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葬詞

巴爾扎克葬詞

1849年2月,巴爾扎克染上了心臟肥大症,雨果有一次在街上遇見了巴爾扎克,巴爾扎克向他訴說了自己的病情,雨果表示慰問;1850年7月,雨果去巴爾扎克寓所看望;1850年8月17日,當雨果得知巴爾扎克病情惡化的訊息之後,於當天夜裡又一次來到他的病榻前,兩人進行了交談。這時的巴爾扎克還滿懷希望,認為自己還能復元。可雨果已有了不祥的預感,他於當天深夜回到家中,對在自己家中等候的幾位朋友說,歐洲將失去一位偉才。

巴爾扎克的生命在當天夜裡十點半結束了,終年51歲。巴爾扎克的逝,使整個法國陷入悲痛之中。作為巴爾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萬分。他是一個感情十分豐富的人,人類的生與死、善與惡,世間的美與醜、真與假,無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引發他豐富的聯想。他痛悼一代偉人巴爾扎克的永不復生,為巴爾扎克在並不長壽的生命中的巨大創造而驕傲,同時他也思考人活著的意義、死後的榮辱等問題。1850年8月20日,天氣陰晦,細雨霏霏,巴爾扎克葬禮在拉雪茲公墓舉行,雨果在太陽西沉的時候,面對前來送葬的法國公眾,發表這篇著名的演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爾扎克葬詞
  • 作者:維克多.雨果
  • 發表時間:1850年8月20日
  • 體裁:演講稿
背景資料,作品原文,語言特點,重點語句解析,作品賞析,人物介紹,巴爾扎克,雨果,主題思想,教學教案,解題指導,教學建議,有關資料,

背景資料

巴爾扎克和雨果是歐洲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兩座並峙的高峰。他們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城市,對文學的執著和共同擁有的崇高聲望,使這兩位文學大師交往甚密並成為朋友。可是,在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有過一段不愉快的故事。那是1830年,雨果抨擊獨裁專制的浪漫主義傑作《歐拉尼》在巴黎上演,此劇以其思想內容的深刻和藝術的精湛而受到大多數觀眾的歡迎,但巴爾扎克當時並沒有真正認清它的價值,反而撰文對此劇進行嚴厲的批評。最讓雨果接受不了的是,巴爾扎克認為他在劇本創作方面缺少才華,“除了偶爾的機會,維克多·雨果先生的筆永遠也遇不到一絲自然的線條”。巴爾扎克的尖刻批評,自然使雨果感到惱火。但儘管這樣,雨果並沒有因此耿耿於懷,後來還是與巴爾扎克重歸於好。

