方。若女方有意,就還歌,互相對答。反之,姑娘們竊竊一笑,又繼續趕路,小伙子也不必再唱,但有的小伙子因留戀,也有多次唱挽留,有的姑娘被小伙子誠心打動,會改變主意,並還歌對答。
姑娘喜歡小伙子後,“客歌”(問路歌)可進一步深入至“花園歌”(
情歌)。通過對歌,雙方認識,若彼此印象好,下一次趕場或走親訪友見面就互相打呼問候,經過一定時間的接觸,雙方產生了感情,就相約下次會面的時間、地點(一般為趕場天)。如此直到男女有較深的感情就互贈信物。女方送的信物一般是親手做的鞋墊、
布鞋等,小伙子送給姑娘的禮品一般是毛巾、相片之類。
問親
分兩種情況,一是經過“浪哨”認識的男女,由男方詢訪姑娘的生辰八字,若八字可符,就請人做媒到女方家,因為青年男女有約在先,所以女方家會很快同意,二是青年男女沒有交往或素不相識的一種,一般是男方父母看中了姑娘,並徵得到兒子的同意就進一步了解女方的為人,如是否勤勞等,經過了解,若有其它方面可以生辰八字相符,則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在擺所、雲盤、鼓場一帶,布依族請媒人還有內、外之分,男方請到女方去稱外媒,女方托人給自己姑娘問親的叫內媒。內媒困是父母同意才請,故只徵得姑娘同意即可告訴外媒叫男方來問親。男方家請的媒人第一次去女方家時需要帶一封糖,並說明來意。能說會道的媒要先讚揚姑娘尊敬老人,心靈手巧,勤快,然後才說“我要介紹姑娘到某家去挑水給他家吃”之類的話。女方家一邊聽著媒人介紹男方家情況,會一邊客氣地說:“你老人家本來是好心,但是得慢慢來。”(註:媒人多是上了年紀的我,所以稱為老人家。)這是第一次,無論同意不同意都是這樣答覆。女方家按規矩說完客套話,會接著對方媒人說:“你老人家多來幾次。”第一次提親後,女方經過協商,並徵求女兒的意見,若認為可以,就進一步打聽男方及家庭情況,假如女方家還未了解清楚男方家的情況。
媒人第二次來提親,仍然得不到明確的答覆,女方家說的仍是“多來”之類的話。若不不同意,媒人第二次來時女方家會說“我姑娘年紀還小,過幾年再說。”來打發,媒人聽當即明白。
布依族問親一般要三回五轉。這與布依族古老的習俗“一鋤挖不成窩,一刀削不成筷……。問親要多來”有關。通常情況下,媒人第三次去,女方家基本同意,但回媒人話仍要說“慢慢來”,我們姑娘笨,我們家姑娘配不起他家。“聰明的媒人聽到這話,會說:無論如何,我要把這橋搭通,非要辦成這樁婚事不可,我要叫某家某天就要來“吃雞”。如果女方同意就笑笑說:“不嫌我家窮,看得起我的女兒就來吧。”媒人就隨口應答:“他家哪天來,你家一定要做飯等。”
認親
問親事情已妥,男方家就尋找一個恰當的機會到女方家認親。去的人員人中年婦女七、八人,帶去的禮品是糖、酒之類,其數量多少視女方家族戶數而定,要求每一戶一封糖、一瓶酒,女方家則殺雞盛情招待,族中第戶也派代表來陪客人,同桌吃飯,雙方認識之後,彼此呼稱親家,晚上唱“親家歌”。代化一帶布依族認親分為二次,第一次叫“號記”,第二次稱“拜念”。“號記”由男方家指定請的一人和媒人帶起禮品前往,迴轉時女方家打發布鞋、床單各一,一對大圓塊糍粑。帶回的粑粑男方家要其切成若干塊,分別給家族,每戶一份。爾後,男方家就選擇吉日,邀約家族叔伯去認親家。帶去的禮品有糖、黃果若干,到女方家後由其分給家族各一份(紅糖一封、黃果兩個)。當客人到來時,女方家要以酒攔門,斗酒歌,這種儀式,布依族稱“勞端度”(攔門酒)按照規定客人唱輸要罰喝完攔門桌上的所有酒,如此方能進家。隨即,女方家安排酒席招待,並互相介紹,互稱“胞弄”(男家親),接著女方家族輪流宴請,席間唱“親家歌”。通過認親,男女雙方家族便結成了親家。日後若有紅白喜事,就彼此走轉,互相幫忙。
更該
“更該”漢語譯為吃雞,意即訂親或吃小酒。這次男方家請去的人必須是偶數(八至十二人),帶去的信物有禮錢封、禮品、一對燭和一串炮竹。禮錢封數額多的幾十元,小有隻幾角錢。十元以上稱為大禮。十元以下稱作小禮,大禮的項目有養育禮、母抱禮、舅家禮等,小禮項目有斟酒禮、廚師禮、升炮禮等。禮品與認親時基本相同,但另增加一方豬肉(帶“六”字或“八”字重量的肉),一對糍粑作為供奉女方祖宗祭品。男方家到女方家,就將帶去的燭點燃置於香火上,並擺上禮品,待供祀完畢,就燃放鞭炮,著手開席。席間當眾拆“禮錢封”,若少一項即令男方家當場交清。場面有說有笑,氣氛熱烈。
