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嶺村(廣東省揭陽市桂嶺鎮龍嶺村)

龍嶺村(廣東省揭陽市桂嶺鎮龍嶺村)

龍嶺村位於桂嶺鎮東北部,東與月城西埔村接,西與本鎮大嶺村,南與嶺豐村,港尾和鳥圍村、北與玉白村相鄰,總面積2.33平方公里。

民國時期,本村隸屬磐溪都集和鄉所轄。

建國初期,稱龍嶺村,1950年7月與玉白合併稱玉嶺鄉,1958年9月與嶺豐鄉並稱“玉峰營”,1959年1月稱龍嶺大隊,1984年3月,稱“龍嶺鄉”1987年7月撤銷區鄉制,稱“龍嶺村”,現稱“龍嶺村”,轄龍嶺、林厝兩個自然村。

1951年土改時人口564戶、2519人,2012年末人口1410戶、6500人,2015年末龍嶺人口1193戶、5513人。

龍嶺又分有龍嶺、虎嶺、鳳嶺(順金寺)、南畲、紅專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嶺村
  • 別稱:龍嶺鄉 牛鼻嶺 龍鼻嶺
  • 面積:2.33平方公里
  • 1951人口:564戶、2519人
  • 2015年末人口:1193戶、5513人
  • 主要語言:潮汕話
  • 姓氏:盧、林、姚
  • 教育:龍嶺國小
  • 燈籠:正書“盧”,背書“名賢世家”
  • 行政區類別:村
龍嶺村,龍嶺村史話,語言,姓氏來源,1、龍嶺村,2、林厝樓,3、洪厝籃,盧氏輩序,水流,1、雙龍溪,2、龍嶺水關溪,3 、村前乾渠,宗教信仰,仰德善堂,龍嶺基督教堂,祠堂,祠堂名稱,松竹公祠,松竹公祠舊貌,重修竣工的松竹公祠,松竹公祠重修記,教育事業,龍嶺鄉校簡史,龍嶺獎教獎學史話,建國後龍嶺學校歷屆校長一覽,龍嶺學校發展,文化,《龍嶺頌》,《松竹公祠重修記》,龍嶺鄉親聯誼會,戲劇事業,老怡梨香,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紀實,早期的龍嶺農民協會,恭迎準提娘娘活動,準提娘娘出遊路線,娘娘出遊時間,十三鄉恭迎準提娘娘聖駕,龍嶺村恭迎準提娘娘小記,古蹟文物,1、龍嶺水關溪閘,2、龍嶺古樹,3、龍嶺村古匾,4、牛牯浪核石,5、雞安石,

龍嶺村

龍嶺村位於桂嶺鎮東北部,東與月城西埔村接,圖與本鎮大嶺村,南與嶺豐村,港尾和烏圍村、北與玉白村相,總面積2.33平方公里。
民國時期,本村隸屬磐溪都集和鄉所轄。
建國初期,稱龍嶺村,1950年7月與玉白合併稱玉嶺鄉,1958年9月與嶺豐鄉並稱“玉峰營”,1959年1月稱龍嶺大隊,1984年3月,稱“龍嶺鄉”1987年7月撤銷區鄉制,稱“龍嶺村”,現稱“龍嶺村”,轄龍嶺、林厝兩個自然村。
龍嶺村民風純樸,境域秀美。南嶽衍脈,雙峰筆架。依山傍水,地靈人傑。裔孫光揚范陽家風,秉承侗祖八賢美德。耕讀傳家,銳意進取,人文蔚然。

