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齒象

嵌齒象

嵌齒象(學名Gomphotherium),又名三棱齒象或四偏齒象,是一屬已滅絕的長鼻目,生存於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早期的歐洲(包括法國、德國及奧地利)、北美洲(美國堪薩斯州)、亞洲(巴基斯坦)及非洲(肯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嵌齒象
  • 拉丁學名:Gomphotherium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長鼻目
  • :嵌齒象科
  • :嵌齒象屬
  • :14種
  • 分布區域:法國、德國、奧地利、美國堪薩斯州、巴基斯坦及肯亞。
生活時期,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環境,種群現狀,化石的發現,最新研究,

生活時期

嵌齒象生活在二百至三百萬年前,也就是生存於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早期。
嵌齒象

外形特徵

體高約3米,體形近似長頸乳齒象。下頜伸長,上面有一對並列的象牙,上頜的象牙向下前方伸出。上門齒相當長大,向下並向外稍彎曲;下頜聯合部引長成喙嘴狀,嵌在二側上門齒中間,故名嵌齒象,下門齒微向下彎曲,橫切面趨向扁平。頰齒的齒尖成圓錐形(乳頭狀)。附尖發達,磨蝕後三葉形圖案清楚,中間頰齒有三個橫脊。 嵌齒象的上象牙有一層牙釉質所覆蓋。嵌齒象的頭顱骨較現今象的頭顱骨長而低。與早期的長鼻目比較,嵌齒象只有很少的臼齒,臼齒上有3道脊來增加摩擦面,齒脊上有乳狀突起。頸部較靈活,長有和今天象一樣靈活的長鼻。擁有複製的齒柱結構,齒冠很高,有豐富的白堊質,適合研磨食物。

分布範圍

歐洲(包括法國、德國及奧地利)、北美洲(美國堪薩斯州)、亞洲(巴基斯坦,中國等)及非洲(肯亞)。從非洲到歐洲、亞洲,甚至到美洲大陸都有它們的蹤跡,分布極廣。
嵌齒象

生活環境

主要生活於樹林.、河流、湖泊地區的低地。

種群現狀

嵌齒象最早出現於中新世的非洲,之後一度興盛,在上新世走向衰落,進入更新世後最終滅絕,其滅絕原因可能是因為新興真象科.(包括猛獁,劍齒象和今天的亞洲象非洲象等)的競爭排擠。

化石的發現

德國的因河畔米爾多夫縣
嵌齒象的完整骨骼是於1971年在發現。
嵌齒象
山西大同發現嵌齒象臼齒化石
2005年9月13日下午大同市文物局接到大同縣文體局報告,在該縣施工的河北省路橋建築公司在沙場挖沙過程中發現化石一件.隨即大同博物館接到通知,當日下午五點趕赴大同縣了解情況,並對化石做了初步觀察鑑定.21日我們對化石出土地點地層、地貌進行了考古調查。

最新研究

長期以來,嵌齒象類(gomphotheres)被認為是長鼻類演化的中心環節,它被認為是生存至今的真象的祖先類型,而劍齒象類(Stegodontids)、喙嘴象類(Rhynchotheres)、居維葉象類(Cuvieroniines)的起源都或多或少與嵌齒象有關。然而,嵌齒象同時也被認為是長鼻類演化中的問題屬種及垃圾箱類群,歷史上至少有六十個以上的種被置於嵌齒象屬或其同物異名屬之中,目前得到較為廣泛承認的種也有十多個,這些種是否存在同物異名或異物同名的現象尚未達成共識,而種與種之間的系統演化關係學術界更是莫衷一是。究其原因是,嵌齒象屬的自近裔特徵(autapomorphy)非常少(唯一認可的自近裔特徵是橢圓形或梨形的下門齒),頰齒的特徵不特化,種內變異較大。
在2017年8月11日發表的古脊椎動物學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37卷第3期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等人的關於嵌齒象屬演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員選取了歐亞大陸、非洲和美洲的16個嵌齒象屬的代表種進行研究,基本上囊括了世界上全部的嵌齒象類群。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充分發展了著名的長鼻類研究學者、法國巴黎自然博物館Pascal Tassy教授於1985年提出的嵌齒象類的形態學特徵的要素,詳細對比了這些嵌齒象的頭骨、下頜、門齒及頰齒全面的形態特徵;在此基礎上,用支序分析的方法,從嵌齒象屬中辨認出了三個單系群和一個並系群,使嵌齒象屬種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得以良好解決。
研究人員還描述了發現於臨夏盆地中中新世晚期的塔氏嵌齒象新種(Gomphotherium tassyi),新種以Pascal Tassy教授命名,以向他在長鼻類,尤其是在嵌齒象類的研究中取得的巨大成果而致敬。綜合研究表明,塔氏嵌齒象和亞似貘嵌齒象(Gomphotherium subtapiroideum)構成了嵌齒象類中頰齒向切割方向發展的一支,從而與瑪姆象類(Mammutids)出現了一定的形態上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的存在是在嵌齒象類和瑪姆象類的分類和鑑定中出現很多混亂的重要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對長鼻類分類的基本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