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石窟

巴中石窟

巴中石窟始於梁魏,續鐫於隋代,盛鐫於唐代,後經歷代增鑄,逐漸形成今天斑斕玲瓏,櫛比相連的石窟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石窟59處500餘龕窟、8000多身造像,其中以南龕、北龕、西龕和水寧寺保存最好、藝術最精美。

巴中石窟內容豐富,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特徵,造像以唐代現實社會中各種人物形象為依據進行雕造和彩繪,並且形神兼備,龕楣精美,裝飾性強。

巴中歷史上曾是南北交通要道“米倉道”的必經之處,在唐宋時期非常繁榮。南來北往的人在此開窟造像、裝彩題詞,留下了精美的石刻藝術珍品。這些石窟不僅是華夏文明的實物見證,也是研究我國歷史、文化藝術、宗教等的重要實物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中石窟
  • 地理位置:梁魏
  • 屬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造時間:梁魏
簡介,主要特點,米倉道上留奇觀,石刻藝術的瑰寶,這裡的石頭會說話,

簡介

據2000——2001年的調查,巴中市境內有石窟59處,500餘龕,8000多身造像其中屬隋唐時期的佛教造像最多,共有19處,450餘龕,7000多身,分布於巴中市區周圍的南龕、北龕、西龕、東龕,水寧鎮的水寧寺、千佛崖,興文鎮的沙溪,三江鄉的龍門村、佛爺灣,恩陽鎮的千佛崖、佛爾岩,化城鎮的石門寺,麻石鄉的佛爾岩,三匯鄉的奧基寺,來龍鄉的佛爺灣,玉井鄉的佛爾岩,曾口鎮的佛洞灣,甘泉鄉的佛框灣、佛爾岩等。這些窟像絕大多數為唐代作品,少數開鑿於隋代。龕像以佛教造像為主備體殃淋,有少數佛教合龕造像和明清至民國時期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其中以南龕、西龕、水寧寺、北龕等地石窟保存最好,藝術最精。現存有記載南龕造像由來的唐“嚴武奏表”,有開元二十八年春張令該造釋迦牟尼佛一鋪碑,有記載水寧寺、西龕、北龕摩崖造像的題刻和紀年題款。
巴中石窟
巴中石窟十分注重龕楣的雕刻、彩繪。設計了很多的屋形窟,雕有花草、動物、天神、化佛等圖案。同時,以綠、紅、白、粉、藍、土紅色等進行彩繪,使龕楣清新精美,氣勢磅礴。精美的石窟群為巴中增添了內涵深厚的人文景觀.

主要特點

巴中石窟,主要是佛教造像藝術,其人物特徵鮮明生動,匠心獨具。佛像表情和善,莊嚴肅穆;菩連提精薩像體態優美,神情瀟灑;力士像,威風凜凜,剛勁雄健;飛天像,雕刻精巧,樸實無華。南龕第116號龕可謂巴中石窟藝術代表作。龕高27米,寬42米,窟內93身造像,栩栩如生。釋迦牟尼佛津津樂道,講經說法,眾菩薩凝神靜聽,姿態各異,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龕楣上六個飛天神采奕奕,彈琵弄箏,吹簫奏笛,翩翩起舞,呼之欲出。天王腳蹬草鞋,勇陵付悍渾厚,川北地方特色、生活習俗十分突出。
巴中石窟
歷史悠久的四川省巴中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尤以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龍門山等諸地六十餘處,一萬餘軀約石窟藝術保存最好,藝術最精美。
巴中石窟始鑿於隋,盛鐫於唐,宋至明有少量開鑿。主要是佛教造像。綜其內容,主要有∶「毗盧遮那佛」、「五佛」、「七佛」、「三世佛」、「釋迦多寶」、「藥師佛」、「一佛二第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天龍八部」、「釋迦說法像」、「千佛本身故事」、「佛教史跡故事」、「如意輪觀音」、「地藏菩薩」、「毗沙門天王」、「舍利塔」等。巴中石窟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及特徵,特別是「分身瑞佛」、「草鞋天王」、「珂利諦母」、「飛天」及裝飾精美、富麗豪華的龕楣獨具藝術魁力,在全國石窟藝術造像中獨具奇葩。
作為地處大巴山區的巴中艱才微,為什麼會留下如此豐富的石窟呢?巴中石窟的題材、造像特點、藝術特色又有哪些呢?

