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東三大女詩人

“嶺東三大女詩人”是指葉璧華、范荑香、黎玉貞,她們的代表作分別有葉璧華的《古香閣集》、范荑香 的《化碧集》、黎玉貞的《柏香樓文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嶺東三大女詩人
  • 所處時代:清朝
歷史背景,主要人物,葉璧華,范荑香,黎玉貞,

歷史背景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裡,詩人的數量不知幾何,但讓我們能記住的女詩人卻是不多,特別在梅州,客家婦女由於家庭條件和“重男輕女”傳統觀念,她們的精力全在應付繁重的體力勞動,但由於客家人歷來重視教育,有家學淵源抑或是日子稍微過得去的人家,都希望女孩也能“知書達理”“出得廳堂,入得廚房”,以便“相夫教子”。葉璧華、范荑香、黎玉貞,被稱為“嶺東三大女詩人”,她們的身上,正是閃耀著客家女性堅忍、自強的光芒。
繡罷鴛鴦和詩吟,願做耕田識字人。在崇文重教的梅州,出身官宦人家的她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這讓她們能夠拿起筆寫出心中的所思所想,而曲折的命運給她們文學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也磨鍊了她們的意志,她們對客家文化的貢獻不容忽視,特別是她們留給世人的三部詩集,文採風流不讓鬚眉,芳華綻放,值得記憶。

主要人物

葉璧華

葉璧華,號潤生,別字婉仙,自稱古香閣主人。清道光年間出生在嘉應州白渡堡廬陵鄉,今屬梅縣區丙村鎮一個書香之家,後嫁於梅江區盤龍橋李屋。其父葉曦初,系嘉應丙子科舉人,曾在廣州府學署掌教。
葉璧華娘家世代業文,父親為舉人。其夫家更是書香門第,家翁中進士、授翰林,曾任廣西學政;其夫李蓉舫雖屢試不第,也系邑中名士。這樣的家庭教養使得她自幼聰慧,學識精深,尤擅長詩詞。說起來,這個嘉應州女詩人,與同邑著名詩人黃遵憲既有親屬之誼,又有知己之情。黃遵憲母吳氏,為葉璧華婚姻介紹人。
葉璧華與清末翰林李載熙之子李蓉舫結婚。婚後兩人感情甚篤。為赴科舉考試,李蓉舫夜讀,葉璧華則在一旁繡花,直至伏案而睡。下面的詩句便是這種生活的寫照:繡罷鴛鴦枕,雞鳴近五更。恐驚郎夢醒,輕放剪刀聲!不料,幸福的婚姻生活竟不能長久,葉璧華中年喪夫。她強忍悲痛,含辛茹苦,撫育了四子一女。
為增長學識,葉璧華年屆半百仍拜著名文人葉蘭台為師。她的詩詞賦皆佳,有《古香閣集》傳世,詩詞作品風格多樣。葉璧華的《古香閣詩集》編成後,黃遵憲還曾為之作序,內云:“潤生女士,曦初先生之女也,與余內子為姊妹行,長殯於李。李故望族,與余家有連,所居又同里。餘年十五六,即聞其能詩,逮余使海外,歸自美利堅,始得一見,盡讀其所為《古香閣詩集》。其詩清麗婉約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僅見也。”將二人惺惺相敬之意,敘說得婉曲有致。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黃遵憲等社會賢達的支持下,葉璧華在嘉應州城原培風書院舊址創辦了公立“懿德女校”(梅縣女子師範學校前身)。懿德女校創辦之初,僅有學生二三十人,所授課程以古文和詩詞為主。葉璧華在張玉仙(嘉應州城郊樓下塘人,晚清外交官梁詩五的夫人)等人協助下,把學校辦得井然有序。幾年之後,女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女校聲譽日隆。由於葉璧華的倡導,梅州各地女校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葉璧華一生作詩甚多,其生前曾手編《古香閣詩集》二卷,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為葉碧華《古香閣集》題詩讚道:“滴粉搓穌綺意新,溶溶梅水寫丰神;桐花閣外論詞筆,更繾香閣作替人。”