作品原文

作者:雨果
各位先生:
現在被葬入墳墓的這個人,舉國哀悼他。對我們來說,一切虛構都消失了。從今以後,眾目仰望的將不是統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舉國為之震驚。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國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巴爾扎克葬詞
諸位先生,巴爾扎克這個名字將長留於我們這一時代,也將流轉於後世的光輝業績之中。巴爾扎克先生屬於19世紀拿破崙之後的、強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紀,一群顯赫的作家湧現在黎塞留之後一樣——就像文明發展中,出現了一種規律,促使武力統治者之後,出現精神統治者一樣。
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華卓越,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說得盡的。他的所有作品僅僅形成了一部書,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書。我們在這裡看見,我們的整個現代文明的走向,帶著我們說不清楚的、同現實打成一片的驚惶與恐怖。一部了不起的書,他題作“喜劇”,其實就是題作“歷史”也沒有什麼,這裡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風格,超過塔西陀,上溯到蘇埃通,越過博馬舍,直達拉伯雷;一部既是觀察又是想像的書,這裡有大量的真實、親切、家常、瑣碎、粗鄙。但是,有時通過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現實,讓人馬上看到最陰沉和最悲壯的理想
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同意也罷,不同意也罷,這部龐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覺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強大行列。巴爾扎克筆直地奔向目標,抓住了現代社會進行肉搏。他從各方面揪過來一些東西,有虛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發掘內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靈魂、心、臟腑、頭腦和各個人的深淵。巴爾扎克由於他自由的天賦和強壯的本性,由於他具有我們時代的聰明才智,身經革命,更看出了什麼是人類的末日,也更了解什麼是無意。於是面帶微笑,泰然自若,進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遊刃有餘。他的這種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樣陷入憂鬱,也不像盧梭那樣憤世嫉俗。
這就是他在我們中間的工作。這就是他給我們留下來的作品,崇高而又紮實的作品,金剛岩層堆積起來的雄偉的紀念碑!從今以後,他的聲名在作品的頂尖熠熠發光。偉人們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來負起安放雕像的責任。
他的去世驚呆了巴黎。他回到法蘭西有幾個月了。他覺得自己不久於人世,希望再看一眼他的祖國,就像一個人出門遠行之前,再來擁抱一下自己的母親一樣。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唉!這位驚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這位哲學家,這位思想家,這位詩人,這位天才,在同我們一起旅居在這世上的期間,經歷了充滿風暴和鬥爭的生活,這是一切偉大人物的共同命運。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衝突與仇恨。在他進入墳墓的這一天,他同時也步入了榮譽的宮殿。從今以後,他將和祖國的星星一起,熠熠閃耀於我們上空的雲層之上。
站在這裡的諸位先生,你們心裡不羨慕他嗎?
各位先生,面對著這樣一種損失,不管我們怎樣悲痛,就忍受一下這樣的重大打擊吧。打擊再傷心,再嚴重,也先接受下來再說吧。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個偉人的逝世,不時地使那些疑慮重重、受懷疑論折磨的人,對宗教產生動搖。這也許是一樁好事,這也許是必要的。上天在讓人民面對崇高的奧秘。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因為這是最高的教訓。當一個崇高的英靈,莊嚴地走進另一世界的時候;當一個人張開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飛翔在民眾的上空,忽而展開另外的、看不見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鄉的時候。我們的心中,只能充滿嚴肅和誠摯。
不,那不是未知之鄉!我在另一個沉痛的場合已經說過,現在我也永不厭煩地還要再說——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恆!我說的難道不是真話嗎,聽我說話的諸位先生?這樣的墳墓,就是不朽的明證!面對某些鼎鼎大名的、與世長辭的人物,人們更清晰地感到這個睿智的人的神聖使命,他經歷人世是為了受苦和淨化,大家稱他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後就不可能不化作靈魂!