米倉道上留奇觀

從地理位置上看,巴中地處四川東北部米倉山南麓,為古代南北交通道路「米倉道」的必經之處,是中原入川的要道。它北接長安,從漢中興元府(今南鄭)經集州(今南江)到巴州,再從巴州可進入四川腹地,唐僖宗入蜀時走的就是這條路,它在唐宋時期尤其發達;著名的絲綢之路從西域至河西走廊南下後,從長安路經秦州(今甘肅南部的天水境內),向東南至興元府境內與米倉道南段相合進入巴中;從巴中的三江鎮南下可至重慶,並順江到達長江下游。據史料記載,在南北朝時就有僧侶、商人沿這條路從西域經河西到江南。
巴中石窟
歷史上許多重要人物的駐足,也推動了巴中石窟藝術的興盛。唐玄宗和唐僖宗兩個皇帝都曾入蜀,僖宗入蜀還路經巴中,並帶來一些佛像式樣。中和四年芝催紙汗曾隨僖宗入蜀的高官張 ,就曾在巴州區的南龕建造釋迦佛像。尤其是曾隨唐玄宗入蜀,後被貶作巴州刺史的嚴武,短短几年間在巴州南龕雕塑觀世音像、新造龍宮、構築寺宇、並為南龕求得光福寺之名,對巴中石窟藝術的興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從巴州石窟留下的題記和詩文可以看到,有許多外地官員、文人、客商、僧侶等在巴州開窟造像、題詞裝彩和吟詩賦辭。
巴中石窟的興盛期在唐朝,當時的皇族、達官貴人、平民極為信奉佛教,而巴中的許多石窟造像都取材於佛教經書。巴中石窟分布廣泛,尤其是巴州區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石門寺、沙溪、龍門等摩崖石刻造像保存完好。南龕有釋迦佛、天龍八部、六道地藏輪迴、菩提瑞佛、鬼子母、如意輪觀音微臘霸、毗沙門天王、陀羅尼經幢等戶重腿造像,還有當時非常流行的西方淨土變和毗沙門天王龕像。水寧寺有盛唐墨鴉造像三十八尊,像三百一十六尊,其中最精彩的當數1~9號龕,是巴州現存石窟最精美、最具有藝術價值的龕像;西龕有彌勒佛、七佛龕、釋迦天尊並坐龕等;北龕有西方三聖、藥師佛與十二藥叉大將護衛像等...。這些生動的造像、精彩的描繪、美妙的裝飾,構成了精美絕倫的石刻藝術--巴中石窟。

