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黎管弦樂團
- 主要成就:當今法國最傑出的樂團
- 時間創建:1967
- 創建:馬塞爾·蘭多夫斯基
簡介,簡歷,樂團誕生,樂團榮譽,
簡介
簡歷
夏爾·明希是巴黎管弦樂團的首位藝術總監,此後相繼由赫伯特·馮·卡拉揚(1969-1971年)、喬治·索爾蒂(1972-1975年)、丹尼爾·巴倫博伊姆(1975-1989年,他創建了巴黎管弦樂團合唱團)、謝苗·巴克科夫(1989-1999年)和克里斯托夫·馮·多納伊(1998-1999,他曾任藝術顧問)繼任。2000年9月隨著委任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為藝術總監的開始創建了一個新紀元。
樂團誕生
1967年克魯伊但的逝世既是一個時代的終止,也是一個新生命的發軔。這一年,在當時的法國文化部長安德列·馬爾魯的倡議下,組建一個能夠真正代表法國交響樂演奏水平並且可以與歐洲所有的一流樂團分庭抗禮的交響樂團的計畫被提到了日程之上。於是在文化部及巴黎市政府的支持下,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正式改組為巴黎管弦樂團,樂團的所有經費全部由國家和巴黎市政當局負擔。樂團成立時,組織者對於原有的成員進行了極為嚴格的篩選,結果只有一半左右的演奏員得以留任,其他人不得不自尋門路,另闢蹊徑。
當時,這個新樂團經營的構想有三條:樹立音樂總監的至高權威;團員定期進行水平測驗以保證樂團始終處於最佳的表演狀態,體現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公平競爭原則;強化國際化色彩,以避免此前的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過分強調法國本土音樂的傾向。 新樂團成立後,迎來了它的第一任音樂總監蒙什,儘管對於相當一部分成員來說他並非一個全然陌生的人物,但是他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強烈的個人化色彩卻令許多人感受到了與此前所有的指揮迥然不同的個性,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於樂團會不會由此完全喪失了法國特色的優慮。
直到1975年達尼埃爾·巴倫博依姆來到之後,一個漫長而又令人興奮的時期才真正開始。 在巴倫博依姆接手之前,由於比較頻繁地更迭指揮,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巴黎管弦樂團的正常發展。很少能夠有一名指揮在較短的任期內為一個樂團帶來驚人的進步,即使是一流的大師也無 法擺脫這個規律。大約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樂團在選擇新一屆 音樂總監時將目光落到了年輕的巴倫博依姆身上。
在此之前,這位出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集鋼琴演奏和指揮於一身的新秀已經 多次出現在包括柏林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 和芝加哥交響樂團等一流樂團的指揮台上。1968年,他在紐約臨時代替克爾特茲指揮了倫敦交響樂團的訪問演出,獲得了巨大成 功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在指導巴黎管弦樂團的15年之間,他為樂 團增設了附屬的合唱團,也增添了保留曲目,更重要的是,
使樂 團有了一個從容發展的機會。
巴倫博依姆也有其自身的限制,作為一位著名的鋼琴家,他將很大一部分精力花費在心愛的樂器上,在世界各地旅行演奏,同時,他還熱衷於室內樂的表演,常常與三兩同道沉浸此中,其樂融融,因此而不可避免地分散了他的精力。特別是到了與巴黎管弦樂團合作的後期,巴倫博依姆已經將他的眼睛緊緊地盯住了另外一些更具盛名、更有號召力的樂團。
1990年,他接替索爾蒂成為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音樂指導。 隨後出任巴黎管弦樂團指揮之職的是一位年輕的新人:塞米雍·畢什科夫。 1952年生於列寧格勒的畢什科夫年僅21歲時就在蘇聯獲得過技赫瑪尼諾夫指揮比賽的第一名,並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與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合作的學生指揮。人們也許還會記得,進入暮年以後的卡技揚經常會彼人間及身後接班人的問題,在1985 年的一天,當他與幾名法國記者再度談到這個十分敏感的話題時,大師出入意料地輕輕說出了一個在當時還鮮為人知的名字,這就是畢什科夫。
在此之前,畢什科夫還只是美國北部密執安州一個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樂團——大意流城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與世界一流交響樂團合作的經驗少得可憐,但是當他於1985年1月在事先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指揮了柏林愛樂樂團之後,100多位訓練有素見多識廣的樂團成員也加入了聽眾的歡呼之中。也許,他能獲得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應該感謝穆蒂,這位義大利指揮家在偶感不適之後取消了原定的出場,畢什科夫匆忙之間提槍上馬,受命於危難之時,卻表現出了難得的大將風度,結果自然是凱旋而歸。
不久之後,柏林愛樂樂團的管理機構宣告,畢什科夫將受邀在這個著名樂團的巡迴演出中出任指揮,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位能夠享受到這項殊榮的客席指揮。 無疑,畢什科夫的到來對巴黎管弦樂團意味著新一輪攀升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