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農23
- 選育單位:四川農業大學
- 品種來源:R1685/MY26
- 全生育期:188天左右
川農23是一種生物,屬於植物界,選育單位是四川農業大學。特徵特性春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188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櫱力強,葉色深綠,葉耳綠色,旗葉較短。株型較緊湊,株高80厘米左右,莖稈蠟粉多。穗紡錘形,白殼,芒白色長...
四川農業大學理學院(College of Scienc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四川農業大學下設的二級學院。學院前身為1956年四川農學院組建的數學、物理、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與生物化學、植物學、動物學等教研室;1960年成立原子能農業套用研究室;1983年底上述教研室從各系分離出來成立四川農學院基礎部;2003年初在原...
川農27,省級,6,2009 川農25,省級,6,2008 川農26,省級,6,2007 川農24,省級,7,2008 成電麥1號,省級,9,2008 川農23,省級,6,2005 川農22,省級,7,2005 川農21,省級,8,2005 個人榮譽:2013年 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2012年 四川省細胞生物學會第八屆理事 2014年 四川省作物學會第十屆理事 ...
因為川農大養羊專家劉相模教授當時正在和南江縣搞科研合作,他的研究生們常跑到吳德家羊圈裡研究養殖技術。“可能和農村養羊不一樣嘞,我去看看吧。如果真讓我養羊,就回家不讀了。”吳德安慰好父母,第一次坐上公共汽車和火車來到成都,顛簸了5、6個小時到達雅安。同學中竟有人來自成都,還有一位家長是事業單位...
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是四川農業大學下屬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的前身為創建於1936年四川大學農學院稻作室,1956年四川大學農學院遷雅安獨立建院後為四川農學院稻作研究室,1988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研究所。根據2020年4月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編制內職工47名(從事教學科研的教師41名),...
四川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四川農業大學二級學院。1956年,四川大學農學院整體遷往雅安獨立建校為四川農學院後,就組建了植物學、動物學、有機與生物化學教研室。2003年,在原基礎部理學學科基礎上組建生命科學與理學院。2014年3月,將原生命科學與理學院生物科學專業、原農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原動物醫學院生物工程專業...
四川農業大學吧(含老闆山吧)是川農師生一個自由交流的線上網路平台,集結著眾多在校師生與已經畢業的各地校友。緣於母校,源於興趣,大家聚在一起展示自我風采,結交知音,交流情感,拓展視野,並逐步成為校外人士關注、了解、感受四川農業大學的網上互動場所。從最初的四川農業大學吧到川農吧,再到所有大學都不能倖免...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是四川農業大學的二級學院,支撐動物科技學院人才培養的機構還包括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營養研究所和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辦學歷史始於20世紀初的四川大學農學院畜牧組;1993年畜牧系和獸醫系合併成立動物科技學院; 2007年動物科技學院分設為動物科技學院和動物醫學院...
曹三傑教授:博士,博導,四川農大動物醫學院副院長。1995年山西農業大學動物醫學本科畢業,1998年獲四川農業大學預防獸醫學碩士,2004年獲四川農業大學預防獸醫學博士學位,2004年12月晉升為副教授。主要從事預防獸醫學專業動物傳染病學的相關教學和科研工作,曾主講《動物傳染病學》、《禽病學》和《豬病學》等課程。先後...
2013.03--2015.03 四川農大生態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黨支部書記 (2013.07-2014.07公派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學)2015.03--2019.01 四川農業大學資源學院副院長、資源與地理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 (其間:2017.04-2017.07四川省優秀幹部遞進培養第八期培訓班學習;2017.12評聘為教授,2018.06評聘為博士生導師)2019年-...
王小春,楊文鈺,雍太文.西南丘陵旱地農作制現狀及旱地新3熟“麥/玉/豆”發展優勢分析,安徽農業科學, 2009,37(9):3962-3963,3982.夏秋,王小春*,賴雄.播期對盆周山區玉米產量的影響,安徽農業科學, 2009,37(16):7401-7402,7418 盧小宏,王小春*,李燕容.種植密度和施氮量對玉米雜交種川單418產量的影響,安徽...