龍嶺村史話

龍嶺村後有一座,座西向東的一山嶺,中間有一較高的山峰(稱樹山崬頂),有二個南北向延伸較低些的小山嶺,組成這一山嶺,,故稱牛牯(雄牛)山嶺。在一九七五年以前,在南面的小嶺頭上,自古來生有二顆橢園形相互並壠的巨石高出地面十多米高、形似“雄牛”的兩顆“睪丸”故稱“牛牯浪核(核讀佛)”~在東面平坦的農田上,向西望去最為顯眼的是這二顆巨石。它是龍嶺村重要的地方標誌。在全國農也學大寨運動中這一古勝跡被破壞掉。牛牯山嶺屬丘陵地帶,在揭陽西北面與豐順縣分界線的大北,山脈相連線而成,有山就有旱園,就可種植農付作物,農閒時就可上北山找柴草來煮飯,打獵和采野生作物,是歷代人們賴以生存的一條生活門路。
每天早晨,登上牛牯山頂向東眺望,前面是一片廣闊的平洋農田,遠處(約二十公里)是榕城北郊黃岐山日出的地方、榕江南北河也盡收在眼底。在那農村還沒有照明電氣及縣城還沒有高樓大夏的六十年代,晚上還能看到榕城北河大橋上的燈光。
牛牯山嶺前是一片平洋農 田,是潮汕平原種植水稻的主要基地之一,南面有榕江南河的一支流,揭陽德橋套河的一支未端延伸到這片平洋農田的中央,離龍嶺村前約五百米。在該碼頭旁邊,古時建有一座“祖水峯廟”的老爺宮。在上個世紀沒有陸路交通運輸,還需靠水路運輸的年代,是出外做生意謀生的黃金通道。北面有從豐順界內流下來的榕江北河,在桂嶺界內的堤段叫牛角彎,離龍嶺村前農田一千多米,在舊時水利滯後的時代特別是在解放前,每逢極端天氣,山洪暴發經常在該堤段決堤、洪水沖向地勢較低套河兩岸的桂嶺,月城,林盤,等地方,造成農作物歉收甚或失收。處於套河下游最低地段東岸的德橋盧鄉,創始祖人盧朝奉的後裔飽受水災之害。故村民在明朝永樂至成化間,先後紛紛到(今桂嶺)大白鄉及大白鄉附近的西南面牛牯山坡創業置村落。居住的房屋多建在半山腰上,由北向南延伸在西南面,形成一長條繞半山橢園形的村落的龍嶺鄉,免受常年水災浸漫房屋。龍嶺鄉的村民在農忙季節在平洋田種水稻為主,在農閒時可上山打獵,采野生植物或找柴割草做燃料,或可下田洋到溪河撒網捕魚蝦,這裡的村民安居樂業在,“住山厝、作(耕)洋田”旱澇保收有希望,農林付漁可發展,魚米之鄉“牛鼻嶺(嶺讀聾)”。的好地方。在創村時村名叫“牛地曾”村。後分改為“牛鼻嶺(嶺讀聾)”村。
揭陽德橋盧鄉的盧朝奉的三兒子盧茶魁,先在的大白鄉創業置村落後,大兒子盧茶山後裔隨後也來在大白鄉西南面的牛牯山嶺下的牛地曾村的正面二百米處的南畲寮,創業置村落,初生是“牛地曾”村的地盤,很長時間隸屬“牛地曾”村(盧氏)。在清朝元年九軍起義失敗時為避免,一場兵劫,故從中分改出來為“牛鼻嶺(嶺讀聾)”鄉(村),舊稱的這一村名,現今仍有人在使用。民國期間就開始改為“龍鼻嶺”鄉(村),再後更改為“龍嶺”鄉(村)。
“牛鼻嶺(嶺讀聾)”村,即今龍嶺村後的山嶺、有二顆巨石形似雄牛的睪丸”而命名“牛牯山”嶺。是一隻整體的公牛而得名,“牛鼻”是牛牯山嶺中的一個小部位、在牛牯山的北小嶺下,古有一曾氏村莊叫“牛地曾”,因處於“牛鼻”的地方,故也稱“牛鼻曾”村。“牛鼻嶺(嶺讀聾)”是從該村分離出來的村名,故不能把村名混淆成地名,來稱呼村後山嶺說成形似“牛鼻”,而稱“牛鼻嶺”村。另者局部的“牛鼻”也不能給整體的雄牛山嶺來命名為“牛鼻嶺”因此“牛牯浪核(核讀佛)”,是不會生在牛鼻嶺上的,是生在牛牯山嶺上的正確部位。
一九七五年全國農業學大寨的高潮中,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榕江北河整治工程,改掉最容易決堤做洪水在桂嶺境內的牛角彎堤段。四十多年來再沒有發生決堤而致洪災。同時村前稻田平洋中央的套河未端的溪段,也被填平為農田、溪邊的“祖水峯廟”老爺宮也被拆平改農田,老爺宮於一九九四年另選址、重建成在雙山村和龍嶺村的邊界,西流向東的雙龍溪邊,與村前北流向南的引榕江北河水農用乾渠交匯處。原水路交通運輸的通道到此荒廢了。
龍嶺村後的古勝跡,是可用來定方位的二顆巨石“牛牯浪核(核讀佛)”設有了。但牛牯山嶺依舊,嶺前的村莊在擴大,有一些年輕人“因沒有看到實物體“牛牯浪核(核讀佛)”巨石,就會搞不清楚“牛鼻”的準確方向,是在牛牯山嶺的北小嶺頭上,誤認在南小嶺頭上,就會產生“牛牯浪核(核讀佛)”,巨石,生在牛鼻上的疑問?
所以我們不能只知道龍嶺村,舊稱叫“牛鼻嶺”,就來解釋該村後山嶺,形似牛鼻就稱名為牛鼻嶺。
龍嶺村有座“松竹公祠”,是因為村中分為“松祖”和“竹祖”兩個派系。兩個派系同來自德橋盧村,同是盧朝奉的後代。明朝永樂至成化間,天災頻繁,德橋盧地勢低,時常遭遇水浸,致顆粒無收。松祖派十四世祖盧騰鳳為生計,離鄉別井,和妻子張氏來到今龍嶺村承包荒山耕種(俗稱“開山輋”)。 由於此前已有竹祖派族親先來在今龍嶺南畲一帶居住,保護良田勿受外鄉偷收,且他母舅就住在附近的鳳林村,盧騰鳳很快也在這裡站穩了腳跟。因此有座松竹公祠。
盧騰鳳生有蘭如、香遠、香谷和厘伯四個兒子,四個兒子又傳下連登、奕輝、奕俊等十一個孫子,家族很快就興旺了起來。
如今松祖派盧氏在龍嶺已經傳至二十七世(即是盧騰鳳的十四世),海內外裔孫近萬人。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宗族不但繁衍迅速,人丁興旺,而且人才輩出,各領風騷。清朝末年大紳士盧通頌;民國揭陽縣參議盧育進,革命志士盧位美,當代實業家盧道耀都是這一宗族的人物。

語言

龍嶺村民大都說潮汕話,揭陽口音。只有少數外來人口講客家話或國語。1958年公社化時期,揭陽地域掀起推廣國語高潮,到處張貼“請講國語”標語。要求學校教學用國語,公社社員進公社食堂吃飯前要說一句國語,社員見面也要說一句國語。今在校學生講國語。

姓氏來源

1、龍嶺村

自然村,村民姓盧,1951年土改時人口477戶,2109人,2012年人口5300人。據盧凡編寫的《龍嶺村史稿》載:先祖為盧侗公之四子盧星公元延祐星公後裔盧朝奉從碣石遷創竹橋盧,明永樂至成化年間朝奉公之子茶山的後代到龍嶺地域耕種,明朝末年(1640年)六世松祖,竹祖、梅祖子孫到龍嶺定居。又據盧濤主編的1787年7月《揭陽縣地名之》載:龍嶺村,亦稱龍鼻嶺,村始創於明朝中葉,村民從竹橋盧遷此,村于山嶺“龍脈”之鼻端,故稱龍鼻嶺,俗稱龍嶺。

