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高蘭

岩高蘭

岩高蘭(學名:Empetrum nigrum L.)是岩高蘭科,岩高蘭屬常綠小灌木,莖匍匐或斜生,高可達100厘米;分枝較多,枝紅褐色,芽卵圓形,黃綠色。葉互生,葉片線形至線狀長圓形,革質,花單性或兩性,雌雄異株或同株,腋生,小苞片鱗片狀;萼片卵形或橢圓形,黃綠色;花瓣紫紅色,倒卵形,花絲線形,花葯橢圓形,於房退化;雄蕊退化,子房上位,花柱短,漿果狀核果球形,成熟時紫黑色,6-7月開花,7-8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北部寒溫帶針葉林區的大興安嶺高山頂部,土壤瘠薄,岩石裸露的惡劣生境。耐寒、耐旱、耐貧瘠、喜光及抗風等特性。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繁殖方法,栽培技術,林地選擇,造林季節,造林整地,栽植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級別,化學成分,

形態特徵

常綠小灌木,莖匍匐或斜生,高20-50厘米;分枝較多,枝紅褐色,幼枝具黃色腺點及白色短捲毛;芽卵圓形,黃綠色。葉互生,有時互動對生或近輪生,線形至線狀長圓形,革質,長3-5毫米,寬1-1.5毫米,幼時有疏腺毛,上面中脈凹陷,基部有關節,近無柄。
岩高蘭岩高蘭
花單性或兩性,雌雄異株或同株,腋生,形小;雄花具短梗,小苞片4,鱗片狀;萼片3,卵形或橢圓形,長1毫米,黃綠色;花瓣3,紫紅色,倒卵形,長約2毫米,上部邊緣內卷,具齒,雄蕊3。花絲線形,長41毫米,花葯橢圓形,於房退化;雌花幾無梗,小苞片4,萼片3,圓形,長約1.5毫米,花瓣長圓形,長約2毫米,具齒,雄蕊退化,子房上位,6-9室,花柱短,柱頭輻射狀6-9裂。漿果狀核果球形,直徑5-8毫米,成熟時紫黑色,具6-9核,每核具1粒種子。

主要變種

東北岩高蘭Empetrum nigrum L. var. japonicum K. Koch)常綠匍匐狀小灌木,高20-50厘米,稀達1米;多分枝,小枝紅褐色.幼枝多少被微柔毛。葉輪生或互動對生,下傾或水平伸展,線形,長4-5毫米.寬1-1.5毫米,先端鈍,邊緣略反卷,無毛,葉面具皺紋,有光澤,幼葉邊緣具稀疏腺狀緣毛,葉面中脈凹陷;無柄。花單性異株,1-3朵生於上部葉腋,無花梗;苞片3-4,鱗片狀,卵形,長約1毫米,邊緣具細睫毛,萼片6,外層卵圓形,長約1.5毫米,裡層披針形,與外層等長,暗紅色,花瓣狀,先端內卷,無花瓣;雄蕊3,花絲線形,長約4毫米,花葯較小;子房近陀螺形,長約0.6毫米,上部徑0.8毫米,無毛,花柱極短,柱頭輻射狀6-9裂。果徑約5毫米,成熟時紫紅色至黑色。分布於蒙古、蘇聯(西伯利亞)、朝鮮和日本。中國東北大興安嶺也有;生長在海拔775-1460米的石山或林中。果甜,可食或入藥。
岩高蘭岩高蘭
白果岩高蘭(Empetrum nigrum L .var .albium J .Y .Ma etY .Zhang .)與原變種主要區別為果白色(非黑色), 產地內蒙古, 加格達奇, 大興安嶺大白山(1400米)北坡。馬俊瑩22 號(模式標本存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資源研究所標本室)此新變種生長在平起岩石裸露台地, 形成純小群落(面積達20 - 30平方米其上下及相鄰台地生長成片的大興安嶺亞高山帶的東北岩高蘭群落。其植株與東北岩高蘭相近, 唯果為純白色, 有的略帶粉紅, 同時植株較矮小, 且小枝密集, 生長良好。伴生有石蕊。越桔、黑果天櫨、雪地茶等。

