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岩鎮鎮
- 外文名稱:yanzhen town
- 別名:岩下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龍川縣
- 下轄地區:山池 鵲塘 鄭坑 平越 東方 聯城 岩鎮街道
- 政府駐地: 聯城
- 電話區號:0762
- 郵政區碼:517343
- 地理位置:廣東省龍川縣
- 面積:121.56平方公里
- 人口:2.05萬人
- 方言: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山池古村,青龍湖
- 火車站:龍川站
- 車牌代碼:粵P
鎮名歷史,建置沿革,地理位置,交通通訊,旅遊資源,經濟發展,教育事業,文化發展,
鎮名歷史
龍池山(從岩鎮青龍湖至貝嶺、麻布崗20多公里山脈)分支汶水,水質清澈,景觀奇特,因設在東莞寨石岩下,故稱“岩下”,民國初改稱“岩鎮”。岩鎮由南北走向的大山脈一分為二,東邊為平越約,西邊為山池約。
岩鎮(岩下)歷史悠久(70年代做水庫岩下2千多年的歷史原封未動,塵封於江底,只在五合動土,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文物),據說2000多年前秦始皇令秦軍將領趙佗平定百(南)越,他的謀士勘察到從江西瑞金到龍川岩下形似巨龍的山脈(龍形山、龍穴山、龍池山),判定此地是興王之地,趙佗採納謀士“座岩下,擁龍川,得百越。”的謀略,揮軍從江西入東江上源,順流南下,在此設五合要塞,最終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南越王”。
民間還流傳著龍川縣治所(縣城)選址“佗城”與“岩下”之爭一說。
“佗城”與“岩下”之爭的傳說
民間流傳秦始皇三十三年趙佗接受秦皇詔封為龍川令後,為縣治所的選址(縣城),趙佗發動官宦、鄉紳,集思廣益,考察山勢水脈(風水),官宦、鄉紳分成兩派,一方選岩鎮,岩鎮(岩下),即楓樹壩主庫區,方圓10幾平方公里河道開闊,是龍川縣(據《南越志》:“縣北有龍穴山,舜時有五色龍,乘雲出入此穴。”,東江上源在此穿穴而過,縣名由此,故稱“龍川”)的龍脈,龍穴山(岩鎮至上坪50公里大山脈)的龍頭之處,風水寶地,中原通往南越快捷通道(水路)的戰略要地,五合要塞之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方選佗城,佗城依山傍水,土地開闊,背靠嶅山,面臨東江,水上交通便利,東面有藍關險道,北面有五合(楓樹壩)要塞屏障。兩派都有充分的各自理由,勢均力敵,足智多謀的趙佗,知道這樣爭論很難有結果,為顧全大局,使官宦、鄉紳們團結一致、心悅誠服,趙佗說:“不必再爭論,你們(岩鎮、佗城)各方在當地挖一斗土前來過秤,哪個地方的土重(古時土重就表示此地矜貴,寶地),就定在哪個地方建置縣治所(縣城),大家覺得“稱土矜貴”這個方法很好,表示贊同。三天后秤土,佗城那方有意在打鐵寮旁(帶鐵屎,當然重)取來一斗土,經量秤重,結果比岩鎮的土重了半斤多,趙佗當即宣布:“經量土秤重,佗城的土重,縣治所就建在佗城”。
岩鎮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太平天國將領趙金福率軍退守岩下墟, 遭清軍四面合圍,全軍覆沒。同治四年(1865年)清軍總兵率數十萬眾進駐龍川上半縣,坐鎮岩下墟。
岩鎮為歷代商貿重鎮,是粵贛水陸兩路商貿咽喉,水陸交通便利。明清時期,岩下(鎮)是粵贛水運航道的重要大口岸(官府設官鹽子埠、兵卡);陸路龍川縣境內有主要大道9條,其中途經岩下(鎮)的有兩條,一條是岩鎮經徑口、五合、赤光至園田40公里;一條是老隆經十二排、大廟、永和圩、大丘乸、乾頭、五合、岩鎮至麻布崗97.5公里。福建、廣州、大埔、興寧、惠陽等地商人紛紛雲集而來,投資建店經商。
清末以後隨著水路通道的發展,商貿重心上移到貝嶺,但岩鎮仍保持著繁榮的景象(各類商號、店鋪150多間),民國時期是龍川五大墟鎮(老隆、佗城、鶴市、岩鎮、貝嶺)之一。解放後隨著公路的開通,特別是70年修建楓樹壩水庫,岩鎮的中心岩下墟(老岩鎮)成了青龍湖(楓樹壩水庫)的主湖區,鎮府遷到聯城牛形坳,三分之一的人口遷往博羅、惠陽、東莞、深圳等地,昔日的繁榮景象煙消雲散。
建置沿革
古時岩鎮屬揚州南境,周初藩服,春秋為南越,戰國屬楚,稱“百粵”。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龍川縣,趙佗為令,岩鎮屬龍川縣。
趙佗深知岩下(岩鎮)戰略的重要性,岩下扼守著中原直通南越的快速通道(東江源水路),在岩下設立V字形防衛體系(山池—五合—平越)。岩下的合河口(五水匯合處)設五合要塞,山池屯兵出定南水與五合要塞形成合圍,平越屯兵出尋烏水與五合要塞形成合圍。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4條新道——江西入廣東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而岩下的V形軍事防衛體系經營多年,固若金湯。岩鎮屬南越國。