2、林厝樓

《揭陽縣誌》(劉志)稱“林厝”,自然村,村民姓林,1951年土改時人口87戶,410人,2004年人口1080人,先世信義公居潮安鳳塘村傳四子,長充彩移居澄海,次充裕留居鳳塘,三充實移居揭陽華清,四去不明,充實移居華清後因林姓來自不同地方,為一統抽籤排座充實公為三房,至奕茂公於康熙年間(距今約300年)從華清移居磐溪都創林厝樓(今大白林姓)傳一子興猷。興猷公傳七子,列申、列輝、列三(屬今庭行祖)……等。列輝移創今林厝樓,公傳學輩七房。

3、洪厝籃

自然村,村民姓姚,1951年土改時人口約100人,2012年人口約140人,據烏圍村《族譜》載:始祖福源公宋孝宗淳熙2年(1175年)8月16日從福建莆田涵頭鄉古埕第十房來潮創寨於“火樹坑”,後裔遷漁湖新寮至五世金浦公傳四子。分春,夏,秋,冬因房,六世冬房東逸公,字君為,於元朝順帝年間(1333年)從漁湖新寮移居城兜創寨。公傳元、亨、利、貞四房,元房磐石公裔孫二十世守龍、守青、守松三人於嘉慶朝初期移居洪厝籃立寨,距今約200多年。

盧氏輩序

日學懋成名,盛得大業興。
中和通位育,道濟周萬仁。
先賢立統緒,新秀續經緯。
華夏顯威望,海國傳光輝。

水流

1、雙龍溪

發源於牛牯嶺南麓之剪刀眼,向東流經大嶺至龍嶺順金寺,彎彎曲曲流經雙山村前,拐彎向東經港章節附注入小里溪。1976年全公社出工截直,自順金寺直瀉注入小里溪。

2、龍嶺水關溪

德橋河支流,集龍嶺樹山之水,全長約1公里,自原大峰祖廟向東至(九江堤段)水關,然後折向東南注入德橋河之小里溪,船隻可在大峰祖師廟前裝卸貨物,因磐嶺圍九江堤段設有水關閘水而得名。現今河流已改,只剩下當年的水關溪閘。

3 、村前乾渠

人工開鑿乾渠,水源自榕江北河,由鄰村流經村前與雙龍溪相交,向南向直流至山尾等處。

宗教信仰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鄉民習慣將個人的目的和希望求神拜佛,如遇到諸事如意,就認為神靈顯通,最為信仰。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強迫清政府訂立不平等條約,現定外國人有在中國內地遊歷和傳教的特權。此後,西方的天主教傳入中國內地,成為有據織有領導的教會。有小部分鄉民接受教會的宗旨,脫離了求神拜佛習俗,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

仰德善堂

善堂崇拜大峰祖師,信徒多從善心辦善事出發。為無人認領的死者收屍,為死人做“功德”,修橋造路等,他們都看成是行善積之事,不計較報酬,故曰“善堂”。
據《桂嶺志》載,民國時期,桂嶺鎮善堂組織是比較普遍的,建有堂址,經常開展活動的有:龍嶺村“仰德善堂”、圍頭村“恩德堂”、福崗村“同德善堂”,玉白村“尚德善堂”等。其他一些鄉,有建立善堂組織,但無興建堂址。沒有經常活動。

龍嶺基督教堂

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由牧師林奕德,陳仁山和玉白盧仁源倡議創辦龍嶺基督教堂,教堂附辦真光國小,此後,歷任龍嶺基督散堂的職員有:黃欣基(普寧雨堂庵人),盧仁源(玉白人),陳國沂(圍頭人),鐘展酞(新亨大坪埔人),吳芸香(雙山女,龍嶺媳)、陳子垣(圍頭人》等。信徒約有百多人。
1966年,為龍嶺村加工廠。

祠堂

祠堂名稱

松竹公祠、竹祖公祠、占先公祠、貴祖公祠、光裕公祠。

松竹公祠

松竹公祠,肇建於民國十三年甲子,民國十五年落成。1996年小修,大修於甲午年(2014),歷時二載,松竹公祠,松祖公廳,竹祖公祠修繕一新,金碧輝煌。並在原松竹公祠祠後新建松竹公廳。
松竹公祠呈潮汕古民居“駟馬拖車”格局,中間公祠為“車”,龍畔松祖公廳及巧祖公室和虎畔竹祖公廳及梅祖公室為“馬”。祠之後配建松竹公廳及後樓厝,兩側各建二排火巷。龍畔有三間埕頭厝,合“長龍短虎”的古建築風格。祠座西朝東(酉卯兼辛乙),祠前為陽埕。整座占地面積為4835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481平方米。
松竹公祠面闊13.15米,深32.7米, 建築面積430平方米,一步階登祠堂。首進為石砌凹肚門樓,正門額為吳雨三手書陽刻“松竹公祠”石匾,匾背面陰刻“見位聞聲”(盧有光書),下墊石獅二隻,大門橫楣陽刻“財登、富貴”篆書;大門兩側為石門樓肚,刻有花草、動物圖案和民國初年省吾、鞭影廬、許臨、盧位恭等書家書寫的詩、文。門前豎二根四角三線方石柱,上置方石橫樑,橫樑上為石獅、麒麟、仙桃頂斗拱,拱間插板木刻人物、瑞獸、花草。
松竹公廳位於公祠正後方,為花廳式建築,門首拜亭豎四根方石柱承擔木載。橫樑斗載兩邊墊二隻獅、一隻蟹籃;龍頭懸掛通雕花籃,斗拱上有人物、花鳥等裝飾;載下有二幅通雕人物屏。前面屏門為潮州木雕,門額掛“松竹公廳”匾(陽文,集吳雨三字),兩側石柱刻鄉人盧凡撰之“齊姜開淵源,流轉范陽成望族;閩粵續世胄,派分揭嶺繼先緒”對聯,後廳中掛“繼德揚暉”匾(紀光明書)。