石刻藝術的瑰寶

巴中石窟的造像特點和人物風格深受北方石窟藝術的影響,既沿襲了唐代長安、洛陽一帶的石窟藝術風格,又在窟龕形式和造像內容上與之不同。
巴中的窟龕形式多為雙重龕,外龕呈長方形,敞口平頂,內龕有素麵圓拱龕、帶桃形龕楣的圓拱龕、佛帳龕三種形式。尤其是佛帳龕與北方早期佛帳龕不同,北方的龕像中大量流行的是垂帳紋龕窟,而巴中多為「房形龕」或「屋形龕」,比北方佛帳龕複雜得多。如山花蕉葉佛帳、天宮樓閣佛帳,它們不只是簡單的以垂帳紋加流蘇來表現佛帳,而是在一個方形龕內幾乎真實地雕刻出一個完整的佛帳。它頂上的山花蕉葉和寶珠裝飾有時候看起來像瓦當,有的甚至雕刻出瓦當和瓦壟,看起來與屋檐無異。在巴州城以西約一公里處鳳谷山的西龕石窟,第54號釋迦牟尼佛龕就是典型的天宮樓閣形佛帳龕,龕側的天宮樓閣與真實的樓閣無異,常被學者們視為唐代古建築的標本。
在龕內裝飾方面,其頂上多飾重檐,重檐下懸帳、鈴等物,形成龕楣。主尊身後常淺浮雕菩提樹、天龍八部、飛天等,龕楣和龕柱多飾忍冬、卷草、蓮花、團花、寶珠等,最常見的組合形式有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及天王和菩薩單龕造像等。其雕刻精美的龕楣和龕柱最富魅力,尤其是用菩提雙樹裝飾龕窟壁面在巴中特別突出,為巴中獨有。菩提樹在佛教里有特殊的含義,傳說佛是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的,因而菩提樹與佛的其它遺蹟遺物一樣神異,一樣受到人們的珍視和禮拜。
巴中石窟所塑造的人物風格受唐代長安洛陽一帶藝術風格影響,佛像面部豐滿,身軀魁偉,菩薩雍容華貴,其形象多體現了武則天時代創下的體態豐圓、櫻桃小嘴、腰枝微扭和安詳寧靜的模樣;力士像威武勇猛、雄健有力;飛天像形象優美、雕刻精巧;諸多佛像的面容表情和形體動作都雕刻得栩栩如生...這些精美雕塑,反映了唐代的文化、思想和石刻技藝,也充分體現了華美的唐韻。
巴中石窟
南龕83號的雙頭瑞佛像是典型的佛帳龕,是全國僅有的高浮雕石刻像∶內龕二層檐頂均有鴟尾,上層檐頂有圓形瓦當,檐下方框內刻飾著團花,下層檐頂有圓形瓦當,檐下飾有忍冬紋,龕楣上刻著方格團花,懸飾帳幔、風鈴,方形帳柱,覆蓮圓形柱礎,柱正面及側面均間飾著團花寶珠和幾何形紋路,正面所飾團花都有四葉;內龕中部雕有一圓形獸足香爐,香爐兩側各有一頭獅子立於石座上,它們四腳伏地,怒目圓睜,像是將起身撲面而來。南龕87號觀音立像,體態豐滿,衣著華麗,頭戴寶冠,長髮披肩,其頭飾、服飾、手飾等在彩繪陪襯下,熠熠生輝。
巴中石刻的藝術特色也很突出,精湛的雕刻技藝不但體現在懸崖石壁上成片鏤空雕鑿,而且裝飾華麗,色彩變幻多樣。尤其在人物造型上,許多造像並未按佛教故事描述的那樣去雕刻,而是打破傳統雕像模式,並帶有明顯的川北風情。在巴州現存石窟中開鑿最早、雕刻最好的西龕,我們看到反映淨土世界的仿真天宮樓閣,屬鏤空雕刻,高兩米,有三層,方形台階,轉角斗拱,樓閣上雕刻有供養菩薩、供養天人和伎樂飛天。伎樂飛天所持各種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也是難得的建築造型,更是值得珍視的唐代建築標本,為無數建築學家所關注。
在南龕68號「鬼子母佛」像前,我們看到龕基上浮雕有這樣一組形象∶一位婦女頭挽圓餅樣發鬃,穿著雙領外翻式外衣,外著長裙,盤腿而坐,懷中抱一小孩,身邊左右各坐四個戴項圈、手鐲、腳鐲的肥胖可愛小孩,這頗似當時一位多子多福的普通婦女形象。巴中石窟的天王像衣服與佛教故事中描述也不同,佛教描繪的是半裸,而巴中是全冕冠,且腳穿草鞋,這在全國罕見。