布依族的“更該”主要議定女方家置陪嫁依籠帳被,家具的開支數額。布依族稱這筆開支叫“卡交”,漢譯為“財禮”。“卡交”在各個時期各有不同,變化很大。清代以銀錠為“卡交”,數量一般為四、五兩銀。到了民國時期,一律改用銀元。解放以後,“卡交”變成人民幣。據對代化、鼓場、睦化一帶的調查,五十年代的“卡交”為人民幣100-200元,六十年代增至200-400元,七十年代末至今為800-2000元以上。
“卡交”完全由男方承擔,數額在席間議定明確,女方家陪嫁的放籠帳被也在席間明確。去“更該”者當日返回,女方家回贈的禮品有一隻雞腿、兩雙布鞋和一床執墊單。
接親
又稱吃大酒。接親前一天,女方家清早就將姑娘的嫁妝整齊地擺堂屋兩邊供親友觀看,男方家另約請家境富裕、父母雙全的童男童女各兩人伴親,陪送新娘,男方家帶去糖、酒、粑粑、一方肉等禮品和“鸞書”一封,並用紅紙疊成類式信封樣式。上書“鸞鳳和鳴”或“天作之合”字句,裡面裝有一支毛筆主上錠墨做書寫姑娘生辰八字用。接親者還要擔去一頭小活豬,作為接親禮。在代化一帶,禮品則是一壺酒,一對紅蛋,男童女要去迎接庚書,俗稱“背八字”。
暢飲
來到女方家,女方族中四位寨老即與迎親長者中的四位明禮人同桌坐於堂屋中,驗點各類禮品、禮錢封。席間,女方婦女按輩分大小依次向來賓敬酒,並說:“酒杯不乾淨用紙來抹咧!”客人會意,先雙手接過酒杯一口飲下,隨即將預先準備好的紅封錢放在盤中。而後姑娘叔伯敬第二輪,姑娘瓣嫂子敬第三輪……。布依族稱喝這種酒為“抹杯酒”。席上氣氛和諧,談笑風南瓜。
待暢飲完畢,撤去筵席,由女方族中長婦在大門內的地上放鏡子一面,禾麻一束,再點上菜油燈一盞,然後兩位長輩分別站在大門兩邊,手持米篩在油燈上將依籠帳被、
枕套、
枕巾、布鞋等伴嫁物件一一篩幾轉(據說如此會把一切污穢阻於門外,未來
吉祥幸福),就可以拿出大門裝入柜子、箱子內。這時族中小會蜂擁而至紛紛爬坐在
柜子、
箱子一面討錢,小孩得錢歡呼雀躍,很快跑開。迎親的小伙子們才抬起姑娘嫁妝高興而去。若男方禮節不周,孩子們則賴在柜子上不下來。如此不僅男方家難堪,姑娘家孔子沒有臉面,因而接親者多早準備。
接親的童男童女當晚要留宿新娘家,以便第二天同新娘、寨上陪送的姑娘、新娘的兄弟、嫂子、姐和妹步行去男方家。在代化一帶,因男女雙方是同日辦酒,故下午新娘就和陪送者與迎親隊伍一同到男方家。新娘在途中,凡遇橋就要由陪送的姑娘背過去。若同日也有結婚的,新娘不能走其他新娘走過的路,必須繞道而行(在布依族中,把兩個結親的相遇稱“闖親”,認為不吉利)距男方家不遠,新娘要更換一雙新鞋。此時,伴娘們都坐下來不走了,待新郎家拿來紅封錢,又才起步,俗稱“草鞋錢”或“腳步錢”。
“坐家”
按照風俗習慣,新娘要在娘家住3—5年。在此期間,男方家或是農忙時節、或有什麼大屋小事時,由新郎的母親或妹妹接新娘來幫忙。在男方家期間,新郎新娘同吃同住,每次農忙活路、大屋小事結束後,新娘就返回娘家。就這樣循環往復幾年,一直到女方懷上小孩後,女方感到在娘家已不好意思,才正式到男方家“坐家”。在此期間,男方、女方還可與其他(她)的姑娘、小伙們或山野里、或山腳下、或竹林中、或田坎邊“自由自在”地“浪哨”(談戀愛的意思)。
報日子
訂親過後,男方家根據男子生辰八字,請來布魔擇定吉日,然後通知媒人告知女方家。女方若同意,男方家就請兩個福壽雙全的長輩去“報日子”,女方家也請兩位長輩作陪,席間,報日子的老人會說:“某月某日是好日子,我們來領姑娘去吃一頓飯。”
報日子一般提前三個月,目的讓女方家作好準備。
趨吉避凶
新娘入夫家之際,新郎一家老小得離家迴避。相傳這樣可以趨吉避凶,以後大家能和睦相處。新娘入門時。新郎家堂屋大門坎下設定一張仰放的耙田用的耙,耙齒朝天,其下燃一盞菜油燈,並用米篩罩住。新娘必須從耙上跨越而過據稱這樣可將污穢阻於門外。通往新房門旁,有兩位老夫人用度凳攔要門口,凳上放有用碗盛著的肉、豆腐、酒、也燃燈一盞,陪伴新娘的童女就將肉、酒,分別敬奉兩位老人,接著就用手帕把燈扇熄(不能超不定期三次),布依族語稱這方式叫“釀藥”。爾後,新娘的兄嫂便打開柜子、箱子,將依籠被蓋等陪嫁品拿出來擺在堂屋,讓親友們觀看。當晚新娘與伴娘同宿,第三天偕同伴娘返回娘家,新郎邀約夥伴挑著糍粑送行。至此之後,直至春節,男方才請兩個童女去接新娘,俗稱“吃年飯”。在代化一帶,一個月就可以把新娘接回夫家,當地稱“熱烈”。無論是哪種形式,新娘夫家同樣要請八至十人伴陪同路。在夫家的幾天裡,家族都要輪流宴請,新娘則趁仍以禮品相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