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告聖

崇義告聖

崇義告聖,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傳統舞蹈,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崇義告聖是俗稱“茅山道士”的民間法事活動,是贖魂消災中的一個片段。據初步考證,告聖活動在贛州市崇義縣上堡鄉有四百多年歷史。崇義告聖以歌舞形式表現安壇啟教、祭將搬兵,以求掃除邪神惡鬼,消除災難。舞蹈由一人表演,另四人各持一樂器並為其和唱,地點多在廳堂內,時間為夜晚。告聖的唱詞是整齊的七字句,唱腔亦是平衡對稱的上下句。

2010年6月18日,崇義告聖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3-Ⅲ-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義告聖
  • 批准時間:2010年6月18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
  • 項目編號:3-Ⅲ-12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崇義告聖是俗稱“茅山道士”的民間法事活動。道教形成於東漢順帝年間。東晉以後,道教文化傳入贛南,與當地客家文化碰撞融合,慢慢產生了像“告聖”“海清”等一些具有道教色彩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動,表達客家人驅邪逐癘、祈福佑安的內心訴求。據初步考證,告聖活動在崇義縣上堡鄉有四百多年歷史,曾是贛粵湘邊際紅白喜事和祛痛消災必不可少的民間祭祀活動。
經崇義縣上堡鄉民間道士李仲衡(1921年生)介紹,崇義道教流行甚廣,最早由熊十四郎、熊十四娘兄妹傳授,已有八十餘代。而李仲衡他們所學則是由湖南汝城苦竹坳康明三郎所傳,歷經郭孔高、何開一郎、何開二郎、候五二郎、郭正德、王治強、鄧維乾、李榮堂的歷代傳承,到李仲衡已是第十代。李仲衡多在江西省崇義縣與湖南省交界等地活動,五十年代末之後則很少表演。其弟子程昭星自1970年開始拜他為師,學習道教舞蹈,並在繼承發展和創新中形成了個人獨特的風格。

舞蹈特色

崇義告聖以歌舞形式出現,程式為安壇、啟孝、祭將搬兵。崇義告聖舞蹈由一人表演,另有四人樂器並伴唱。地點多為事主廳堂。舞蹈表演者男扮女裝,右手拿師刀,左手拿錫角,每唱完一段,即擺姿勢念一段道占,並吹錫角助威。舞蹈以扭擺見長,手舞足蹈,緊相配合,迸退轉身,動作細膩連貫而富於韻律。手的動作上不過眉,下不過膝,一套動作面向四方反覆表演,但表演區限在一“席”之內,越席則謂之“超越仙界”。
崇義告聖的唱詞是整齊的七字句,唱腔亦是平衡對稱的上下句,似吟似唱,不斷反覆,具有僧道誦經之感,伴奏有小鑼、繞鈸、小鼓、錫角雖變化不多,但與唱詞緊密相隨,烘託了氣氛,並在唱段銜接之間起著搭橋過渡的作用。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崇義告聖舞蹈優美,唱詞整齊,對研究道教舞蹈、音樂和民俗風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傳承人物
程昭星,男,漢族,1957年出生,江西崇義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崇義告聖”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程昭星繼承傳統民間舞蹈,結合道教特點,進行融合和創新。祖師道教傳上刀山、下火海、手下油鍋、放河燈、蒸風等,嗩吶、二胡、鑼鼓、武術等,舞蹈《黃河燈圖》等。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3年,崇義縣文化館聯合縣各中國小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進行傳統文化授課和培訓,活動包括舉辦非遺保護項目圖片展覽活動其中展示有“告聖”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