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崇文社學,社學作用,逐漸沒落,著名人物,李輈,郭澤乾,黃耀恭,
建制沿革
崇文社(鄉)在清同治之前分東塱、東滘、策頭三個堡,村二十二:東滘、大墪、策頭、茶滘、芳村、涌口、墪頭、沙涌、西坑、寺岸、黃墪、招村、分水、白鶴洞、西塱、東塱、螺涌、麥村、江夏、湛涌、坑口、墪腳(見同治《番禺縣誌》)。
行政區劃
崇文二十四鄉,按《番禺縣續志》卷二記載,它是:芳村下龍灣附、寺岸新隆沙附、東塱謝基附、策頭(花地)、大墪、茶滘、汾水、招村、大涌口、墪頭、沙涌、西坑、東滘(東漖)、黃墪(南村)、坑口、白鶴洞(鶴洞)、螺村(螺涌)、墪腳(新爵)、湛涌、大橋、西塱、麥村、江夏、西邊河(西邊何)。
崇文社學
據《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記載,崇文社學建於明朝,是崇文廿四鄉的民間自治組織,鴉片戰爭時期組織村民參加抗英鬥爭。今已不存。其是由崇文二十四鄉共同捐資興建,一般人叫它“三聖堂”,是崇文二十四鄉的決策權力機構。社學組織由每鄉派一人參加理事會,公推三人作為值理,處理社學日常工作。
社學作用
崇文社學在鴉片戰爭時期,它確曾起了組織鄉民,抵抗外國侵略的作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1843年開埠,英國人一直希望在十三行對面的河南及芳村石圍塘、寺岸村等地取得地皮,曾開展土地勘察與租地洽商的活動,但都遭到各地鄉民的抗拒。崇文社學還為此發出揭帖,這張揭帖義正詞嚴,痛斥了漢奸走狗,表示了鄉民的抵抗決心。英人懾於民眾之威力,也不敢強購芳村之地。由此可見,當年崇文社學確起了保衛鄉土的重大作用。
逐漸沒落
後期的崇文社學作用已經減弱,甚至走向反面。民國初年,崇文社學屬下的西塱、沙螺兩堡聯防團局,遷到招村東面的“棉州書院”。鐘秀鄉的彭礎立擔任團總時,仇視蓬勃興起的農民運動。一九二四年,廣州市郊一區農民協會,在芳村中市謝家詞成立,當年十二月十三日,彭礎立派出反動武裝,襲擊農會幹部,殺害了市郊一區農民協會委員長林寶宸。此事發生後,引起芳村地區,人民的極大憤怒,紛紛要求懲辦兇手。當時的廣東省政府也覺得事態嚴重,將彭礎立拘留,令其交出兇手,並將兩堡聯防團局封禁。此後崇文社學名存實亡,完全失去它原有的作用,日本侵占芳村期間,社址被當地封建勢力拆毀,曾經發揮過重大作用的崇文社學,再也找不到它的痕跡了。
著名人物
李輈
李輈(1490~1545),字文輿,號過齋,番禺縣崇文社(鄉)西塱村人。明正德八年(1513)被推薦鄉試,嘉靖二年(1523)中進士,出任福建侯官縣知縣。當時人民負擔繁重,李輔上任後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制訂條例,廢除那些沒有名目的捐稅。其時獄吏與文牘官互相勾結,官府案件堆積如山,有的甚至10年也沒有結案。李輈不徇情枉法,了結了這些案件,因而深得朝廷信賴,升他做南京刑部主事,再提升為郎中。後任刑部諸司長官。嘉靖十四年(1535),外調為袁州長官,時適逢天大旱,李輔上書朝廷,奏請朝廷減免了全州當年的租稅,使很多災民獲救。
郭澤乾
郭澤乾(1847~1923),字惕餘,番禺縣茭塘司崇文社(鄉)東漖村人。郭澤乾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年未二十,學問上已頗有成就,但先後兩次參加鄉試,卻名落孫山。家貧無以為生,親友勸他棄文從商,以擺脫貧困,但他謝絕親友的好意,且更加發奮讀書,終於在清光緒四年(1878)中了舉人,出任惠州府教諭。光緒二十四年,因母逝而辭官返鄉,後再未涉足仕途。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東漖村世德堂創辦“郭氏學堂”,收學生200多人,推行新學制,悉心教書育人。他說服族中父老將祖嘗部分良田6.7公頃,捐撥作獎學義田,充實辦學基金,郭氏子弟可以免費入學,成績優異者還給予獎勵。從此“郭氏學堂”的學生勤奮好學,蔚然成風。民國初年,郭澤乾將郭氏學堂改為東漖國民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