語言特點

出色的辯證思想
一般的葬詞,其內容不外乎是敘述死者的生平,評價死者的功德,寄託人們的哀思,就連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也是如此。當然,雨果這篇演說稿也做到了這些,他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為人類精神領域作出的偉大貢獻——這種貢獻已經超出了文學的範疇而進入了思想、歷史和政治的領域了。在對巴爾扎克的高度評價中,讀者可以明顯感覺到,葬詞蘊蓄著作者對巴爾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不過,我們在看到這葬詞的一般特點之後,我們還分明感受到了除悲傷、悵然之外的另一種力量的存在,那就是崇高和激動。這另一種力量是在我們讀了這篇葬詞後,從作者雨果身上感受到的。這位偉大的致詞者的華麗而豐贍的文采,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崇高而光輝的人格,在這篇演說詞中同時展現給了別人。雨果的演說目的,我們猜想,那不過是要讚頌巴爾扎克的作品、思想和人格,並表示自己由衷的敬佩和景仰。可是,他的演說,留給聽眾的,同時又是作者本人的高貴人格。這樣,本來是表達對他人的崇敬,結果卻無意中贏得了更多的人對自己的崇敬。
課文前九段主要評價死者,表達哀悼之情,從這些哀婉深沉的語句中我們隱約感覺到作者的文筆、思想和人格。第十段之後,與一般的葬詞就大不一樣了,雖然還是評價、哀悼巴爾扎克,但已經有了作者強烈而非常獨立的思想意識,與其說作者是在評價巴爾扎克,不如說他是在借巴爾扎克之死,來表達自己的生死觀。主要是這後三段,集中體現了作者的崇高人格;主要是這三段,作者的真誠、真摯和真情,給了讀者巨大的感染力。
詩化的、哲理性的語言
這篇葬詞文采華麗、飽含哲理,語言高度濃縮,既詩化又哲理化,充分體現了文學大師雨果的文學語言才華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義深遠的語句比比皆是,有著巨大的容量。值得細細品味,反覆解讀。
這也是一篇有難度的作品,教師進行教學時,要下工夫幫助學生去感受和理解思想內容。下面選擇課文中幾個關鍵語句,試著進行解讀。
(1)對我們來說,一切虛構都消失了。
表明他創作生命的結束,雨果沉痛宣告文學大師的逝世,提醒人們直面這一偉大的死亡。
這句話表面是在揭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規律,即每一大變動時代先出現武力統治者,然後才出現精神統治者。實際上作者在這裡是讚譽巴爾扎克,把他看成一個比武力統治者更偉大的精神統治者。這印證了本段開頭一句話的意思,巴爾扎克作為精神統治者,他不僅屬於這一時代,而且屬於千秋萬代。
這是巴爾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獨創性見解,它啟發了恩格斯對巴爾扎克的評論。
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說:“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在這幅中心圖畫的四周,他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可見雨果這句話是在高度評價巴爾扎克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的。
(4)一部既是觀察又是想像的書,這裡有大量的真實、親切、家常、瑣碎、粗鄙。但是有時通過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現實,讓人馬上看到最陰沉和最悲壯的理想。
(5)偉人們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來負起安放雕像的責任。
巴爾扎克這位偉大的人物。
(6)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這是詩化的語言。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與“飽滿”對比,意為巴爾扎克生命不長,作品卻多;再要注意“飽滿”一詞,它意接前句,意為巴爾扎克一生是飽滿的,不是空虛的,這樣的評價就更為形象,表明巴爾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實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對人類是有益的;最後注意“作品比歲月還多”這句話,“作品”與“歲月”相比,出人意料,作品可以計算,歲月如何計算?以“天”計?以“年”計?這樣行文是對巴爾扎克的獨特評價,更是對巴爾扎克的崇高評價。
(9)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恆!
作者用排比句,語調鏗鏘,激昂慷慨地指出巴爾扎克逝世的深遠影響。巴爾扎克逝世固然讓人悲哀,使人們覺得似乎是黑夜的來臨,某種無言的結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給人們更多的是悲痛之後的無窮力量,它預示著光明的到來,代表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象徵著一種永恆;雨果在這裡以詩人的激情,給巴爾扎克作出這樣的評價,實在比“永垂不朽”的話具體、生動得多;也體現了一種偉大的辯證法。