松竹公祠舊貌

祠肇建時,松竹公祠居中,龍畔有松祖公廳、巧祖公室,虎畔有竹祖公廳、梅祖公室(無匾),龍虎畔各有二條火巷,龍畔有三間埕頭厝,正祠後有空地一片,二廳後有建國後鄉人建的民居,屬“三壁聯”、“駟馬拖車”格局。2013年冬,請堪輿先生察祠,讚嘆之餘,言祠後空地為祖宗留下備建後花廳配祠堂局之地,修祠需續建後廳以聚靈氣。此次重修,新建“松竹公廳”以圓先祖之願。

重修竣工的松竹公祠

松竹公祠兩側松祖公廳和竹祖公廳為潮汕建築之“四點金”。門額分別陽刻“松祖公廳”、“竹祖公廳”(吳雨三書)。門樓肚為嵌石板,除花草動物外,松祖公廳刻倫公詩、侗公家訓等,為當代名家劉斯奮、李小如、謝少光、鄒敏德所書;竹祖公廳刻民國名人省吾、鞭影廬、盧位恭等書寫之詩聯句。進入公廳,四房及二南北廳朝拱前後廳,中間天井,後廳後牆有旗帳一幅。原二廳各有一個公龕,公社化時已毀,暫未恢復。
松祖公廳、竹祖公廳後為兩個後龍虎廳,門額分別書“巧祖公室”和“梅祖公室”(無刻字),為潮汕下山虎建築格局。
與祠、廳、巷厝連線共有六個巷門,門額分別石雕陽刻:松茂、竹苞、桂馥、蘭馨、燕翼、貽謀(當代名家書)。
祠和廳之屋頂為硬山頂,上嵌丹鳳朝牡丹、博古、花果草蟲、祥禽瑞獸等瓷畫,檐、楣木刻彩繪花草、人物畫屏,樑柱和斗拱為穿斗式懸拱結構,有大量的潮州金漆木雕和石雕圖案,人物和繪畫千姿百態、精巧無比。整座祠堂三壁聯輝,蔚為壯觀。
祠和廳之前為陽埕,總面積為1354平方米,東面用石欄桿拱護,祠廳中軸線石欄桿刻“枝榮葉茂”(紀光明書)、“松濤”(李廣志書)、“竹韻”(何志斌書)
祠前廳左右各一間庫房,南北兩個子孫門,兩邊迴廊通後廳。穿過前廳是“凹”字形天井,底鋪石板。再而是一個大型拜亭,亦稱“抱印亭”。
拜亭之後為主廳,主廳正中懸掛“繼述堂”堂號匾,龍虎畔分別懸掛“報本溯源”、“奉先思孝”匾。大廳豎四根八棱圓石柱立於石鼓之上和四根四角方石柱至後壁牆。中槽為抬梁穿斗式梁架,樑上有馱瓜柱,瓜柱下部作一木瓜插入大梁,俗稱“三載五木瓜”。瓜柱間用多層拱枋穿插托墊,具有穿斗式懸拱結構,有人物、花鳥、瑞獸、水族等通雕木刻和彩繪裝飾。廳前方掛燈櫥,正面上書“敦仁崇義人文蔚懋萃華堂”。主廳上方懸掛金漆木匾“繼述堂”。(劉期奮書)後牆旗帳一幅,帳前立翹頭香杞一隻,上祀“松澗考妣暨嗣子裔孫考妣之神位”“竹淇考妣暨嗣子裔孫考妣之神位”兩塊家神牌。
松竹公祠正門額為吳雨三手書陽刻“松竹公祠”石匾,匾背面陰刻“見位聞聲”(盧有光書),下墊石獅二隻,大松竹公祠(整座)為潮汕古民居“駟馬拖車”格局:中間公祠為“車”,龍畔松祖公廳和巧祖公室,虎畔竹祖公廳和梅祖公室為“馬”。祠後配建松竹公廳及後樓厝,兩側各建二排火巷,龍畔有三間埕頭厝,合“長龍短虎”的古建築風格。祠座西朝東(酉卯兼辛乙),前為陽埕。整座占地面積為4835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481平方米,灰、沙、土、石、木結構。