李明洲笑稱自己在“3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長大,身為雅安人的他,本科、碩士、博士一路都在四川農大雅安校區就讀,沒有海外鍍金經歷,是學校自己培養的“土學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是保守封閉的人,恰恰相反,他總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來做研究。不少研究都是集合中、美、英、加等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
2.陳強,張小平,李登煜,陳文新,K.Lindstrom,Z.Terefework.用AFLP技術檢測慢生型花生根瘤菌競爭結瘤的研究.生態學報,2003,23(10):2189~2194。3.陳強,李登煜,張小平等.土壤中PCP-Na紫外光度分析前處理條件的研究.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2,20(6):110~112。4.陳強,張小平,李登煜等.從豆科植物的根瘤中直接提取...
“豐抗兼優玉米雜交種川農單交9號” 榮廷昭 劉禮超 黃玉碧 潘光堂 2012年 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西南山區玉米骨幹品種川單14的套用推廣” 潘光堂 黃玉碧 周倫理 肖小余 蘭海 鄒林伸 劉應紅 2011年 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太空誘變創製玉米強優勢組合親本及新型雄性不育系” 曹墨菊 潘光堂 黃玉碧 蘇秀 汪...
, 23(1):100776.(3)Su Y, Wang T, Wu N, Li D, Fan X, Xu Z, Mishra SK,Yang M. (2019). Alpha-ketoglutarate extendsDrosophilalifespan by inhibiting mTOR and activating AMPK.Aging . 11(12):4183-4197.獲得獎勵 1.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2.四川省科協協會工作“先進個人”獲得專利 1...
1、牧工商聯合企業組織形式與利潤分配研究,農牧漁業部課題,1981,主研。2、四川省土地生產潛力和人口承載量研究,省科委課題,1988,主研。3、長江上游地區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和承載能力研究與預測,國務院三線辦課題,1990,主研。4、川西北牧區草地承載能力研究,省科委課題,1994,主研。5、川西北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所在支部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和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成員多人多次獲省市表彰獎勵。所獲榮譽 2020年4月,四川農業大學園藝黨支部“科技助農”團隊被共青團四川省委、四川省青年聯合會授予第23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
23.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農業概論》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年 參編。獲獎記錄 1992年獲雅安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獲四川省農牧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四川農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1997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全國高等師範院校教師獎三等獎;2001年和2002年獲雅安市和雨城區科技進步...
川農情懷 1990年,儘管中考特別優異,陳學偉卻因身高緣故落榜中專,1993年,考大學時,分數超過了重點線,但再次因為身高的緣故,沒有被第一志願學校錄取。“當時覺得讀川農也沒有希望了,義父準備托點關係,去讀箇中專。”沒想到,意外的領到了學校茶學錄取通知書。“上本科的時候,也不太努力,就喜歡踢球,天天都...
1.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藍色糧倉”重點專項“多元複合型漁農綜合種養技術與模式”,2019/11-2022/12,20萬,主持 2.低氧脅迫下大口黑鱸AMPK-Glut/Mct對乳酸轉運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9-2021,25萬,在研,參與 3.農業部熱帶亞熱帶水產資源利用與養殖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NO.20151201,大口黑鱸...
[5]薛珂,溫智,張明禮,陳良致,李德生.5TM感測器在凍土水熱研究中的適用性評價,工程地質學報,2015,23(suppl.):668-675.(CSCD)[6] Zhang Mingli, Wen Zhi, Xue Ke, et al. A coupled model for liquid water, water vapor and heat transport of saturated–unsaturated soil in cold regions: ...
(6)Zhao X, Wang D, Wu Z, Pan B, Yang H, Zeng C, Zhang M, Liu G, Han H, Zhou G: Femal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in the Mouse: Effect of Oral Melatonin. Molecules 2018, 23(8):1845.獲得獎項 1.張洪海,劉國世,朱士恩,周光斌,王梁,史建民,狐狸高效繁殖技術體系的研究與套用...
先後主持(主研)國家重點支撐計畫、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等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參與育成國家級肉用山羊新品種——簡州大耳羊(品種證書編號:農03新品種證字第11號),成為我國第2個通過國家審定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肉用山羊新品種,填補了我國舍飼肉用山羊培育品種的空白。在國內外公開刊物上發表...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9,(4);20. 雍太文,楊文鈺."小麥/玉米/大豆"套作體系中不同作物間的相互作用及氮素的轉移、吸收.核農學報,2009,23(2):320-326;21. 雍太文, 楊文鈺, 任萬軍, 樊高瓊, 向達兵.兩種三熟套作體系中的氮素轉移及吸收利用.中國農業科學,2009,42(9):3170-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