重點語句解析

(1)對我們來說,一切虛構都消失了。
明確,表明他創作生命的結束,他不能再給人們創造小說這一“虛構”世界了;二是巴爾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實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虛構小說。這一句話,雨果沉痛宣告文學大師的逝世,提醒人們直面這一偉大的死亡。
(2)就像文明發展中,出現了一種規律,促使武力統治者之後出現精神統治者一樣。
明確:這句話表面是在揭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規律,即每一大變動時代先出現武力統治者,然後才出現精神統治者。實際上作者在這裡是讚譽巴爾扎克,把他看成一個比武力統治者更偉大的精神統治者。這印證了本段開頭一句話的意思,巴爾扎克作為精神統治者,他不僅屬於這一時代,而且屬於千秋萬代。
(3)一部了不起的書,他題作“喜劇”,其實就是題作“歷史”也沒有什麼……
明確:雨果把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看作一部書,並比喻成一部歷史著作。雨果在這裡高度評價《人間喜劇》的現實主義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濃縮的歷史,使人們從中看出“整個現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給人們揭示的“現實”。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說:“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可見雨果這句話是在高度評價巴爾扎克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的。
(4)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明確:這是詩化的語言。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與“飽滿”對比,意為巴爾扎克生命不長,作品卻多;再要注意“飽滿”一詞,它意接前句,意為巴爾扎克一生是飽滿的,不是空虛的,這樣的評價就更為形象,表明巴爾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實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對人類是有益的;最後注意“作品比歲月還多”這句話,“作品”與“歲月”相比,出人意料,作品可以計算,歲月如何計算?以“天”計?以“年”計?這樣行文是對巴爾扎克的獨特評價,更是對巴爾扎克的崇高評價。
(7)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恆!
明確:作者用排比句,語調鏗鏘,激昂慷慨地指出巴爾扎克逝世的深遠影響。巴爾扎克逝世固然讓人悲哀,使人們覺得似乎是黑夜的來臨,某種無言的結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給人們更多的是悲痛之後的無窮力量,它預示著光明的到來,代表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象徵著一種永恆。雨果在這裡以詩人的激情,給巴爾扎克作出這樣的評價,實在比“永垂不朽”的話具體、生動得多。也體現了一種偉大的辯證法。
※小結:這篇葬詞文采華麗、飽含哲理,語言高度濃縮,既詩化又哲理化,充分體現了文學大師雨果的文學語言才華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義深遠的語句比比皆是,有著巨大的容量。我們要反覆解讀,細細品味。
品味語言
這篇葬詞文采華麗,飽含哲理,語言高度濃縮,既詩化又哲理化,充分體現了文學大師雨果的文學語言才華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義深遠的語句比比皆是,有著巨大的容量.值得細細品味,反覆解讀.
揣摩句子含義,歸納雨果怎樣評價了巴爾扎克.
揣摩關鍵字句
一,抓住關鍵字語揣摩語意.
二,採用主幹枝葉梳理法,抓主幹明題旨,理枝葉,明深意.
三,聯繫內外語境揣摩,體味含義.
方法指導
對我們來說,一切虛構都消失了.
重點把握"虛構"這個詞.
這裡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巴爾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創作生命的結束,他不能再給人們創造小說這一"虛構"世界了;
二是巴爾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實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虛構小說.這一句話,雨果沉痛宣告文學大師的逝世,提醒人們直面這一偉大的死亡.
巴爾扎克先生屬於19世紀拿破崙之後的強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紀一群顯赫的作家,湧現在黎塞留之後一樣——就像文明發展中,出現了一種規律,促使武力統治者之後出現精神統治者一樣.
這句話表面是在揭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規律,即每一大變動時代先出現武力統治者,然後才出現精神統治者.實際上作者在這裡是讚譽巴爾扎克,把他看成一個比武力統治者更偉大的精神統治者.這印證了本段開頭一句話的意思,巴爾扎克作為精神統治者,他不僅屬於這一時代,而且屬於千秋萬代.
"我要用筆完成他用劍所未能完成的事業."
巴爾扎克 文學上的拿破崙

