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以東海戰(崇武海戰)

崇武以東海戰

崇武海戰一般指本詞條

崇武以東海戰(台灣方面稱“烏丘海戰”)是1965年11月13日夜至14日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一部與國民黨海軍軍艦在福建省惠安縣崇武以東海面進行的一次海戰,是人民解放軍海軍與退守台灣的國民黨海軍在1965年進行的第3次海戰。這次海戰是人民海軍“小艇打大艦”的光輝戰例。周恩來總理親自參與了指揮。

基本介紹

戰鬥背景,戰鬥前夕,戰鬥經過,戰鬥結果,

戰鬥背景

1965年11月13日中午,國民黨海軍巡防第2艦隊“永昌”號護航炮艦和“永泰’’號措潛艦由澎湖出航,企圖襲擾福建省沿海一帶。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福建基地獲悉上述情況盾,迅速以護衛艇、魚雷艇各6艘組成突擊編隊,做好戰鬥準備。22時16分,編隊奉命出擊,在岸上指揮所引導下,及時發現目標。23時33分,護衛艇群距“永昌”號。和“永泰”號0.5海里時突然開火,“永泰”號中彈後倉皇逃往烏丘嶼,“永昌”號邊規避邊還擊,企圖向南突圍。魚雷艇群冒著密集炮火高速追擊,反覆搶占有利攻擊陣位,於14日零時31分,逼近至距“永昌”號約300米處發射魚雷,命中其尾部,該艦當即失去機動能力,開始下沉。護衛艇群又抵近至100米處,向其水線部位猛烈射擊,“永昌”號於1時06分沉沒。此次戰鬥,人民解放軍海軍擊沉國民黨海軍護航炮艦和擊傷獵潛艦各1艘,俘9人。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通令嘉獎參戰部隊,授予588號護衛艇以“海上猛虎艇”稱號。

戰鬥前夕

20世紀60年代初期,退守到台灣國民黨當局經常派遣特務到祖國大陸刺探情報,並出動軍艦襲擾大陸東南沿海,破壞大陸漁業生產,製造緊張氣氛。在遭到接二連三的打擊後,於60年代中期,改用中型以上軍艦,在海上進行竄擾破壞。崇武是祖國大陸與台灣島相距最近的地方,也是著名的漁業產區,因此崇武海域成為國民黨海軍襲擾的重點區域。
1965年11月12日,國民黨“臨淮”號(原“永昌”號)護航炮艦離左營到澎湖列島的馬公。13日13時20分,國民黨海軍南區巡邏支隊旗艦、大型獵潛艦“山海”號(原“永泰”號)率護航炮艦“臨淮”號,由馬公隱蔽出航,駛往烏丘。當時,位於崇武北側的烏丘島由國民黨軍控制。1965年1月初,國民黨海軍“永泰”號改稱“山海”號、“永昌”號改稱“臨淮”號,彼時大陸仍沿用其舊稱。“山海”號獵潛艦:艦號62,1942年下水,排水量640噸,全載903噸,裝有2門76毫米炮,3門40毫米炮,6門20毫米炮。“臨淮”號護航炮艦:艦號61,1944年下水,排水量650噸,全載945噸,裝有2門76毫米炮,2門40毫米炮,6門20毫米炮。兩艦一進入解放軍東海艦隊大霧山觀通站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內就被發現。
海軍福建基地獲悉後,決定將作戰海區選在烏丘正南8海里附近,以護衛艇6艘和遠航魚雷艇(木質)6艘組成突擊編隊,由海壇水警區副司令員魏垣武擔任編隊指揮員。至此,解放軍參戰兵力為:100噸級護衛艇4艘、125噸級護衛艇2艘、K-183型遠程魚雷艇6艘。在娘宮錨地,決定把參戰兵力編成3個戰術突擊群,從第31大隊573、579號和第29大隊576、577號4艘護衛艇組成第一戰術突擊群,擔任主攻敵“山海”號任務;第29大隊588、589號2艘護衛艇組成第二戰術突擊群,擔任牽制“臨淮”號的任務;6艘魚雷艇組成第三戰術突擊群,以魚雷擴充戰果。為保障作戰部隊側翼安全,防止金門敵艦來援,護衛艇第31大隊75噸護衛艇4艘進至崇武東南15海里處擔任警戒和海上救援,護衛艇第29大隊75噸護衛艇2艘、125噸護衛艇1艘至西洋島以東海域實施佯動,以鉗制東引的敵艦。海上編隊於21時25分由娘宮起航,22時10分到達東月嶼。各艇群行駛途中雷達不開機,保持無線電靜默,嚴格燈火管制,以單縱隊航行,艇間保持目視距離,航速24節。此時,解放軍總參謀部批准打擊國民黨軍艦的作戰方案,並傳達周恩來總理的指示:“要抓住戰機,集中兵力先打一條;要近戰,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組織準備工作要周密一些,不要誤打自己;天亮前撤出戰鬥。”周總理的指示給參戰部隊以極大的鼓舞。在接到敵情、發出指示後,周總理、賀龍元帥始終守在指揮崗位上。

