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塞

巴比塞

亨利·巴比塞(1873—1935)是法國作家。他生於法國一個新聞工作者和劇作家家庭,受父親薰陶,從小愛好文學。16歲開始在報刊發表作品,1895年出版詩集《泣婦》,從此獻身於文學事業。他先後在幾家出版社工作,主編通俗雜誌,並創作長篇小說 《哀求者》(1903)和《地獄》(1908)。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巴比塞的思想和創作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戰前,他主動要求上前線並屢建戰功 。經過戰爭的教訓,他走向了革命,寫出了反戰小 說《火線》(1915)。隨後又寫了《光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亨利·巴比塞
  • 外文名:Henri Barbusse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塞納河畔
  • 出生日期:1873年 5月17 日
  • 逝世日期:1935年 8月30號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炮火,光明
  • 欣賞的作家:托爾斯泰,海明威,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戰火洗禮,主要作品,作品欣賞,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亨利·巴比塞,法國作家,16歲開始在報刊發表作品,並參加象徵派詩歌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約20年間,先後在幾家出版社工作,曾主編《我全知道》等通俗雜誌。這期間發表的詩集《泣婦》(1895),以憂鬱的筆調描述了人世生活的苦難,帶有悲觀色彩,但與流行的象徵主義詩歌不同,不是脫離現實,而是正視並反映現實。長篇小說《哀求者》(1903)和《地獄》(1908)除悲觀主義外,還帶有自然主義的傾向。《地獄》通過一個銀行小職員偷看鄰室發生的一切,把戀愛、生死、藝術的墮落、宗教的虛偽等描繪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人世是一座沒有出路的地獄,這充分流露出他在現實生活中的苦悶和彷徨。
亨利·巴比塞亨利·巴比塞

戰火洗禮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他的思想創作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戰前,他是社會主義報紙《人道報》編輯部的成員。戰爭開始時,他主動要求上前線參加打擊德國軍國主義的戰鬥,並兩次立功受獎,1917年因傷退役。他經歷了戰爭的一切危險與苦難,也認識了這場戰爭的真實性質。從1915年末至1916年上半年寫成長篇小說《炮火》,它的副標題是《一個步兵班的日記》,描寫一個步兵班在戰爭中出生入死、備受苦難和犧牲,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這是對理想化的光榮戰爭進行反駁,揭露了帝國主義戰爭的本質,得出必須以革命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才能根除戰爭的結論。《炮火》於1917年獲得龔古爾獎。1919年發表長篇小說《光明》。它描寫一個本來以“秩序”的維護者自居的小資產階級庸人在戰爭中逐漸覺醒的過程。列寧在《論第三國際的任務》一文中對《炮火》和《光明》都給予高度的評價,說這兩部小說是民眾的革命意識增長的一個極其明顯的證據。
炮火炮火
十月革命後,巴比塞堅決反對干涉蘇維埃政權。他先後發起並且組織了旨在反戰的法蘭西退伍軍人 聯合會和國際進步文藝家反帝團體“光明社”。1923年,他加入法國共產黨,並主持召開第一次反法 西斯大會和國際反戰同盟大會。
巴比塞後期的主要作品有小說《鐐銬》(1924)、專著《左拉》(1932)以及人物傳記《史達林》(1935)等。1935年,巴比塞在訪蘇並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期間病逝。

主要作品

《悼念》(1895年,印發於1920年)
《 歐萊雅地獄》(1908年)
《消防》(1916年 大獎賽龔古爾)
《清晰度》(1919年)
《幻想》(1919年)
《 我們》(1921年)
《 他的刀齒之間》(1921年 )
《劊子手》(1926年)
《耶穌》(1927年)
耶穌的猶大》(1927年)
《艙單知識分子》(1927 年)
《 海拔》(1930年 )
《 左拉》(1932 年)
《一個新的世界看透一個人》(1935年)
列寧和他的家人》(1936年)

作品欣賞

《光明》是巴比塞的長篇小說。作品中的主人公西蒙·保朗過著庸碌單調的生活。戰爭風雲驟起,西蒙應徵。在前線他看到農莊變廢墟,士兵成炮灰,百姓成流民;與此相對照的是:城市依舊歌舞昇平,大企業家發國難財,當官的作威作福,胡 亂指揮……他重返家鄉時,面對投機家聚斂更多財富,統治者勸說百姓放棄鬥爭,好戰者鼓吹戰爭論調,感到無比憤慨,大聲疾呼:“打破鎖鏈、消滅一切特權,爭取平等”。
西蒙本來是個典型的小資產階級庸人,他以自己不參加體力勞動而得意,並以舊“秩序”維護者自居。戰爭中災難性的經歷使他認識到一切都必須徹底改造。作者真實地描寫了受傳統意識支配的普通居民的覺醒。
《光明》從主人公西蒙的角度來看待戰爭,用對比的手法揭示他的轉變過程。戰爭前後主人公不同的思想觀念,戰爭中人物的不同命運,作品都以寫實的手法作了生動的描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