作品賞析

《巴爾扎克葬詞》激情充溢,文采飛揚,即使現在,世界各國研究巴爾扎克的學者還常常在他們的論著中引用其中的論斷。其中的一些語句,如“他的一生是短暫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等等,已經成為評價巴爾扎克的名句,廣泛地出現在各種論著和教科書中,由此可見,《巴爾扎克葬詞》具有經久不衰的思想和藝術魅力。
面對巴爾扎克的逝世,雨果沒有用低沉的語調,也沒有用哀傷的言辭,去述說逝者的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語調、詩化和哲理性的語言,評述了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表達了對死者的無盡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動。讀著這篇散文,我們仿佛站在當年的拉雪茲公墓前,聆聽著雨果深沉而激昂的演說,連飄飄細雨也渾然不覺。
不同於一般葬詞的是,本文不僅深切悼念巴爾扎克的逝世,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預言巴爾扎克逝世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而且表達了作者積極的生死觀。“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後就不可能不化作靈魂”等,這樣的表達,已經由個體的巴爾扎克之死上升為作者一種哲理性思考了。雨果認為,像巴爾扎克這樣的“精神統治者”,人民會永遠記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是虛無,而是永恆”。演講稿給讀者的不是壓抑,不是眼淚,不是哀傷,而是悲壯、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這篇葬詞文采華麗、飽含哲理,語言高度濃縮,如行雲流水,既詩化又哲理化,充分體現了文學大師雨果的文學語言才華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義深遠的語句比比皆是,有著巨大的容量。例如“對於我們來說,一切虛構都消失了”,句子使用了“虛構”這一文學理論術語,它不僅鮮明地標誌出雨果作為文學家的身份,而且飽含著雨果對巴爾扎克的深切真情。 “一切虛構”都殘酷地“消失了”。這是怎樣的打擊!怎樣的失落!怎樣的沉重!通觀全文,字裡行間都奔涌著恣肆淋漓的激情,充分顯示了巴爾扎克這位朋友之死、這位天才之死給作家心靈造成的強烈衝擊,也充分體現了雨果灑脫自由的文風。
總之,《巴爾扎克葬詞》把激情洋溢的哀悼之情和文采飛揚的詩化、哲理化語言結合在一起,既洋溢著奔放酣暢的詩情,又有著強大的理性魅力。從中,我們既感受到了雨果作為浪漫主義詩人豪邁不羈的氣質,又窺見了他作為一個大思想家的深邃睿智,更目睹了他作為一個大文豪爐火純青的筆力。

人物介紹

巴爾扎克

(1799—1850),法國小說家。自幼上寄宿學校。1814年隨家至巴黎,在幾所私立寄宿學校讀書。1816~1819年學習法律,並在律師事務所見習。隨後決定從事寫作,住進貧民區的閣樓。第一部作品悲劇《克倫威爾》未獲成功,後改寫小說也未引起注意,遂做出版商,經營印刷廠和鑄字廠,均以賠本告終,負債累累。1828年決定重事寫作。第二年發表小說《朱安黨人》和《婚姻生理學》,贏得一些聲譽。《驢皮記》(1831)的出版使他名聲大震,於是他決定創作宏偉的《人間喜劇》。1848年擬定的“人間喜劇總目”包括“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風俗研究”又分為“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隊生活場景”“鄉村生活場景”。從1829至1848年,他勤奮寫作,每日伏案十多小時,努力完成這一龐大計畫,最終寫出91部小說。“私人生活場景”計畫中的32部有4部只擬了提綱,完成的28部中包括《高老頭》(1834)《高布塞克》(1830)《夏倍上校》(1830)《玩滾球布店》(1830)等。“外省生活場景”計畫中的17部有6部未完成,發表的11部包括《歐也妮?葛朗台》(1833)《幽谷百合》(1835)《幻滅》(1837~1843)等。“巴黎生活場景”計畫20部,完成的14部中有《塞沙?皮羅多興衰記》(1837)《紐沁根銀行》(1838)《娼妓盛衰記》(1838)等。“政治生活場景”計畫8部,完成《阿爾西的議員》(1847)等4部。“軍隊生活場景”計畫的32部中只有《朱安黨人》等兩部發表。“鄉村生活場景”5部中完成《農民》(1844)等3部。“哲理研究”計畫27部,發表《驢皮記》(1831)等22部。“分析研究”計畫5部,只完成《婚姻生理學》1部。另外,《貝姨》(1846)《邦斯舅舅》(1847)等6部未在“總目”的137部之內。《高老頭》是《人間喜劇》中最傑出的一部。高立歐老頭出身寒微,在大革命中因做糧食承包商而發財。他十分疼愛兩個女兒,讓她們過著奢華的生活,並以巨額陪嫁使她們一個成為雷斯多伯爵夫人,一個成為銀行家紐沁根夫人。但高老頭卻被女兒趕到伏蓋公寓,過著寒酸的生活。兩個女兒揮金如土,仍不斷競相向父親要錢。當高老頭被吸乾最後一滴血而病死公寓閣樓時,兩個女兒正為在鮑賽昂夫人的舞會上大出風頭而得意。鮑賽昂夫人是蒲高涅王室最後一個女兒,是巴黎最體面的貴婦,但最後敗給一個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小姐而被情人拋棄,只好離開巴黎隱退。巴爾扎克在政治上擁護王室,屬保皇黨,但創作中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描寫了貴族階級的注定滅亡,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掠奪和一切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社會關係。《人間喜劇》有“社會百科全書”之譽。巴爾扎克注重具體、詳盡的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善於通過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靈魂。《人間喜劇》塑造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一個人物往往在多部小說中出現。
巴爾扎克巴爾扎克