戰鬥經過

23時14分,編隊指揮艇在距離10.5海里處發現國民黨軍艦2艘向烏丘航行。23時33分,護衛艇群距“永昌”號和“永泰”號0.5海里時,編隊指揮員下令集中火力攻擊前導艦“山海”號,國民黨兩軍艦隨即還擊。交戰時,573指揮艇和576預備指揮艇先後中彈。573艇駕駛台中彈2發,護衛艇第三十一大隊副大隊長李金華和中隊政治委員蘇同錦當即犧牲,魏垣武以下7人負傷,羅經被打壞,艇向左轉向。大隊參謀劉松濤頭部負傷、右臂骨折和食指被打斷,仍然挺身而出代替操艇,直至返航。魏垣武負重傷後仍堅持指揮護衛艇編隊向敵艦射擊。國民黨軍艦遭打擊後,“山海”號即轉向規避遠離,向烏丘逃竄。“臨淮”號邊規避邊射擊。
23時36分,由於雙方處於相對運動,速度又快,解放軍海軍艇隊火力很快與國民黨軍艦失去接觸。編隊指揮員下令停止射擊,並令召喚魚雷艇攻擊。魚雷艇隊接到攻擊命令信號後,即以第二組(131、152)艇組向“臨淮”號攻擊。“臨淮”號繼續南逃。魚雷艇隊指揮員、支隊副參謀長張逸民冒著國民黨軍艦炮火,率領第一組(132、124)和第三組(145、126)4艇高速追擊“臨淮”號,14日0時21分,魚雷艇隊抵近18鏈時進行占領陣地機動。艇隊接近“臨淮”號至10鏈距離時,即展開兩舷攻擊。0時30分,第三組145艇接近到艇艦左舷90~100度、距離4鏈時進入戰鬥航向。艇組指揮員下令:“單艇攻擊!”145艇冒著國民黨軍艦的密集炮火,逼近到300米的距離上發射2枚魚雷,“臨淮”艦尾部命中1枚,當即失去機動能力開始下沉。第三組即撤到附近觀察攻擊效果。第一組看見“臨淮”號艦首翹起,明顯下沉,便轉向撤離。護衛艇隊背航4海里後,第二突擊群指揮員、護衛艇大隊參謀長王志奇即率領588、589兩艇轉向,以猛烈的炮火向已經中雷的“臨淮”號射擊。1時06分,“臨淮”艦沉沒於烏丘以南15.5海里處。突擊編隊捕撈9名戰俘後,於3時05分奉令返航。“山海”號逃至烏丘後,依託島上炮火掩護,多次盲目射擊,企圖支援“臨淮”號;烏丘陸炮曾7次盲目射擊。戰鬥中有國民黨飛機4批8架臨空支援,但未逞。

戰鬥結果

此次海戰,從解放軍艇隊開火至“臨淮”號沉沒,歷時1小時33分。擊沉國民黨海軍“臨淮”號、擊傷“山海”號,俘敵9名;“臨淮”號艦長陳德奎以下14人被美國驅逐艦救起外,其餘80餘人全數喪生。戰後“山海”號艦長朱普華中校與南巡支隊長麥炳坤上校都被以“敵前脫逃”罪名遭受國民黨軍法處分,但國民黨當局對外仍宣稱“擊沉敵艦艇四艘,重創一艘”。“臨淮”號艦長陳德奎身負重傷,在冰冷海水中漂流數小時,才被美國軍艦救起;國民黨軍方一度打算將責任歸咎於陳德奎,但在海軍副總司令宋長志、前司令劉廣凱蔣經國的力保之下,陳德奎才免於牢獄之災。
戰鬥中,解放軍指戰員犧牲2人,傷17人,輕傷護衛艇和魚雷艇各2艘,消耗魚雷6枚,各種炮彈7165發、槍彈250發。這是繼“八·六”海戰勝利之後,人民海軍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11月15日,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臨福建前線,看望凱旋的參戰部隊,並參加福州軍民祝捷大會。陳毅告訴大家:海戰當夜,周總理、賀龍副總理始終守在指揮位置上,關注著整個戰鬥的進程,直至十四日凌晨,周總理親自簽發新聞戰報後才離去。11月26日晚,周恩來總理和羅瑞卿總參謀長在上海錦江飯店接見了參戰部隊代表,詢問海戰的情況,勉勵大家認真總結經驗,不驕不躁,去爭取新的勝利。588艇以猛虎下山之勢,用猛烈炮火痛擊敵人,榮立戰功,1966年2月3日被國防部授予“海上猛虎艇”的榮譽稱號。
先前“八·六”海戰失利暴露出當時國民黨海軍諸多作戰準備與協調的問題,重挫了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決心;隨後崇武以東海戰失利,再度印證大陸軍方形勢日漸穩固,國民黨海軍連台灣海峽的制海權都逐漸喪失。崇武以東海戰後,年過八十的蔣介石對於反攻大陸逐漸死心,於是此後“國光計畫”逐年縮減,最終於1972年裁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