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鱗莖深埋土中,外有鱗莖皮,鱗莖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6-8毫米。植株長15-23厘米。
葉在下面的1-2對為對生,上面的1-2枚散生或對生,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6-5.5厘米,寬3-5毫米,先端不捲曲。
花單朵,深紫色,有黃褐色小方格;葉狀苞片1枚,先端不捲曲;
花被片長2.5-2.7厘米,內三片寬約1厘米,外三片寬約6毫米;蜜腺窩稍凸出或不很明顯;
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
花葯近基著,花絲具或不具小乳突;柱頭裂片很短,長約0.5-1毫米,極少能長達1.5毫米。
蒴果長1-1.5厘米,寬1-1.2厘米,棱上的翅很狹,寬約1毫米。花期6月,果期8月。
近種區別
該種具1枚苞片,苞片先端不捲曲,
柱頭裂片很短,長0.5-1毫米(在四川西部極個別標本長可達1.5毫米)等特徵與上一種很相似,但花深紫色,有不明顯的小方格或幾無,易於區別。
生長環境
暗紫貝母喜歡冷涼氣候條件,具有耐寒、喜濕、怕高溫、喜蔭蔽的特性。土壤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年降水量70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67%左右,無霜期約100天。陽光充足,腐殖質豐富,土壤疏鬆。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四川西北部(松潘、若爾蓋、馬爾康、刷經寺、洪源、理縣)和青海東南部(
興海、河南、果洛、班瑪)。生長於海拔3200-4500米的草地上。
繁殖方法
整地:在土地凍結前整地,先清除地面雜草,然後進行翻地。翻地時要結合施肥,每畝可施1000-200千克牛羊糞積肥和25公斤磷酸二銨做為底肥。平整土地後要耙細,使土壤疏鬆、平整。
種子採摘:暗紫貝母的種子一般採收期在8-9月,當暗紫貝母果由綠轉黃時,即為種子成熟。採摘過早,種子不成熟,過晚,種子散落,此時採摘最好。將採集的果夾晾乾後,讓種子脫落,收集種子,用篩子過篩除去大的雜物,再用細篩篩去細土,利用風將種子中的不飽滿的種子以及碎葉片除去,種子淨度達98%以上。
種子預處理:在15℃下,用200ppm的生長素處理貝母種子60天,然後用250ppm的赤黴素處理貝母種子7天。將處理好的貝母種子晾乾,備用。
播種:合理的種植深度與植物的出芽率有著密切的關係,種植深度過淺,濕度低,過深,幼苗難以鑽出土層。可盆栽試驗根據試驗確定播種。
栽培技術
施肥:暗紫貝母出苗要保持適宜的濕度,4-6周左右出苗。在苗基本出齊後,要保證幼苗生長有良好的營養條件,以速效性氮肥為主。硫酸銨每畝5-10千克。每年在中耕除草後,追肥一次,每次施蓄糞500-800千克。
除草:每年在出苗6-8周進行鋤草,疏鬆土壤,促進植物生長,在生長到12-13周再進行一次鋤草。
澆灌:播種後,要及時進行澆灌,促使種子開始萌發。在播種後前6周是種子萌芽出苗的時間,要及時澆灌,保持地表濕潤。在之後的時間,要經常觀察土地濕度,及時澆水,防止植株缺水死亡。
採收及加工儲藏:鱗莖的採收:栽培後第5-6年後7-8月份枯苗後收穫。收穫時宜選擇晴天挖起鱗莖,清除殘莖和泥土,挖時儘量保護鱗莖不受損傷。
鱗莖加工:鱗莖採收忌水洗,挖出後要及時攤放曬席上;以1天能曬至半乾,次日能曬至全乾為好。如遇雨天,可將貝母鱗莖窖於水分少的沙土內,待晴天抓緊曬乾。
主要價值
藥用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歸經:歸肺;心經。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腫。主肺虛;久咳;虛勞咳嗽;燥熱咳嗽;肺癰;瘰癧;癰腫;乳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研末,1-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反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