雨果

(1802—1885),法國作家。從小愛好文學,崇拜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1819年與長兄合辦“保守文藝雙周刊”。1822年出版《頌詩集》,獲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後又出版詩集《新頌歌集》(1824)《頌詩與長歌》(1826)。1823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冰島魔王》,之後又發表了描寫18世紀末聖多曼格島黑人暴動的小說《布格?雅爾加》(1826)。1827年在劇本《克倫威爾》的序言中猛烈抨擊古典主義,這篇序言被看成浪漫主義運動的宣言。1830年上演的劇本《歐拉尼》一反古典戲劇的戒律,打破悲、喜劇的界限,採用大量奇情劇手法,被稱為劃時代作品。1831年發表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以15世紀的巴黎為背景,寫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企圖占有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而加害於她,後被敲鐘人卡西莫多推下樓摔死,最後奇醜的卡西莫多和美麗的愛斯梅拉爾達死後在一起的浪漫故事,充滿人道主義精神。小說《悲慘世界》(1862)寫窮苦工人冉.阿讓因偷了一塊麵包坐牢19年,出獄後化名馬德蘭,在一位神甫的引導下棄惡從善。它反映了社會的不公正和貧苦人民的悲慘,主張以仁愛戰勝邪惡,從而改造社會。小說《海上勞工》(1866)寫漁人吉利亞特發現未婚妻愛上一位青年牧師後自溺的故事。《九三年》(1874)寫共和國軍隊司令官郭文放走從大火中救出三個小孩的叛亂頭子郎德納克侯爵的故事,小說的主題是“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其他重要作品還有,詩《東方吟》《秋葉集》《黃昏之歌》《靜觀集》《歷代傳說》等,劇本《逍遙王》《瑪麗蓉.德洛麥》《呂克萊斯.波爾吉》《瑪麗.都鐸》《昂傑羅》《衛戍官》《呂伊.布拉斯》等,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笑面人》等。另外,他還寫有《文學與哲學雜論》《論莎士比亞》《行動與言論》《見聞偶記》等。

主題思想

思想感情脈絡:
悲壯-激越-景仰
評價巴爾扎克及其作品的概括性語句
1,巴爾扎克先生屬於19世紀拿破崙之後的強有力的作家之列……
2,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3,他的一生是短暫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4,唉!這位驚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這位哲學家,這位思想家,這位詩人,這位天才……
5,在他進入墳墓的這一天,他同時也步入了榮譽的宮殿.從今以後,他將和祖國的星星一起……
找出課文中對巴爾扎克評價的句子,並歸納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對其進行了評價
評價語句:
1,巴爾扎克先生屬於19世紀拿破崙之後的強有力的作家之列. (影響)
2,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名列前茅者.
(人格)
3,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作品)
4,唉!這位驚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這位哲學家,這位思想家,這位詩人,這位天才. (成就)
歸納:
作者從巴爾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響四個方面對其進行了評價,表達了對他的哀悼,敬仰,讚頌之情 .