繁殖方法

岩高蘭的無性繁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為劈裂式生長,是岩高蘭自然更新的主要方式;另一種方式是由莖部向地表發生彎曲,被地表浮沙覆蓋後由莖尖處長出不定根和不定芽,形成新的植株。一般在資源較貧乏、隨機干擾程度高的條件下岩高蘭以劈裂生長形成的環狀集群為主;反之,以枝條下垂形成新植株為主。
調查中發現岩高蘭的劈裂生長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當植株生長到一定階段時,首先莖從基部到根部發生多次劈裂,使主根形成多條,以後地上的莖部也相應發生分裂而形成多個獨立的植株;另一種是莖基部以上的部位先發生縱裂,而根部後發生分離,分裂形成的幾個部分由於遇到的小環境不同,有的枯死了,有的存活下來,繼續生長,最後形成幾個獨立的植株,因此,岩高蘭往往形成環狀的集群。
對采於不同地段的即將劈裂的過渡狀態的植株觀察時發現,前一種類型的岩高蘭多生長在地勢相對較高的地段,而後一種類型的岩高蘭多生長在坡底或地勢相對低洼等土壤水分條件相對較好的環境中,這一現象說明水分條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劈裂生長的發生過程,而在土壤水分條件相對較好的情況下,風力和溫度等外部條件對地上部分的劈裂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岩高蘭對雨水的依賴性和敏感性很強,常以“假死”的方式度過不良環境,並保持春、秋兩次開花的習性,其種群的繁衍以營養繁殖類型為主,劈裂生長又占有較大的比重,這很可能是其遠祖逐漸適應現代荒漠乾旱氣候條件的結果。
岩高蘭岩高蘭
此外,劈裂生長是該地區一些強旱生小灌木對乾旱環境的一種特殊適應方式,植物體通過對不同的環境條件採用不同的繁殖方式去延續後代、傳遞基因,這是植物對環境長期適應的最大保證。雖然劈裂生長的機理問題還在研究之中,但其可能具有重要的生態適應意義,它不僅是一種無性繁殖方式,而且對植物擴展空間、擴大種群、增加繁殖途徑、分攤風險、提高適合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植物在乾旱環境中生存的一種積極的適應。

栽培技術

林地選擇

為了培育速生、豐產、優質的岩高蘭,造林前,必須根據對立地條件的要求,選擇適宜的氣候、土壤和地形條件。
岩高蘭岩高蘭
1.氣候條件。應根據各個的生長發育特性,選擇適宜的氣候條件下栽植,既是要選擇適宜生長的環境氣候問題。
2.土壤條件。生長快,有強大的地下鞭和根。因此要求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肥沃、濕潤、排水和透氣性良好的砂質土或砂質壤土。在鹼性土上生長不良,要求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過於粘重瘦薄的土壤不利於發展散生竹。
3.地形條件。要特別注意選擇適宜的地理條件,乾燥多風的山背、山坡和容易積水的窪地不利種植。

造林季節

岩高蘭在3-5月出筍成竹,1-7月生長旺盛,8-10月排芽,所以秋末冬初氣溫下降,雨季未結束季節(9月至次年10月)是岩高蘭造林的良好季節。但乾濕季節分明地區,以雨季造林較好。

