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巴赫無伴奏弦樂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鳴曲, 三首組曲(Partita)和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suite),都是他任職科登時所作, 在同時期他也創作了許多器樂曲, 這跟那時環境有關, 因為當時並沒有合唱團供他使用, 他也不必創作宗教性質音樂。

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被譽為“小提琴演奏的聖經”,巴赫設計了小提琴表達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幾乎不可能演奏的對位技巧。它們構成了巴赫小提琴音樂的顛峰。如同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為鋼琴演奏的聖經,在巴赫之後,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很少有人再創作,是因為無法逾越這座巔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 外文名稱:Bach Sonatas 
  • 譜曲:巴赫
  • 音樂風格:古典
  • 創作地點:德國
創作背景,出版順序,作品賞析,組曲分類,其他樂章,

創作背景

這些作品的創作順序並沒有歷史文獻可以考證,如果單純以推論方式來說,似乎無伴奏小提琴在先,這是因為無伴奏小提琴寫作在這之前已有許多先例,而整套無伴奏大提琴作品則以巴赫開先河. 就樂曲組成來看,小提琴組曲型式非常不統一,大提琴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無伴奏弦樂曲寫作後再套用於大提琴.

出版順序

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的出版順序是: 奏鳴曲第一號,組曲第一號,奏鳴曲第二號組曲第二號,奏鳴曲第三號,組曲第三號如是交錯出版. 為何如此呢? 三首組曲的形成為不規則,但三首奏鳴曲卻很明顯的為一個統一架構,是自成一套系統的作品. 是因為調性安排的關係嗎? 這六首確實可以找到調性的關聯,但卻是組曲,奏鳴曲自成系統.因此這樣的出版順序可以推論為: 巴赫意欲將這六首統一為一組作品,避免明顯的分為組曲和奏鳴曲兩組,而且如是交錯出版也使這六首的安排不致太單調
三首小提琴奏鳴曲組成十分統一:
第一樂章 慢板(前奏曲風)
第二樂章 快板(賦格)
第三樂章 慢板(類似間奏)
第四樂章 快板(單音演奏,類似輕的結尾)

作品賞析

如是組合很明顯看出重心是在第二樂章,和教會奏鳴曲特色相符.各樂章雖有明顯速度上差別,但同樣是快板和慢板亦有不同性格.
第一樂章慢板通常是流利的歌唱 (第三號奏鳴曲除外,這個例外顯示了另一項特色),在歌唱線條中偶或加入一些和聲顯示出自由幻想風特色,性格上類似前奏曲. 由是,第二號與第三號結尾都非完全終止,導引到下一樂章賦格.
賦格在內容長度上都可視為奏鳴曲的重心,在賦格中偶會插入不屬賦格的稍帶即興式段落.
第三樂章帶舞曲風格,有固定節奏支撐,性格上不同於自由的第一樂章慢板,而且通常在此轉調 (第一號降 b大調,第二號 C大調,第三號 F大調),是全曲的轉折點,在長度上通常最短.
第四樂章雖是快板但性格上異於使用復弦演奏沉重的第二樂章賦格,演奏幾乎全使用單音 (雖然它仍在製造複音效果),並非求取沉重的結束而是一種輕的結尾.
再進一步討論,這三首奏鳴曲間有某種關聯性,可說是越來越嚴謹. 第一二號奏鳴曲第一樂章都是自由歌唱性,但第三號卻是由一個附點動機發展的嚴謹結構. 再看第二樂章賦格,第一號賦格主題是一個小節,第二號是兩個小節,第三號是四個小節,長度也明顯越來越長,插入段也越來越少,第三號插入段並非完全自由的而是主題的變形,由是可以看出越來越嚴謹與複雜的架構.

組曲分類

巴洛克時代組曲大致由 阿勒曼德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吉格舞曲組成,先簡介構成基本組曲型式的四種舞曲:
一. 阿勒曼德舞曲
由其名可知這種舞曲應該是源於德國,弱起拍開始,樂句前會用一個短音符前導,(有時候不止一個如大提琴第三號組曲),通常為 4/4拍,樂句並沒有一定長度,性格是流動歌唱的,中速或慢速.(但大提琴第三號的阿勒曼德舞曲有著頗不同個性)
二. 庫朗舞曲
源自法國,亦由弱起拍開始,三拍子(3/4或3/2拍),這種舞曲特色是 3/4拍和 6/8拍混用 (一個小節分成三份或兩份),會有重音交錯出現感覺,性格上是跳躍的,不同於阿勒曼舞曲的流動性.
三. 薩拉邦德舞曲
在正拍上開始,三拍子,這種舞曲的特色是重拍在第二拍上,速度通常是緩板速度,個性上十分沉重,通常會使用復弦演奏,在這個樂章可以見到巴赫的深情.
四. 吉格舞曲
弱拍開始,6/8或 12/8拍,作為組曲最後一個樂章. 它可以是輕快的,但也可龐大的.像大提琴組曲第三和第六號,不是輕快的單音演奏而是有著復聲部的壯麗吉格舞曲.

其他樂章

前奏曲:
似乎沒有一定的限制,越到近代發展越自由,若僅討論出現在無伴奏弦樂作品中的這幾首,它們大部分可視為分散和弦和音階的組成,這歸結到音樂家演奏前先試琴會先彈彈音階和弦,久之便形成前奏曲.巴哈在這種最沒有限制的曲式里發揮他最大想像力和創造力.
小步舞曲: 三拍子,正拍起始.
柏雷舞曲: 四拍子,從第四拍弱拍開始.
嘉禾舞曲: 四拍子,從第三拍弱拍開始,樂句的開始與結束亦遵守這個規則,有時會在中段插入有著基礎低音的牧瑟舞曲.
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小步舞曲,柏雷舞曲,嘉禾舞曲都分成兩首,先演奏完第一首再第二首,然後再回到第一首 (但不反覆),如此有類似三段體的結構. 另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里的舞曲反覆都相同,但無伴奏小提琴組曲有時反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結尾不同.
三首小提琴組曲的組成不大一致:
Partita No.1 Partita No.2 Partita No.3
阿勒曼德舞曲--變奏(Double) 阿勒曼德舞曲 前奏曲
庫朗舞曲--Double 庫朗舞曲 羅瑞舞曲
薩拉邦德舞曲--Double 薩拉邦德舞曲 嘉禾舞曲(輪旋曲風)
柏雷舞曲速度--Double 吉格舞曲 小步舞曲I&II
夏康舞曲 柏雷舞曲
吉格舞曲
由是可以看出組曲一和二是奠基在前述組曲基礎上,組曲一是在每個樂章後加入音型變奏 (以及將吉格舞曲換為柏雷舞曲),組曲二則是在組曲最後加入夏康舞曲作為總結.這首長度及份量上都遠超過前四首的夏康不免令人聯想起貝多芬的op.130,以大賦格總結前五樂章的作法. 組曲三則像是各種舞曲的組合而成,很例外的這首有前奏曲,也是這三首中惟一的前奏曲.
組曲一中的Double通常是用單音演奏,而且通常是同時值音符流動 (從頭到尾都幾乎是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之類),頗有即興自由味道,這些音型變奏都已不再保有原來舞曲特徵,僅是取其主題加以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