教學教案

解題指導

一 設計本題,意在使學生掌握課文結構層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並體會其中的情和理。要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結構層次分析和主題思想解析。
結構層次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總寫巴爾扎克的偉大,表達哀悼之情。第二部分(3~9段),具體評述巴爾扎克的作品、人格和影響。第三部分(10~12段),闡述作者的生死觀,預言巴爾扎克逝世的深遠意義。
主題思想見“課文鑑賞說明”。
這篇文章的情和理的結合表現得非常突出。巴爾扎克的逝世,在雨果心中無疑掀起了巨大的感情波瀾,使他感到無限悲痛,這在本文的字裡行間都表現出來了。但我們披文入情,對文章進行理性分析,就會得到一種“理”的啟示,無論是作者對巴爾扎克的評價,還是作者闡述的生死觀,都是一種“理”,正是這種包含在“情”中的“理”,使讀者受到長久的情感震撼和理性教益。
二 設計本題,意在使學生理解一些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加深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這些句子都是“高度濃縮”的,富有哲理意味,所以要聯繫語境進行解讀。
1答案見“課文鑑賞說明”。
2巴爾扎克用他天才的觀察和想像,將現實撕破展示給人看,讓人們看清了社會的真面目,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自己的社會理想。
3巴爾扎克這位偉大的人物,用他自己的作品,給自己安裝好了堅實的底座,打好了紮實的基礎,未來的人們,一定會給他塑起一尊尊有形無形的雕像,以表達對他的尊敬和懷念。
4答案見“課文鑑賞說明”。
5答案見“課文鑑賞說明”。
三 設計本題,意在對本課學習進行課外延伸拓展,通過整本書的閱讀,進一步了解巴爾扎克的思想,從而深入理解雨果對巴爾扎克的評價。

教學建議

教學過程要點
1指導自學,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自讀課型既不能使學生因放任自流而淺嘗輒止,也不能使學生因消極被動而收穫甚微。自學一篇課文的基本程式是:(1)研讀“提示”和“訓練重點”,確立課文自學目標(注意緊扣單元要求);(2)認真閱讀全文及注釋,把握課文內容和寫作特色;(3)獨立完成課文後的練習,鞏固自學成果。
在閱讀過程中,一般要弄清八個方面的問題:(1)標題,(2)文體,(3)作者,(4)寫作日期及出處,(5)基本內容,(6)重要內容,(7)寫作特點,(8)新的思想。
2具體步驟
(1)教師有表情地范讀課文,或放錄音磁帶,令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①在聽老師的朗讀過程中,什麼地方使你感情激動?(如第八段、第十段或最後一段)
②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哲理?
思想感情:悲壯、激越和無限景仰之情。深邃哲理:生死觀──“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恆!”
(2)把握文章脈絡,理清作者思路。
①全文分幾部分?概括各部分要點。
除文章開頭的稱呼外,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總結巴爾扎克的偉大,表達哀悼之情。第二部分(3~9段),具體評述巴爾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響。第三部分(10段到最後),闡述作者的生死觀,預言巴爾扎克逝世的深遠意義。
②全文基本思路、感情脈絡是怎樣的?
基本思路是:悼念→評價→謳歌
思想感情脈絡是:悲壯→激越→景仰
(3)簡析文章內容,理解文章主題思想。
①文章對巴爾扎克是從哪幾方面評價的?
人格、作品、成就和影響四個方面。
②主題思想見“課文鑑賞說明”。
(4)指出文章寫作特色。
見“鑑賞要點”。
(5)揣摩文中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見“鑑賞要點”。

有關資料

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比較(及樹楠)
1相同點:從文體看,都是悼詞,而又具有演講辭的某些特點;從內容看,都表達了沉痛悼念之情,對死者的偉大貢獻,作出了崇高評價和熱情的讚頌,對他們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損失和深遠影響,作了深刻的闡發;從表達方法看,都以議論為主,而又與敘述、抒情完美結合,且都運用了諱飾等修辭方法。
2不同點:《巴爾扎克葬詞》除具備一般悼詞的特點之外,還闡述了演講者的生死觀,打上了鮮明的個人印記;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不具備這一特點;《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結構嚴謹,層層深入,過渡銜接緊密,顯示了強大的邏輯力量,而《巴爾扎克葬詞》一文,則更富於散文特點,如大河奔流,飽含著哲理性的思考;《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情調樸實、冷靜、深沉,而《葬詞》則華美、悲壯、激越,一篇以理智啟人,一篇以感情動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