宋、元朝岩鎮屬高賢都、寧泰都、廣信都轄本域置八圖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推行鄉約法,岩鎮分平越約、山池約。
民國19年,龍川縣設立七個自治區署,岩鎮屬於第六自治區。
民國36年(1947年),龍川縣全縣設3個區署、39個鄉、420個保。岩鎮屬第三區署(貝嶺)平山鄉。
1949年東江縱隊凌希民帶部隊來岩鎮,宣布岩鎮解放,後來擔任岩鎮鄉第一任區長。
1952年岩鎮屬第十一區公所。
1958年成立岩鎮人民公社。
1983年岩鎮區。
1987年岩鎮鎮。
地理位置
岩鎮位於龍川縣中北部,東江上游的東江源區域,距縣城63公里。北與本縣麻布崗鎮、貝嶺鎮,南與赤光鎮,西與車田鎮,東與新田鎮、興寧羅浮鎮接壤。全鎮轄平越,東方,聯城,山池,鵲塘,鄭坑6個村委會和岩鎮街道居民居委會,總人口2.05萬人,總面積121.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644畝,其中水田面積7100畝。
交通通訊
岩鎮水陸交通便利,國道236線(原省道S277線,老隆--江西)貫通南北,河惠莞高速在岩鎮互通,形成了以聯城為中心的交通樞紐,水路可通航興寧羅浮及周邊鄉鎮,全鎮行政村道硬底化。通訊方便,全面實現了電話通訊程控化、郵政投遞快速化、傳真、網際網路、行動電話等現代通信網路極其完備。
旅遊資源
全鎮地處楓樹壩水庫(青龍湖)庫區,三面環水,是楓樹壩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森林覆蓋率高,生態良好,山連山,水連水,層巒疊嶂,林木蔥茂,珍禽異獸出沒無常,旅遊資源豐富。鎮府往東2公里到達青龍湖的河門潭,山池村往南3公里到達青龍湖水碼頭(主湖區)。
山池村是千年古村,與風光旖旎的青龍湖毗鄰,客家古圍屋、古炮台、古石灰窯遺址、明代護龍橋、滴水觀音、侍郎古墓、古宗祠等等,傳說南越王趙佗在此屯兵,是廣東省第一批廣東名村,廣東省古村落,廣東省衛生村,革命老區村。
青龍湖是廣東省第二大人工湖,流域面積5150平方公里,水面面積30萬平方公里,水深100多米。森林繁茂,森林覆蓋率達89.5%,年平均氣溫為17℃,湖水溫度14℃,水深似海,湖水碧綠,湖平如鏡,山水相映,宛如仙境,顯得清幽秀美。峭壁參天,綠蔭如蓋,奇石星布,藤蔓草芳,疊瀑連連。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景色迷人。湖內島嶼縱橫,兩岸的山氣勢形態各不相同,引人入勝。可遊獵,可下釣,可蕩舟,可游泳,虎爪灣有貝嶺溫泉。
經濟發展
全鎮耕地面積10644畝,其中水田面積7100畝,林地面積14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8.3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1%以上,以種植水稻、蕃薯、黃豆、玉米為主。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先後創辦了山池、東方5000多畝高產油茶示範基地,芳坪水果產業帶,鄭坑板粟基地3800多畝,柑桔3770畝,聯城、平越、山池速生豐產林基地。開發青龍湖(楓樹壩水庫)網箱養殖優質珍稀魚種。腐竹、茶油、蜂蜜等特色農副產品遠近聞名。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灰石、煤、錳、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儲量達5000萬噸以上。主要企業有塔牌混凝土攪拌廠、川東工藝廠、霍山水泥有限公司岩鎮分廠(8.8萬噸水泥生產線)、針織廠、石灰石廠、羅塘水電站等 。盛產水果、油茶。
教育事業
岩鎮中學為岩鎮鎮目前的唯一中學,分為校本部和分校。教師能力極強。學生學習認真刻苦。每年有眾多學生考上龍川一中、龍川實驗中學、龍川田家炳中學。
以平越國小,中心國小,東方希望國小,山池國小等為代表的岩鎮有名的國小,分布面極廣,讓每一個小孩都有學上。
文化發展
繼續開展以“愛國、守法、誠信、知禮”教育活動,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國小校的布局調整規劃順利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得到鞏固提高,廣播電視事業有了新進步。加強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投資60萬元興建醫院服務大樓,醫療保健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動物防疫工作進一步落實。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民眾體育、競技體育逐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