松竹公祠重修記

松竹公祠龍畔連廊嵌有石刻《松竹公祠重修記》,原文在下方文化目錄。

教育事業

龍嶺鄉校簡史

明永樂至成化間,揭陽德橋盧氏始有鄉民遷至龍嶺耕種,往返於二地至明季。其時龍嶺未有書齋設立可考。
甲申(1644)之變,滿清入主中原,其後揭陽戰亂疊起,持續十餘年,德橋盧氏大遷龍嶺且建廳崇本,始有書齋之置。本鄉可考首座書齋應數柚下巷老書齋。
其後,大厝內彩文、彩園、碧園公前、中、後廳,也曾於清初作為書齋。
康熙中後期,建祖、騰祖公廳肇創,建祖公廳也曾設為書齋。
乾隆末,錦龍圍肇建,置書齋於東畔陽埕頭。
乾隆末,竹祖十世孫世奕公在建龍圍井腳肇置書齋,作為本系子弟讀書之處。
嘉慶、道光間,新風圍創書齋於廳東南面。
同治七年(1868),竹祖公祠落成,遂成辦學場所(民國時期稱覺先國小)。
光緒十一年(1885)基督教堂建成,附辦學校至1949年(民國時期稱真光國小)。
民國十五年(1926)松竹公祠落成,頂、下祠堂及松、竹公廳均為學校(頂祠堂民國時期稱維新國小)。
1950年以後,辦學場所有:松竹公祠及左右四點金、後龍虎,竹祖公祠,齋堂,貴祖公祠,占先公祠(1964—1967曾於樹山頂農場和原巒長五間過辦學)。
1975年建學校於現址,是年秋季龍嶺學校總校從松竹公祠遷至現址,其餘分校也陸續遷至現址。
1982年6月,旅泰華僑金卵、漢通等鄉賢(包括港澳、新加坡等地僑胞)捐資在新校後建教學樓(先建一半),1987年華僑捐建教學樓全部完工,1988年1月15日(丁卯年十一月十六日)落成。教學樓總投資36萬元人民幣。
1998年龍嶺學校被縣教育局列為桂嶺五所改薄弱學校之一。1999年,由村委會集資20萬元建學校圍牆和大門,請華清農民書法家林炎課題龍嶺學校額。2001年順利通過縣教育局改薄達標驗收。
2002年2月,由鄉賢道耀、勝鋒先生捐資21萬元在學校東側建教室二間半(供幼稚園辦學之用),並鋪設學校水泥路、步級、球場、綠化等。
2007年,由村委會牽頭,鄉賢捐資改建學校東西兩側教室,投資60多萬元(鄉賢捐資50多萬元)。
2011年4月,村委會爭取上級資金110萬元擴建三幢教學樓(總投資140多萬元),至此龍嶺學校初具規模。
2012年9月,延請宗賢盧瑞華老省長書“龍嶺學校”匾。
2013年5月19日,盧瑞華宗賢“龍嶺學校”刻石安於校門竣工,盧凡鄉親撰一聯“龍騰神州,學子篤志勤書史;嶺茂松竹,校園含茵涌群賢”貼於學校大門。
鄉校背倚樹山,筆架雙峰,鼎定鐘靈毓秀之佳境。

龍嶺獎教獎學史話

龍嶺盧氏傳承先祖文肅公“豈為功名始讀書”之家訓,創鄉四百多年來耕讀傳家,雖無中舉者可考,然秀士輩出,人才聊以自慰。
考本鄉獎學史:明、清至民國本族凡考中秀才者,族中以公租予以獎勵,祖祠、祖廳祭祖秀才列為參祭者。
共和肇造至一九八四年,基於政治和經濟之故,本鄉未置獎教獎學。
一九八四年冬,鄉賢道耀先生從港返梓探親,知悉鄉學子考上大、中專院校者眾,乃慷慨解囊設立獎學制,獎勵本行政村(鄉)學子,衍承至今。1985年至1990年鄉人考上大學和大專者每生獎200元,中專者獎100元,揭陽一中者獎50元;1991年至2007年鄉人考上大學和大專者每生獎500元,中專者獎300元,揭陽一中和揭東一中者獎100元;2008年至現在鄉人考上本科者每生獎1000元,大專者獎500元,中專和市、縣一中者沿習前獎。
受道耀鄉賢委託,參與經辦獎學事宜的鄉人有:少輝、道朝、萬山、鴻洲、少鵬、列武等人。
1988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道耀先生德配黃純芬女士(1940-1988)去世,先生設立黃純芬基金會,扶貧、濟困、助學、建亭、修路。
2007年桂嶺鎮成立在外鄉親聯誼會(該會於2008年3月26日正式登記),自2007年該會開始獎學,凡桂嶺籍學子考上一批和2A者,2007年、2008年、2009年每人獎2000元;2010年至2012年考上一批每人獎3000元,2A獎1500元。
2008年村政斥資設立龍嶺學校獎教獎學制度,2008和2009年每年投入22000元;2010和2011年每年投入40000元;2012年投入50000元,獎掖國小部優秀教師和脫穎學子。
2010年,旅穗鄉賢發起,汕、揭鄉賢協同的龍嶺國小部獎教獎學基金成立,首集資金18萬元和一批書籍及名人字畫,配合村政國小部獎教獎學,並肇置龍嶺圖書室於學校之中。
2012年6月,龍嶺學校三年級、六年級參加桂嶺鎮數學統考,三年級獲全鎮第一名,六年級獲全鎮第二名,村黨政和福利組撥出專款8600元(其中福利組2000元)獎勵學校領導、數學科老師和學生,夏潔輝老師(本鄉盧潔波之妻)獲特別獎5800元。
2016年12月10日,龍嶺鄉親聯誼會成立,包括盧、林、姚共有三百多位鄉親捐資近四百萬元,對學校的助教獎學工作全面啟動。
為彰顯鄉賢道耀先生廿八年來為家鄉教育等公益事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龍嶺村委會特延請著名書法家、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紀光明先生書贈“澤潤梓里,盛德騰芳”墨寶。

建國後龍嶺學校歷屆校長一覽

共和肇造至1959年本鄉未設完全國小,高小部分寄於玉白鄉,故龍嶺學校無校長可載。
● 陳成聲 1960年—1964年8月
● 盧安子 1964年9月—1968年10月
● 盧道實(代) 1968年11月—1969年10月
● 黃 清 1969年11月—1975年8月
● 彭柱旭 1975年9月—1982年8月
● 黃 清 1982年9月—1988年8月
● 歐宏雄 1988年9月—1990年8月
● 陳傳文 1990年9月—1995年8月
● 陳祖華 1995年9月—1996年8月
● 盧道仰 1996年9月—1999年8月
● 陳寶泉 1999年9月—2003年8月
● 盧炳強 2003年9月—2008年8月
● 陳俊雙 2008年9月—2009年8月
● 何旭桐 2009年9月—2010年8月
● 何劍豐 2010年9月—2011年8月
● 陳俊雙 2011年9月—2012年8月
● 陳少吟 2012年9月—2014年8月
● 盧旭清 2014年9月—