這裡的石頭會說話

據專家介紹,南龕的雙頭瑞佛是很少見的一種佛像,在全國僅此一例,以故事教化人們心誠則靈,只要同心同德,就可同手同足。
巴州石窟的南龕12號、西龕61號、恩陽千佛崖3號龕等,人們傳說著千佛的故事。據《大正藏》記載,賢劫千佛原本並非什麼好人,而是仙人與野鹿結合而生的非人非獸的怪物,既不善良,還恃強 弱,四處打仗,擴張疆土,但最後放下武器,卻成了千賢劫千佛。故事告誡人們,做過壞人後,只要真心悔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未為晚也。
水寧寺的天龍八部像,堪稱四川最漂亮的唐代雕刻之一∶他們身著武士裝,手持蓮花或兵器,為天眾的代表,稱「天」;三頭六臂者為好戰之「人非人」的代表「阿修羅」;頭上方伸出一龍頭者是龍眾的代表「龍」;頭上生尖角者是歌神「緊那羅」;鳥嘴者是「迦樓羅」,本為一苹大鳥,當是鳥類的代表;長耳者為樂神類「乾達婆」的代表;戴虎頭冠,或手抓蟒蛇者是獸類「摩猴羅迦」;面目猙獰,手抓小人者為食人的鬼類代表「夜叉」,又叫「藥叉」。所謂「天龍八部」系指生活在天上、地下、水中的種種護法的代表,這些護法原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與佛法有緣,可以顯人形,在佛說法時主動護衛於旁,或主動護衛與佛法有關的東西,表現佛法之威力,可以教化天上天下一切人、鬼、獸、人非人、龍類生物等等。
縱觀巴中石窟,一尊尊精美的雕像,無不向人們展示言語之外的訴說、文字之外的文明,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藝術享受,讓人們從中品味著大巴山人的智慧結晶。
巴中石窟藝術是研究我國歷史、文化、藝術、宗教等珍貴的文化大典,也是人們觀光旅遊的最佳勝景。一九五六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依據巴中石窟的獨特價值,將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石窟,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八年一月南龕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許多重要人物的駐足,也推動了巴中石窟藝術的興盛。唐玄宗和唐僖宗兩個皇帝都曾入蜀,僖宗入蜀還路經巴中,並帶來一些佛像式樣。中和四年曾隨僖宗入蜀的高官張 ,就曾在巴州區的南龕建造釋迦佛像。尤其是曾隨唐玄宗入蜀,後被貶作巴州刺史的嚴武,短短几年間在巴州南龕雕塑觀世音像、新造龍宮、構築寺宇、並為南龕求得光福寺之名,對巴中石窟藝術的興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從巴州石窟留下的題記和詩文可以看到,有許多外地官員、文人、客商、僧侶等在巴州開窟造像、題詞裝彩和吟詩賦辭。
巴中石窟的興盛期在唐朝,當時的皇族、達官貴人、平民極為信奉佛教,而巴中的許多石窟造像都取材於佛教經書。巴中石窟分布廣泛,尤其是巴州區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石門寺、沙溪、龍門等摩崖石刻造像保存完好。南龕有釋迦佛、天龍八部、六道地藏輪迴、菩提瑞佛、鬼子母、如意輪觀音、毗沙門天王、陀羅尼經幢等造像,還有當時非常流行的西方淨土變和毗沙門天王龕像。水寧寺有盛唐墨鴉造像三十八尊,像三百一十六尊,其中最精彩的當數1~9號龕,是巴州現存石窟最精美、最具有藝術價值的龕像;西龕有彌勒佛、七佛龕、釋迦天尊並坐龕等;北龕有西方三聖、藥師佛與十二藥叉大將護衛像等...。這些生動的造像、精彩的描繪、美妙的裝飾,構成了精美絕倫的石刻藝術--巴中石窟。