范荑香

和黎玉貞出生在梅城、葉璧華嫁到梅城不同,范荑香是中年以後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梅城聖人寨。范荑香,原名營淑,又字清修,出生三河城梓里村,也是清代書香之家。高祖元凱,舉人;曾祖覲光,歲貢生;祖彪,舉人,曾任嘉應州學政(對秀才進行監督考察的地方學官);父引頤,舉人,曾任廣州三水訓導(協助學政工作的地方學官)。
范荑香年幼由祖母教其讀書識字,年紀稍大,改由其祖父教讀。她聰穎博學,能文能詩,其文學造詣比善吟詠的姑母堂娣等更勝一籌。她青少年時代寫的詩“晶瑩玉潔,清麗芊綿”,如“緩步閒行過小橋,春風吹暖賣餳簫。忽驚背後來遊客,退入垂陰折柳條”。又如《掬水月在手》:“夜夜馮夷出碧宮,無端忽遇著青窗。纖纖捧起夸同伴,笑指嫦娥在掌中”。措辭清新,趣味盎然,青春少女微妙心理躍然紙上。
范荑香二十歲時,由父作主,嫁給三河匯東庠生(秀才)鄧耿光,在三水學署成婚。婚後四年鄧病逝,范年輕守寡,極度悲傷抑鬱,寄情詩作。范荑香未生兒女,由其夫兄將一子過繼為嗣。她在夫家悉心教子讀書,曾寫過《課兒》詩三十六韻。及後,其父解職還鄉,憐惜其窮困孤獨,叫她回娘家居住,兼侍候老人。她以刺繡度日,補貼家用。她常借物詠懷,語氣淒婉動人。
二十年後,范荑香因善作詩而遠近聞名,不少通文墨的女士,都邀她相聚,或拜她為師。她經常到潮州、鬆口、梅城等地做客,很少在家居住。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范來到梅州白土堡尼庵,今梅江區東升聖人寨錫類庵。當時聖人寨舉人梁墨林,其姊亦好詩,向范索詩稿,得三十餘篇,梁墨林讀後深為范的德才所感動。梁墨林與梁詩五(舉人)父子惜其才、感其貞、同情其不幸,便建議向社會人士募款,擇地建庵供范居住,並在錫類庵左片建一“荑香靜室”,范在那裡居住念佛四十多年。
范荑香一生寫了很多詩,以《落花》、《閨怨》兩首最為人傳誦。她晚年時,欲將其詩稿盡數焚燒,幸得其內侄范玉墀,從火爐中奪回一部分。太守黃簣山與梁墨林等對范詩評價很高,將詩彙編成冊,題名為《化碧集》,梁墨林作序。直到范逝世後的1916年,才得到范的親屬鄧獎仙所提供的《荑香詩集》,彙編成《化碧集》,中國近代教育家、北京大學原校長蔡元培題寫書名,製版印刷了幾百冊,很快就銷售一空。對范詩,梁墨林盛讚“真可駭心魂,泣鬼神”。香港《探海燈日報社》社長張閔生驚嘆:“集中諸作,詞意沈博,風骨凝重”。范詩造詣之深與影響之廣可見一斑。

黎玉貞

黎玉貞,清朝梅州人,字寧淑,出生於梅州孔廟旁黎屋巷。父親黎重光為乾隆年間的舉人,曾任河南羅山縣令。
熟悉客家的人,知道我們客家女素以“天足”和“勤勞”著稱,舊時許多勞動婦女,由於經濟條件等原因,確是不識“之”“無”,更遑說吟詩聯對。然而,客家婦女的才思敏捷,連大詩人黃遵憲也佩服得五體投地,驚嘆:“何其才之大也!”在鄉村田野,客家女山歌手,往往唱贏男士。客家婦女從事重體力勞動如要從事文學創作,比男性要艱難得多。
黎家為書香世家,家學淵源,黎玉貞從小便受到良好教育,有“博通經史,詩文高潔”,書法亦秀勁,無閨閣氣。林風眠的老師黎茂仙也來自此家,黎茂仙與父親黎惠謙一樣,是清朝的廩貢生,而且繼承了家傳的中醫醫術。黎茂仙善於教書育人,對林風眠的影響很大,宣統三年,黎茂仙還與張芝田、張麟寓合作編輯《續梅水詩傳》,與張芝田合編《梅水詩傳再續集》,家中藏書甚富。
據史料記載,黎玉貞成年後,嫁於同城下市黃屋拔貢黃廷選,黃曾任七品工部曹,婚後倆人生活非常幸福,時稱“雙璧”。但天有不測風雲,僅幾年,黃廷選便去世,剩下黎玉貞一人撫育遺腹子。不幸的是,兒子不久後也夭亡。為此,黎玉貞傷心欲絕,在返粵途中投水自盡,被搶救起時,母親流著眼淚安慰她,才打消她自殺的念頭。此後黎玉貞奉齋禮佛,慢慢也和親友失去了聯繫。
婚後天災人禍接踵而至,黎玉貞懷著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悲苦,用心血凝成的作品《柏香樓》文集一卷、二卷,可惜被毀,沒能流傳下來。後人評價黎玉貞時說,其“詩格清拔”,但“其年不永,其怨亦不長”。世人知朱淑真《斷腸詞》的悲切,可鮮有人知客家才女《柏香樓》詩文集的傷怨哀婉更為人惋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