龍嶺學校發展

1982年華僑捐建後教學樓。
2010年肇創圖書室。
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小如先生為龍嶺圖書室題詞。
2012年新增設的學生閱讀室。
2012年新增設書法、繪畫輔導班。

文化

《龍嶺頌》

盧氏望族
脈起范陽
族居龍嶺四百載
瓜瓞綿綿
耕讀傳家
人文蔚然
侗公訓導
千秋繼奕世光揚
南嶽衍派
南嶽衍派松竹茂
俊彥輩出續名賢
士農工商百業旺
族譽宗風凝吉祥
看今朝高樓林立
新姿秀坦途條條連小康
綠樹成蔭盪笑語
政通人和舞翩躚
盛世騰達多壯舉
族眾濃情系鄉邦
共謀桑梓振興計
龍嶺明天更輝煌
龍嶺明天更輝煌

《松竹公祠重修記》

立祠崇本,緬祖昭賢,祈庥揚德,世代皆然。
松竹公祠乃崇祀松澗公、竹淇公昭穆考妣暨嗣子裔孫考妣之家廟,始建於民國十三年甲子,迄今已近百載。歲月流逝,世道滄桑,祖祠斑駁殘損。雖丙子歲首修,然憾於制約,未能圓願。
時逢國運中興,裔孫或創業於外域,或耕耘於家園,盡賢盡孝,常綿報本,心香一瓣,有識者一呼,內外族眾踵應,未幾捐資修祠達五百餘萬。癸巳年八月廿八日修祠理事會成立,總領其事。
甲午年正月廿一日鳩工築路、拓埕,四月廿八日興工修祠。立石匾以表門楣,易梁棟以新堂廟,實灰土以堅舊基,圓後廳以聚靈氣,拓拜埕以利祭祀,修通衢以便車輿。斯舉,總斥資人民幣近五百萬,閱廿余月事功克成,遂卜於丙申年九月初一日謝神崇祖。
重光之祖祠,古樸典雅,華構都麗;駟馬拖車,三壁聯輝,蔚為壯觀。祠煜煜以輝爍,堂皇皇而恢宏;南嶽衍龍毓俊彥,北河秀水涵人文。承范陽世澤,揚名賢家聲;酬報本溯源,彰繼德揚暉。其事其功,豈淺渺耶!爰志其事,泐諸貞珉,以垂久遠。
松竹公祠重修理事會(立)
裔孫濟賢謹撰 丙申年四月十八

龍嶺鄉親聯誼會

揭陽市桂嶺鎮龍嶺鄉親聯誼會由盧少平,盧文書,盧新發等人自願發起,於2016年11月4日經揭陽市民政局名稱預先核准。
龍嶺在外鄉親,情系桑梓,念念不忘家鄉的發展和建設,尤其關心關注家鄉的教育事業,盧道耀鄉親從1985年開始在家鄉設立獎學助學基金,三十多年來從未間斷,惠澤家鄉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為後昆樹立了一個標桿。
龍嶺鄉親聯誼會的宗旨是聯絡內外鄉親,敦睦鄉情鄉誼,共同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和其他慈善公益事業,支持家鄉建設,促進居住地區和家鄉成員共同發展。從發起到成立,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內,包括盧、林、姚鄉親在內共有兩百多位鄉親踴躍參加、共襄善舉,共籌集資金近四百萬元。
龍嶺鄉親聯誼會成立大會慶典,是繼2012年珠三角龍嶺鄉親聯誼聚會後的又一次盛大的鄉親聚會。

戲劇事業

桂嶺鎮的戲劇,主要是潮劇活動,故而龍嶺村發展起了潮劇團。根據《廣東通志》史料“潮屬多以鄉音搬演戲文”,這“鄉音”就是潮州話,是滿州方言,”戲文”是南戲又一稱謂,四百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間(1522至1566年》已經形成並傳入境內,俗稱潮州戲。民國時期,民間潮劇演出甚為活躍,農村請大戲,做木偶戲,主要服務於游神賽會。

老怡梨香

1926年初,龍嶺鄉的盧左宜。盧合心聘請了內外地有名聲的民間藝人,辦了“老怡梨香”潮劇戲班。先後在本縣和外縣滿出了《金寶扇》、《小鵬兒》、《寶月洞》等一批古裝小戲和大戲,到後來由於經濟困卷,整套戲具和服飾轉賣給古溝,古溝改名為“老怡梨春”。
此外,龍嶺,榮前,橋頭何的“紙影戲”,每班約10人,主要服務於游神寨會,拜祖等。並常“斗戲”於埕頭,有一定藝術,頗受民眾歡迎。
文化大革命時期禁演古裝潮劇,鄉村戲班大演移植京劇現代戲《沙家濱》、《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八出戲。民眾有句話說:“八億人民八出戲”。
1978年,三中全會後,民眾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恢復。龍嶺的業餘戲班排演了古裝戲,曾到豐順縣、福建省等地演出。
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電視機、錄音機進入農家,全鎮業餘劇團先後停辦。龍嶺十幾年前才停辦劇團。

