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枇杷燉鱷魚肉

川貝枇杷燉鱷魚肉

川貝枇杷燉鱷魚肉是一道傳統藥膳,屬於粵菜系。用川貝1錢,枇杷4個,開冬1錢,南杏適量,瘦肉4兩,鱷魚肉6兩,薑片2片製作而成。枇杷去皮去核切開半,瘦肉飛水後先和其他材料同燉。鱷魚肉加薑片飛水後,亦可放入同燉3-4小時即成。藥用價值 止咳補氣、治哮喘、潤肺清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貝枇杷燉鱷魚肉
  • 主要食材貝母
  • 口味:香甜可口
  • 功效:潤肺止咳 化痰平喘
備註,歷史,分類,原植物,功效,用法1,枇杷簡介,枇杷相關詩作,

備註

其實燉湯約需3-4小時便可,許多人以為燉久些會更好,結果卻是相反,因有些肉或材料燉過時,會使湯水混濁,減低其功效。
川貝枇杷詳解:

歷史

貝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貝子,故名貝母"。蘇恭曰:"其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之良,......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綱目拾遺》將川貝與浙貝名確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

分類

松貝懷中包月
青貝笑口常開
蘆貝頂頭尖尖

原植物

別名: 松貝母、烏花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百合科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鱗莖球形或圓錐形。莖直立,無毛,綠色或暗紫色。葉除最下部為對生外,均為互生或近於對生,無柄;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6~6.5cm,寬3~7mm,先端急尖。花單生於莖頂;深紫色,略有黃褐色小方格,有葉狀苞片1,花被片6,長2.5~2.7cm,外輪3片近長圓形,寬6~9mm,內輪3片倒卵狀長圓形,寬10~13mm,蜜腺窩不很明顯;雄蕊6,花葯近基著,花絲有時密被小乳突;柱頭3裂,裂片外展,長0.5~1(~1.5)mm。蒴果長圓形,具6棱,棱上有寬約1mm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
生於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分布於四川、青海。四川若爾蓋、小金縣、南川等縣有少量栽培。
2.川貝母別名: 卷葉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百合科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態變化較大。鱗莖卵圓形。葉通常對生,少數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輪生,先端不捲曲或稍捲曲。花單生莖頂,紫紅色,有淺綠色的小方格斑紋,方格斑紋的多少,也有很大變化,有的花的色澤可以從紫色逐漸過渡到淡黃綠色,具紫色斑紋;葉狀苞片3,先端稍捲曲;花被片6,長3~4cm,外輪3片寬1~1.4cm,內輪3片寬可達1.8cm,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柱頭裂片長3~5mm。蒴果棱上具寬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於林中、灌叢下、草地、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岩縫中。
分布於雲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區。
3.甘肅貝母別名: 岷貝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百合花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鱗莖圓錐形。莖最下部的2片葉通常對生,向上漸為互生;葉線形,長3.5~7.5cm,寬3~4mm,先端通常不捲曲。單花頂生,稀為2花,淺黃色,有黑紫色斑點;葉狀苞片1,先端稍捲曲或不捲曲;花被片6,長2~3cm,蜜腺窩不明顯;雄蕊6,花絲除頂端外密被乳頭狀突起;柱頭裂片通常很短,長不到1mm,極少達2mm。蒴果棱上具寬約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於海拔2800~4400m的灌木叢中或草地上。
分布於甘肅、四川和青海等省。
4. 棱砂貝母別名:爐貝、德氏貝母、阿皮卡(西藏)、雪山貝(雲南)。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百合科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0)cm。鱗莖長卵形。葉互生,較緊密地生於植株中部或上部1/3處,葉片窄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不捲曲。單花頂生,淺黃色,具紅褐色斑點;外輪花被片長3.2~4.5cm,寬1.2~1.5cm,內輪花被片比外輪的稍長而寬;雄蕊6; 柱頭裂片長約1mm。蒴果棱上的翅寬約1mm,縮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於海拔3000~4700m的流砂灘上的岩石縫隙中。
分布於四川、雲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區。
[採制]採挖季節因地而異,西北地區多在雪融後上山採挖; 青海一帶一般在7月採挖;四川、雲南及甘肅地區約在5月間採挖。挖出後,洗淨,用礬水擦去外皮; 亦有用鹽水浸泡後曬乾或用木炭烘焙至乾,然後用硫黃熏後再曬乾。
[藥材及產銷]暗紫貝母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 主產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該品是商品川貝母的主要來源。主銷華東、華南地區並出口。川貝母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主產於西藏南部至東部、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該品是商品川貝母的主要來源之一。主銷華東、華南地區和部分出口。甘肅貝母Bulbus Fritillariae przewalskii 主產於甘肅南部、 青海東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部。梭砂貝母Bulbus Fritillariae delavayi 產於青海玉樹,四川甘孜、德格等地者,色白、質實、粒勻,稱白爐貝;產於昌都、四川巴塘和雲南西部者,多黃色,粒大,質松,稱黃爐貝,因具虎皮黃色,亦稱虎皮貝,過去集散於打箭爐(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縣),故名爐貝。主銷華北。

功效

潤肺止咳 化痰平喘

用法1

1、梨(水果)切片,川貝要砸成粉末,放在水裡然後倒入川貝一起煮,煮30-40分鐘就好了,把梨和湯一起喝了,最好加點冰糖或者蜂蜜,(因為冰糖是涼性的,蜂蜜本來就有潤肺的作用)
2、用紅梨,把紅梨的頂去掉把川貝放進去再蓋上,配白茅根30克,陳皮15克一起煮,等梨燉好了一起把梨和川貝一起吃掉,把藥汁一起喝了。
3、川貝取粉直接白開水送服。
4、對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可以在發作之前把川貝+蛤蚧+西洋參打粉裝膠囊預防。效果不錯啊

