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池村

山池村

山池村位於龍川縣中北部的岩鎮西半部,東江上源區域。地處龍池山盆地,南面毗鄰風光旖旎的青龍湖(楓樹壩水庫),是青龍湖核心湖區內最大的村莊。東西為群山峻岭,北與大古村接壤,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轄4個自然村41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5000多人。青龍湖畔的山池村,森林覆蓋率高,生態良好,旅遊資源豐富。客家古圍屋、古炮台、古石灰窯遺址、龍川縣最古老的石拱橋(護龍橋)、滴水觀音、侍郎古墓、古宗祠等等。游青龍湖,泡溫泉 ,消夏避署,休閒度假、尋根問祖。南越王趙佗在此屯兵(設兵營),是趙佗王V形軍事防衛體系(山池—五合要塞—平越)的重要一環。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亮麗的詩篇。是廣東省第一批廣東名村,廣東省古村落,廣東省衛生村,革命老區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池村
  • 外文名稱:shanchi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
  • 下轄地區:4個自然村41個村民小組(生產隊)
  • 政府駐地:山池
  • 電話區號:0762
  • 郵政區碼:517343
  • 地理位置: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岩鎮鎮西部
  • 面積:25平方公里
  • 人口:5000多
  • 方言: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滴水觀音 侍郎古墓 楓樹壩水庫(青龍湖)
  • 火車站龍川站   龍川北站
  • 車牌代碼:粵P
村莊名稱由來,歷史建置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山脈,道路交通,人文資源,尋根問祖聖地,旅遊勝地,村莊內風光,青龍湖風光,美食特產,

村莊名稱由來

因村莊地處龍池山腹地的龍池山盆地,四周山巒疊翠,村內地勢平坦,呈盆狀,五條小河蜿蜒而流,其形狀似“池”,古代鄉賢引用唐初著名詩人沈佺期(656年–715年)的詩句“山出盡如鳴鳳嶺,池成不讓飲龍川”,故稱“山池”。中國著名編導、書法家、詩人謝逢松曰“山鳥生成鳳,池魚化作龍”。
20畝的崇興圍20畝的崇興圍