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紀實

早期的龍嶺農民協會

1925年冬,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消滅了軍閥陳烔明軍隊。11月,中共廣東省委派共產黨員顏漢章,彭名芳、梁良萼、卓獻弼以省農民農民運動特派員身份到揭陽縣開展農民運動,全縣農民運動迅速開展起來。
第四區(今新享、玉湖、桂嶺三鎮)農民運動,在廣東省委特派員和揭陽縣委領導下,也離不開龍嶺農民協會,據《盧位美回憶錄》及有關資料,對龍嶺農民協會事略記之:
1926年2月,龍嶺村盧位美在本村參加農會組織,他與盧梁合,盧敬其,盧其苗,盧寶易、盧陳富、盧鳥方等骨幹分子,開展革命宣傳活動。
1926年夏,在龍嶺村南畲後山坡地,召開第四區40多個鄉村農民協會成立大會,各鄉村的農民前往參加,有豪厝圍、玉白、龍嶺的大鑼鼓隊,有鳳林大同學校的師生。農會會員每個會員發給“鐮刀鋤頭”紀念章一枚。
1927年1月12日,第四區召開40多鄉農代會,成立300人農軍(赤衛隊)。4月國民黨反動派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16日,一連國民黨軍隊直奔第四區農會,農會幹部已事先撤離,敵軍撲空後駐在羅山。當晚縣、區農會幹部陳劍雄、黃峰等在盧位美家中商議、連夜分頭組織農民武裝隊伍進行反擊。4月17日晨,300多名農軍及沿途加入的農民達萬人之多,沖向羅山,故軍抵擋不住向縣城方向逃去,農軍緊追不放,敵軍逃東倉橋後停下,與農軍隔河槍戰,天黑,農軍將反動派趕至縣城西郊。18日,農軍猛烈政擊,直至敵援軍到來,才主動撤進北山。
1927年9月26日.八一南昌起義軍賀龍、葉挺、劉伯承率6000多人抵達據陽,9月28日早,起義軍從榕城出發,中午開始在汾水一帶與國民黨軍隊激戰二天,至30日凌晨起義軍人少,武器裝備差,彈藥將盡,主動撤退,史稱“汾水戰役”。
起義軍到達揭陽時,盧拉美協助縣委接待工作。起義軍進發前彭湃介紹位美與賀龍、葉挺認識,並當響導。盧位美帶領的農軍清理起義軍戰場,救護戰場。起義軍撤退時,位美與際劍雄被安排負責300多傷員的護運,分散安置隱蔽和養傷,在新亨下船轉移過程,國民黨軍聚至,132人及時轉移,余者全部遇難。
1927年11月13日,揭陽縣在江夏村友梅軒召開黨代會,傳達中央“八·七”會議精神,決定深入發動民眾,恢復農會組織,開展式裝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進行土地革命。同月中旬,顏漢章、陳劍雄、梁萼,盧篤茂等領導人,在四區頂壩村召開幹部會議,成立第四區蘇維埃政府(1929年10月改為“北山蘇維埃政府”),區長盧位美,副區長徐合秋,盧篤茂為自衛隊大隊長。此時盧位美被吸收為中共黨員。
1928年6月,廣東省委派喻奇輝到揭陽改組揭陽縣委,喻奇輝任書記,委員張家驥、張靜民,盧篤茂。揭陽縣委常住龍嶺村,8月,盧篤茂在今梅雲林厝寮戰鬥中受傷後在龍嶺村治療,並組織式裝隊伍,兼任指揮。張靜民任教演,盧位美任執委。
1929年春,東江特委派黃漢強來揭陽任縣委書記,許多鄉村的農會迅速恢復和發展。11月,東江地區紅軍攻打新享鎮敵軍。1930年6月9日,古大存和盧篤茂帶領紅軍及赤衛隊進攻羅山敵軍。這兩次戰鬥盧位美參加監視和當響導任務。
1935年6月以後,東江特委解體,揭陽的革命活動停止,龍嶺農民協會的革命活動也隨之停止了。

恭迎準提娘娘活動

謝聖娘宮
謝聖娘宮:約始建於清中葉,1975年被拆除,1984年重建。謝聖娘娘為柴仔樓謝氏之女,生於南宋末年,幼時不習女紅,專於剪“安仔”,至宋帝兵敗走才潮州府時,燒“安仔”為兵救駕,及後歸神:歸神後屢屢顯聖並再次救駕,故封謝聖娘娘(宮中原有二塊聖旨牌),柴仔樓刻金身立廟奉祀。
準提娘宮
準提娘寺在豪厝圍村,坐北向南,大門匾額書“準提寺”(原匾為“準提廟”,後請人易“廟”為“寺”,三字混然如一人之字),建於明末清初年間,鹹豐年間重修。建國後,寺院被移作他用,寺中尼姑回響人民政府號召,大部分歸家還俗,但仍有兩位尼站(原來寺中的大姐和二姐)雖離寺參加勞動,但仍堅持獨身茹素,在周圍善信的保護下暗奉準提雄娘香火,工余時節她們就閉門佛。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泰國、新加坡等國及香港,澳門十三鄉籍鄉親集資回鄉。在當地黨政和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下在原址重新修建準提寺。但原寺中原娘娘全金金身尚未尋得,人們只知娘娘“十手八腳”,最後仿潮州某寺金身造娘娘金身。

準提娘娘出遊路線

桂嶺村,新置寨村、雙山村、龍嶺村、玉白村、林厝樓村、大嶺村、下坡村、大坑村、火樹坑村,柏旺村、客洞村、豪圍村十三鄉,成為桂嶺、玉湖、白塔十三個鄉的隆重民俗活動。

娘娘出遊時間

1950年,準提娘出遊後,該項活動停止,1988年戊辰年正月十八日起恢復準提娘出遊民俗活動。
每年正月初五日,是準提娘娘巡遊十三鄉時間安排卜定之日。是日上午各村族老代表齊聚準提寺,由龍嶺村族老占卜日子,族老代表通知各村做好迎接聖駕準備。