造林整地

整地是造林的重要一環。整地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造林質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通過整地可以創造適成活和成長的環境條件。造林整地分為全面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等三種,翻挖土壤深度達30厘米以上。全面整地就是全面翻挖種植地後,再打好定植溝、栽竹,按4×4米的株行距開挖定植溝,以長0.8-1米,寬0.3-0.5米,深0.3-0.4米的規格開挖,每畝定植42株。帶狀整地是進行等高線整地,採用此法能減少水土流失,選確定定植距,再進行整地,挖定植穴。塊狀整地是針對30度以上的陡坡地,採用此法能減少水土流失,先確定定植點後,再進行整地,挖定植穴。全面整地能徹底改變造林地環境條件,有利於散生竹造林成活和成林。同時造林後2-3年內,可以混作,以耕代撫,既能促進竹鞭和新竹生長,又可增加糧食收益。因此,有條件的地方,應提倡全面整地。但是坡度較大的造林地上,進行全面整地易引起水土流失,在勞動力不足的地區,進行全面整地也有困難,尤其是山高坡陡,以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較為適宜。
岩高蘭岩高蘭
4、栽植前的苗處理
(1)、起苗後,注意保濕,尤其不能在太陽下暴曬,若莖稈失綠變白的就不能栽成活。
(2)、栽苗前用ABT-1號植物生根液10PPM濃度均勻噴濕鞭根後栽培。

栽植方法

採用4×4米的株行距,按長×寬×深(米)=0.6×0.5×0.4挖塘後定植。運到後及時栽植,先將表土填入塘底,並施入土雜肥5-10公斤或過磷酸鈣0.5公斤與表土拌勻,厚度10至15厘米;將苗放入塘中,填入表土後再填底土,使根舒展,與土壤密接,栽植時做到苗正、不要露根、壓實,然後灌足定根水,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覆蓋一層稻草或地膜,增加保濕和保溫,保證成活。

主要價值

岩高蘭科在中國僅岩高蘭1變種,為珍稀植物,對於研究植物區系,植物地理都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保護級別

保護措施:尚無具體的保護措施,建議加強保護,禁止隨便採挖,並進行引種馴化試驗。
物種現狀:稀有種。岩高蘭在中國分布範圍狹窄,僅產大興安嶺山頂,而在長白山雖有記錄,但已很難找到。
中國尚無栽培經驗,建議在大興安嶺岩高蘭生長地或黑龍江省森林植物園和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進行繁殖生物學的研究,進行播種和扦插試驗。
採用單因子比較和均勻設計法,分別研究了影響岩高蘭Altingiachingii愈傷組織誘導和生長的各種因素。試驗結果表明:葉片愈傷組織誘導率高於莖段;愈傷組織誘導的最適基本培養基為MS,生長的最適培養基為MS+6-BA2mg/L+NAA1mg/L+蔗糖3%;黑暗培養對愈傷組織生長極為有利。

化學成分

岩高蘭岩高蘭
從金縷岩高蘭Semiliquidambarcathayensis根莖抗炎有效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離鑑定化合物。方法通過巴豆油鼠耳刺激藥理實驗確定金縷岩高蘭抗炎有效部位,利用矽膠柱層析等手段分離單體化合物,藉助質譜和核磁(包括HMQC,HMBC)等光譜學測定確定化合物結構。結果從該植物中分離鑑定了9個化合物:齊墩果酸、3-羰基齊墩果酸、2α,3β-二羥基齊墩果酸、2α,3β,23-三羥基齊墩果酸、鞣酸-3,3'二甲醚、鞣酸-3,3',4-三甲醚、鞣酸-3,3'-二甲醚-4-O-β-D-木糖苷、β-谷甾醇和硬脂酸。結論首次從金縷岩高蘭中分離得到上述化合物。
對藥用植物岩高蘭的原植物形態、藥材性狀進行鑑別研究,為開發利用岩高蘭提供依據。方法性狀鑑別、顯微鑑別、化學系統預示和薄層色譜相結合。結果對生藥性狀、顯微特徵和化學系統預示試驗,薄層色譜實驗進行觀察描述。結論此研究結果可為挖掘中藥新資源,進一步保護和開發利用岩高蘭提供依據。
岩高蘭
岩高蘭有藥用價值,有利尿作用,抗壞血病等,但是中在朱有昌先生的《東北藥用植物》里卻沒有看到它的蹤影,而《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對於它的藥用價值也是一筆帶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