歷史建置沿革

古時山池屬揚州南境,周初藩服,春秋為南越,戰國屬楚,稱“百粵”。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龍川縣,趙佗為令,山池屬龍川縣。
趙佗深知岩下(岩鎮)戰略的重要性,岩下扼守著中原直通南越的快速通道(東江源水路),在岩下墟的下方合河口設立V字形軍事防衛體系(山池—五合—平越,即五合要塞),山池屯兵出定南水與五合要塞形成合圍,平越屯兵出尋烏水與五合要塞形成合圍。
五合要塞的V形防衛圖五合要塞的V形防衛圖
岩下(岩下墟即楓樹壩水庫的主庫區)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悠久。秦始皇令秦軍將領趙佗平南(百)越,他的謀士勘察到從江西瑞金到龍川岩下(鎮)形似巨龍的山脈(龍形山、龍穴山、龍池山),判定此地為興王之地,趙佗採納謀士“座岩下,擁龍川,得百越。”的謀略,揮軍從江西入東江上源,順流南下,最終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南越王”。民間還流傳著龍川縣治所(縣城)選址“佗城”與“岩下”之爭的傳說。太平天國將領趙金福率軍退守岩下墟,遭清軍四面合圍,全軍覆沒。同治四年(1865年)清軍總兵率數十萬眾進駐龍川上半縣,坐鎮岩下。近千年來岩下是贛粵商貿的集散地、大口岸。民國及新中國之初,岩下墟也是龍川五大墟鎮之一,商貿繁盛。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4條新道——江西入廣東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而岩下的V形軍事防衛體系經營多年,固若金湯。山池屬南越國。
老圍屋-質野謝司馬書舍老圍屋-質野謝司馬書舍
自趙佗屯兵(設兵營)起山池便有人居住,因此地(山池)是龍池山腹地,當地居民叫龍池山,自稱是山池龍人(“龍池山”倒讀“山池龍”)。
宋、元朝山池村屬高賢都、廣信都,先後有羅、許、鄺、張、李、薛、華、鐘等姓氏居住。明洪武年初,謝氏壽八公的兄弟壽三公由江西廣昌遷山池黃田;宰相王安石胞弟王安禮的後裔五一公(名王觀)由福建泰寧遷居廣東龍川山池羅婆山。明成化年間抗元英雄、愛國詩人謝疊山後裔壽八(號伯瑾)公一族由龍川上坪遷山池上鎮(廷堅公房)、下鎮(廷芳公房)等地。明朝後期楊瑞宇從興寧松柏塘遷入岩鎮山池社山下(楊屋)。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推行鄉約法,山池為山池約(也叫七約田心鎮,村內又分上鎮、下鎮)(細坳、貝嶺為百齊約,上坪為青龍約、石下約,麻布崗為龍池約、興良約,岩鎮為平越約、山池約,統稱上七約。)
民國19年,龍川縣設立七個自治區署,岩鎮屬於第六自治區,下設上保鄉、下保鄉、山池鄉、岩下鎮等,山池由約變為“鄉”。
民國28年,岩鎮調整為平山鄉,即平越、山池組合而成。期間山池謝慎初、謝耿然先後曾擔任平山鄉鄉長。
民國36年(1947年),龍川縣全縣設3個區署、39個鄉、420個保。山池屬第三區署(貝嶺)平山鄉,山池分三保,王、黃、楊、吳等姓氏宗族為第三保,謝氏宗族人口多而劃分為兩個保,上鎮為第四保、下鎮為第五保。
山池村
1949年東江縱隊凌希民(後來擔任岩鎮鄉第一任區長)帶領部隊來到山池,召開民眾大會宣布山池村解放,並直接任命村內國小教師謝漢柱為村長。
1950年山池村成立農會開始土改。此時山池成立三個農會。其中上鎮農會由謝受封擔任主任(副主任謝志勝、謝志煥),下鎮農會由謝玉硯擔任主任(副主任謝逢源、謝復榮),其他姓氏合為一個農會正副主任由黃國幀、王火星等擔任。
1952~1957年,屬第十一區公所,山池鄉政府,成立初級合作社,山池有兩大社,分別為烽火社(謝受封擔任社長),紅光社(謝殺清擔任社長)。
山池村貌山池村貌
1958年,岩鎮人民公社。山池管理區,劃分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上鄭村。
1983年,村委會時期,岩鎮區,山池鄉,41個生產隊。
1987年,村民自治時期,岩鎮鎮,山池村民委員會,41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山池村位於龍川縣北部,岩鎮西部的龍池山盆地,東經115°24'9.53",北緯24°32'16.82",海拔200米左右,山高海拔500米以下,屬廣東龍川楓樹壩省級自然保護區,南面毗鄰風光旖旎的青龍湖(楓樹壩水庫),是青龍湖核心湖區內最大的村莊,東西兩面為群山峻岭,北與麻布崗鎮大古村接壤,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境內山連山,層巒疊嶂,林木蔥茂,珍禽異獸出沒無常,動植物、礦產資源豐富,人文、旅遊資源豐厚。
龍川山池村

山脈

山池村風水寶地也,南北走向的延綿200多公里的龍形山、龍穴山、龍池山,三條龍匯集於山池村為龍頭,《中國風水寶地大全》中記載,河源市龍川縣野豬嶂太祖山,山池村主結,面向青龍湖(楓樹壩水庫),坐子向午《白虎跳澗》八運地花開,可出三品侍郎。村內高峰,北有磨里頂(戰略要地,古戰場戰壕)、西有火點山,東有柯樹山,南有作峰山。
龍形山---從岩鎮楓樹壩水庫至江西尋烏、安遠、會昌、瑞金200多公里的山脈。
龍穴山---從岩鎮楓樹壩水庫至貝嶺、麻布崗、上坪、細坳50多公里的山脈(龍川6座千米高峰,在此就有野豬嶂金石嶂、羊里嶂、火星嶂4座有序排列,風水說是龍川縣龍脈山)。
龍池山---從岩鎮楓樹壩水庫至貝嶺、麻布崗20多公里的山脈。
龍池山盆地---地處龍池山腹地,四周高山,中間地勢平坦,形似池(盆),方圓10平方公里,行政區域原叫山池約,現分為山池村和鵲塘村。
龍川---《南越志》記載“縣北有龍穴山,舜時有五色龍,乘雲出入此穴。”,東江上源在此穿穴而過,縣名由此,故稱“龍川”。另傳南越王趙佗的謀士堪興風水,龍形山(龍公)、龍穴山(龍母)、龍池山(龍子),三龍匯合即是“川”,興王之地,故稱“龍川”