枇杷簡介

拉丁文學名:Eriobotrya japonica
命名者:(Thunb.) Lindl.
英文名稱:Loquat
枇杷,是中國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更多信息搜尋枇杷樹基地,秋日養蕾,冬季開花,春來結子,夏初成熟,承四時之雨露,為“果中獨備四時之氣者”;其果肉柔軟多汁,酸甜適度,味道鮮美,被譽為“果中之皇”。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營養系分析,枇杷果實可食部份每100克 含蛋白質0.4克 、脂肪0.1克 、碳水化合物7克 、粗纖維0.8克 、灰分0.5克 、鈣22毫克、磷32毫克、鐵0.3毫克、丙種維生素3毫克、類胡蘿蔔素1.33毫克,其中鈣、磷及胡蘿蔔素顯著高於其他常見水果,並含有人體所必需的8種胺基酸。
枇杷不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有很高的保健價值。《本草綱目》記載“枇杷能潤五臟,滋心肺”,中醫傳統認為,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潤肺、清熱健胃之功效。而現代醫學更證明,枇杷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苦杏仁甙和白蘆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質。
枇杷的學名為「Eriobotrya Japonica」,是雙子葉植物,屬薔薇科的長綠樹,高度可以達到10米之多。葉子呈橢圓形、互生,呈鋸齒狀的刻痕。表面有光澤,裡面有密生的毛。能放出芳香的白色花在11月份開始開花。果實呈卵形、橢圓形、圓形等各種各樣的形狀。在5-7月左右香味較濃的橙黃色的果實成熟季節,洞庭山層層蒼翠的群山之中,黃澄澄的枇杷,掛滿枝頭,有人喻為“黃金丸”,有人稱之為“小金錘”。明代沈周詩云:“誰鑄黃金三百丸,彈胎微濕露漬漬。從今抵鵲何消玉,更有錫漿沁齒寒。”。芳香的果實很貴重,種子、葉子、樹幹也有很多用處。(摘自蘇州三山島滙豐旅社)

枇杷相關詩作

蘇東坡“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有人問他:盧橘是什麼果子?他說“枇杷是也”。後來有些書里也跟著說“枇杷,一名盧橘。”我想,這多半是蘇學士“想當然耳”。因為,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里說“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幾樣東西是並列陳述的。可見盧橘是盧橘,枇杷是枇杷,中間是不能劃等號的。李時珍說:“注《文選》者,以枇杷為盧橘,誤矣。”是很對的。
楊萬里寫枇杷詩道:“大葉聳長耳,一梢堪滿盤。荔枝多與核,金橘卻無酸。雨葉低枝重,漿流沁齒寒。長卿今在否,莫遣作園官。”前面六句,對枇杷的性狀還算描述準確,但沒有詩味。雖然孔夫子說過,讀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但詩歌畢竟不是植物教科書。郭沫若寫《百花齊放》,就是一個失敗的著例。楊萬里的這首枇杷詩倒像開了郭氏這類詩的先河。至於最後兩句,更不知他說些什麼。司馬相如雖然在《上林賦》中寫到了枇杷,但他並沒有表現出饞涎欲滴的模樣,也沒有如孫猴子有偷蟠桃的記錄,做不做園官有什麼打緊?
還有一首有關枇杷的打油詩,道是有人送枇杷與人,附函說:送上琵琶兩筐云云。收禮的人於是作詩道:“枇杷不是這琵琶,只為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詩雖俏皮,但一面吃著人家送來的枇杷,一面作詩嘲諷,也讓人覺得不是滋味。中國字那么多,要不寫錯幾個字,也難。如果寫錯兩個字就要作首詩,這樣的詩是可以無窮無盡的。記得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吧,劉半農是北大招考的閱卷官,因為考生寫了幾個錯別字,便大發詩興,做了好幾首閱卷雜詩,把考生大大地譏諷了一頓。其中一首因學生把“留學”寫成了“流學”,劉先生便道:“先生犯了彌天罪,罰往西洋把學流。應是九流加一等,麵筋熬盡一鍋油。”魯迅很不以為然,寫下了《“感舊”以後(下)》這篇文章,認為可笑的不是那些剛剛畢業的中學生,而是以此作為笑柄濫加譏諷的大教授。送枇杷的大概不是中學生,識字不多或許因為沒錢讀書,或許另有其他的原因。倒是那些自以為官高權重,本事比天大,到處題辭而又到處出醜、別字連篇的人,臉皮比城牆還厚,不妨刺他幾句,但這樣的人倒是很少有人去譏諷的。
枇杷與櫻桃、楊梅並稱初夏三姐妹,品種有二百多種。枇杷論成熟期,可分早、中、晚三類,早熟品種五月即能面市,中熟品種於六月大批登場,晚熟品種可延至七月上旬。依果形分,有圓果種和長果種之別,一般圓果種含核較多,長果種核少或獨核者居多。按果實色澤分,又分為紅肉種和白肉種,紅肉種枇杷因果皮金黃而被稱為“金丸”,如宋代陸游所寫的“難學權門堆火齊,且從公子拾金丸。”白肉種枇杷肉質玉色,古人稱之為“蠟丸”,正如宋代郭正祥所寫“顆顆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蕊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飛書寄蠟丸”。就品種而言,紅肉種皮厚易剝,味甜質粗,宜於制罐頭。而白肉種皮薄肉厚,質細味甜,適於鮮食。枇杷名品有:浙江餘杭的“軟條白砂”,肉白味甜;福建莆田的“解放鐘”,果肉厚嫩,汁多味美;江蘇吳縣的“照種白沙”,汁多質細,風味鮮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