石刻藝術的瑰寶

巴中石窟的造像特點和人物風格深受北方石窟藝術的影響,既沿襲了唐代長安、洛陽一帶的石窟藝術風格,又在窟龕形式和造像內容上與之不同。
巴中的窟龕形式多為雙重龕,外龕呈長方形,敞口平頂,內龕有素麵圓拱龕、帶桃形龕楣的圓拱龕、佛帳龕三種形式。尤其是佛帳龕與北方早期佛帳龕不同,北方的龕像中大量流行的是垂帳紋龕窟,而巴中多為「房形龕」或「屋形龕」,比北方佛帳龕複雜得多。如山花蕉葉佛帳、天宮樓閣佛帳,它們不只是簡單的以垂帳紋加流蘇來表現佛帳,而是在一個方形龕內幾乎真實地雕刻出一個完整的佛帳。它頂上的山花蕉葉和寶珠裝飾有時候看起來像瓦當,有的甚至雕刻出瓦當和瓦壟,看起來與屋檐無異。在巴州城以西約一公里處鳳谷山的西龕石窟,第54號釋迦牟尼佛龕就是典型的天宮樓閣形佛帳龕,龕側的天宮樓閣與真實的樓閣無異,常被學者們視為唐代古建築的標本。
在龕內裝飾方面,其頂上多飾重檐,重檐下懸帳、鈴等物,形成龕楣。主尊身後常淺浮雕菩提樹、天龍八部、飛天等,龕楣和龕柱多飾忍冬、卷草、蓮花、團花、寶珠等,最常見的組合形式有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及天王和菩薩單龕造像等。其雕刻精美的龕楣和龕柱最富魅力,尤其是用菩提雙樹裝飾龕窟壁面在巴中特別突出,為巴中獨有。菩提樹在佛教里有特殊的含義,傳說佛是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的,因而菩提樹與佛的其它遺蹟遺物一樣神異,一樣受到人們的珍視和禮拜。
巴中石窟所塑造的人物風格受唐代長安洛陽一帶藝術風格影響,佛像面部豐滿,身軀魁偉,菩薩雍容華貴,其形象多體現了武則天時代創下的體態豐圓、櫻桃小嘴、腰枝微扭和安詳寧靜的模樣;力士像威武勇猛、雄健有力;飛天像形象優美、雕刻精巧;諸多佛像的面容表情和形體動作都雕刻得栩栩如生...這些精美雕塑,反映了唐代的文化、思想和石刻技藝,也充分體現了華美的唐韻。
巴中石窟
南龕83號的雙頭瑞佛像是典型的佛帳龕,是全國僅有的高浮雕石刻像∶內龕二層檐頂均有鴟尾,上層檐頂有圓形瓦當,檐下方框內刻飾著團花,下層檐頂有圓形瓦當,檐下飾有忍冬紋,龕楣上刻著方格團花,懸飾帳幔、風鈴,方形帳柱,覆蓮圓形柱礎,柱正面及側面均間飾著團花寶珠和幾何形紋路,正面所飾團花都有四葉;內龕中部雕有一圓形獸足香爐,香爐兩側各有一頭獅子立於石座上,它們四腳伏地,怒目圓睜,像是將起身撲面而來。南龕87號觀音立像,體態豐滿,衣著華麗,頭戴寶冠,長髮披肩,其頭飾、服飾、手飾等在彩繪陪襯下,熠熠生輝。
巴中石刻的藝術特色也很突出,精湛的雕刻技藝不但體現在懸崖石壁上成片鏤空雕鑿,而且裝飾華麗,色彩變幻多樣。尤其在人物造型上,許多造像並未按佛教故事描述的那樣去雕刻,而是打破傳統雕像模式,並帶有明顯的川北風情。在巴州現存石窟中開鑿最早、雕刻最好的西龕,我們看到反映淨土世界的仿真天宮樓閣,屬鏤空雕刻,高兩米,有三層,方形台階,轉角斗拱,樓閣上雕刻有供養菩薩、供養天人和伎樂飛天。伎樂飛天所持各種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也是難得的建築造型,更是值得珍視的唐代建築標本,為無數建築學家所關注。
在南龕68號「鬼子母佛」像前,我們看到龕基上浮雕有這樣一組形象∶一位婦女頭挽圓餅樣發鬃,穿著雙領外翻式外衣,外著長裙,盤腿而坐,懷中抱一小孩,身邊左右各坐四個戴項圈、手鐲、腳鐲的肥胖可愛小孩,這頗似當時一位多子多福的普通婦女形象。巴中石窟的天王像衣服與佛教故事中描述也不同,佛教描繪的是半裸,而巴中是全冕冠,且腳穿草鞋,這在全國罕見。

這裡的石頭會說話

據專家介紹,南龕的雙頭瑞佛是很少見的一種佛像,在全國僅此一例,以故事教化人們心誠則靈,只要同心同德,就可同手同足。
巴州石窟的南龕12號、西龕61號、恩陽千佛崖3號龕等,人們傳說著千佛的故事。據《大正藏》記載,賢劫千佛原本並非什麼好人,而是仙人與野鹿結合而生的非人非獸的怪物,既不善良,還恃強 弱,四處打仗,擴張疆土,但最後放下武器,卻成了千賢劫千佛。故事告誡人們,做過壞人後,只要真心悔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未為晚也。
水寧寺的天龍八部像,堪稱四川最漂亮的唐代雕刻之一∶他們身著武士裝,手持蓮花或兵器,為天眾的代表,稱「天」;三頭六臂者為好戰之「人非人」的代表「阿修羅」;頭上方伸出一龍頭者是龍眾的代表「龍」;頭上生尖角者是歌神「緊那羅」;鳥嘴者是「迦樓羅」,本為一苹大鳥,當是鳥類的代表;長耳者為樂神類「乾達婆」的代表;戴虎頭冠,或手抓蟒蛇者是獸類「摩猴羅迦」;面目猙獰,手抓小人者為食人的鬼類代表「夜叉」,又叫「藥叉」。所謂「天龍八部」系指生活在天上、地下、水中的種種護法的代表,這些護法原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與佛法有緣,可以顯人形,在佛說法時主動護衛於旁,或主動護衛與佛法有關的東西,表現佛法之威力,可以教化天上天下一切人、鬼、獸、人非人、龍類生物等等。
縱觀巴中石窟,一尊尊精美的雕像,無不向人們展示言語之外的訴說、文字之外的文明,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藝術享受,讓人們從中品味著大巴山人的智慧結晶。
巴中石窟藝術是研究我國歷史、文化、藝術、宗教等珍貴的文化大典,也是人們觀光旅遊的最佳勝景。一九五六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依據巴中石窟的獨特價值,將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石窟,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八年一月南龕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