十三鄉恭迎準提娘娘聖駕

建國前玉白村舉辦這項活動,輪流到各自然村進行,謂“當年”。是時寨內每二年一次;北面園、山尾每六年一次:新厝、袁厝每十二年一次。著當年的新婚新丁者派款籌辦準提娘出遊事項,先在村前空礦地搭神柵,出遊日組織人力迎接聖駕,神柵內供奉“準提娘娘”供村民祭拜,柵前陳放豬、羊支架和台桌擺放豬羊及祭品,由於輪流拜祭,各戶祭品十分豐盛。是日,請戲班演大戲。
改革開放以來,準提娘出巡由各村組織新婚新丁者舉辦這項活動,出遊日組織人力迎接聖駕至各村供村民祭拜,除新致寨,大頭嶺外,各村下午舉行出遊村境活動。
準提娘娘出遊時,前晚由健豪村的新婚新丁隊伍恭迎出遊村境。起駕由一對馬頭鑼開路,接著是一對高高舉起的大燈籠,燈籠大字標寫“參迎聖駕”、“合境平安”,接著就是肅靜、迴避等大牌,緊跟就是擎五鋒旗,標旗,還有兩面特別醒目的大黃旗上書“風調雨殿、國泰民安”紅字,用一對長長的青竹桿舉起,旗尾各留存一束翠綠的竹葉,象徵著綠竹迎春,吉樣如意。拍轎的“神夫”始著準提娘金身,隨後儀仗隊、標旗隊、鑼鼓隊、老人組隊、出遊抬至新興圍路口,交接給桂嶺村或新置寨村、依次交接給雙山村、龍嶺村、玉白村、林厝樓村、大嶺村、下坡村、大坑村、火樹坑村、柏旺村、客洞村、豪厝圍村,然後入宮。準提娘出遊活動成為桂嶺、玉湖、白塔十三個鄉的隆重民俗活動。各村準提娘出遊時交接時間定於上午8時。是日早晨,火炮一響,斷婚新丁隊伍集中於灰埕。在領隊(領隊2人,帶鑼2人)在前,五鋒旗在後;“老大”提燈籠,大橫幅開路;喜丁隊伍擎大燈籠的,擎彩旗的,扛香祀的,迎接“阿娘”的喜丁隊,隨之是身著時尚服飾的男女大小標旗隊。標旗長方形,兩側繡貼“風 雨順”、“國秦民安”,“政通人和”等吉祥字樣,標頭垂掛各式奇珍異寶或工藝品。一人擎標,一人撐標尾,標由青竹作竿,標尾留青竹葉,象徵春意然。鑼鼓隊,老人組隊,汽車隊等組成的隊伍,前往在準提娘娘過夜的村迎接準提娘。
迎接準提娘隊伍到了交接村,喜丁隊安排扛娘娘事宜,村“老大”及老人組進神廠於香案前參拜娘娘,拜別禮生唱:詣,平身;禮生跪拜,弟子恭請娘娘出遊,放禮炮,起行。“老大”及老人組恭請聖駕出來。“老大”提燈籠,金鼓馬頭鑼開路,五鋒旗,肅靜、迴避、刀戟,抬轎的抬著準提娘金身,彩旗隊、儀仗隊、標旗隊、鑼鼓隊、老人組隊、汽車隊浩浩蕩蕩隊伍回到村里,把準提娘娘聖座安放於祖祠或神廠,供村民祭拜“準提娘娘”。
午後遊行村境,起駕由一對馬頭鑼開路,肅靜、迥避、五鋒旗在後,“老大”家長提燈籠,大燈籠,新婚新丁彩旗隊,標旗隊,管樂隊,香杞,刀戟,準提娘娘,大標旗,標旗隊,扮景隊,花籃隊、鑼鼓隊、“老大”順序遊行。所到自然村,禮炮聲,爆竹聲響震天空,男女老少爭著觀看遊行隊伍。

龍嶺村恭迎準提娘娘小記

龍嶺村恭迎準提娘娘,早上由部分隊伍前往雙山接駕。隊伍先於龍嶺謝聖娘宮準備,車隊待行。準備完畢,鞭炮齊明,鑼鼓喧天,出發接駕。這部分隊伍中又行經在大峰祖廟,彩旗五色旗等在廟內等候,由馬頭鑼、帶頭燈籠、橫批、大燈籠、謝聖娘娘香爐、謝聖娘娘金身、族老隊伍前往雙山村接駕。接駕入寨,鳴炮三粒。娘娘到村里後供龍嶺村村民奉拜。
下午和隔天上午,參加娘娘遊行才是真正遊行隊伍,村民在途中等待隊伍到來,待到香爐經過,插上一柱香,繼續觀看隊伍遊行。
第二天晚上七點左右,龍嶺的游燈活動開始,全程煙花作伴,比白天還要熱鬧。

古蹟文物

1、龍嶺水關溪閘

龍嶺水關溪,德橋河支流,集龍嶺樹山之水,全長約1公里,自原大峰祖廟向東至(九江堤段)水關,然後折向東南注入德橋河之小里溪,船隻可在大峰祖師廟前裝卸貨物,因磐嶺圍九江堤段設有水關閘水而得名。

2、龍嶺古樹

龍嶺村北面,有一株古樹,名曰“青金樹”,鄉人稱它“千年古樹”。傳說,這株樹是龍嶺未建塞而有,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龍嶺村視這古樹如珍寶一樣,加以愛護。1979年,由於強颱風大作,古樹折斷於地面。幾個月後,折斷的樹身枯死,唯有古樹頭長出幾株小苗。苗長甚快,今已長高一丈左右,葉翠枝茂,壯觀尤存。

3、龍嶺村古匾

龍嶺村有《通年公家傳》版匾8塊,其中6塊書寫家傳,文革時毀。

4、牛牯浪核石

龍嶺村後山嶺的兩顆大石頭,後文革時期被毀。

5、雞安石

牛牯浪核石後有更大的石頭,相傳比石母還大,同樣毀。(資料有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