道路交通

水陸交通便利。明清時期,岩下(鎮)是粵贛南北水運航道的重要大口岸;陸路龍川縣境內有主要大道9條,其中途經岩下的有兩條,一條是岩鎮經徑口、五合、赤光至園田40公里;一條是老隆經十二排、大廟、永和圩、大丘乸、乾頭、五合、岩鎮至麻布崗97.5公里。福建、廣州、大埔、興寧、惠陽等地商人紛紛雲集而來,投資建店經商。
岩下不僅成為粵贛往返的必經之道,又是通往興寧、羅浮、和平等地貨物進出的口岸。山池距離岩下3公里,正處於龍川縣城、岩下通往麻布崗、上坪、江西省的陸路商貿要道之中。同時山池200多年(1750年左右開始)來,盛產石灰,遠銷贛南各地,南村口有當風凹驛站,村中有牌坊下街,北村口有茶亭,明末九牧公捐資在商道上修建單拱“護龍橋”一座。源源不斷的貨物(重要食鹽通道)從岩下經山池、大古、上寨、麻布崗、上坪到達江西尋烏、定南、信豐等地。
山池村
1929年-1935年為中央蘇區輸送大量物資,特別是食鹽、山池石灰,為中央蘇區做出特有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公路的開通,山池的交通區位優勢逐步消失。特別楓樹壩水庫的修建使山池成為偏安一偶的世外莊園。現在南面水路由青龍湖(楓樹壩水庫)水碼頭達東江上源各地;陸路鄉道(原屬縣道)399,貫通村南北,與國道236線(原省道S277線)相連,河惠莞高速在麻布崗互通出入。村內道路10多公里,四通八達,南北主幹道3公里,硬體化80%。

每天兩班中巴客車(803老站)往返縣城(老隆)。
山池交通山池交通

山池-----老隆(早上6:30,11:30)
老隆-----山池(早上9:30,14:30)

人文資源

千年古村山池,歷史久遠,人文資源豐厚,歷代文人墨客(元朝進士泉州路總管朱文霆、明朝進士惠州知府李伯遇、清朝進士禮部尚書謝溶生、惠州知府惠潮嘉兵備道謝王生等)留下許多亮麗詩篇。是廣東省首批廣東名村(人文歷史類),廣東省古村落,廣東省衛生村。自2000多年前趙佗平南越,置龍川縣,在山池屯兵(設兵營)起,便有人居住,宋、元朝山池屬高賢都、廣信都,先後有羅、許、鄺、張、李、薛、華、鐘等姓氏居住。
廣東省古村落---山池村廣東省古村落---山池村
幾年前山池村中心,二次出土挖掘千年烏木(又叫陰沉木,成時間大多在2800年至8000年不等,有“東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稱。)
明洪武年初抗元志士謝疊山的曾孫壽三公由江西廣昌遷山池黃田;北宋著名宰相王安石胞弟王安禮的後裔王觀由福建邵武府泰寧遷居廣東龍川山池約羅婆山。明成化年間,宋末抗元愛國英雄、詩人謝疊山曾孫裔壽八(號伯瑾)公一族由龍川上坪遷山池上鎮(廷堅公房)、下鎮(廷芳公房)。明朝後期楊瑞宇從興寧松柏塘遷入岩鎮山池社山下(楊屋)。2000多年曆經幾十個姓氏進出更替,姓氏現有謝、王、黃、楊、葉、吳、溫,其中謝姓占80%以上。山池村轄41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5000多人,為漢族,客民系的客家話。
山池為歷代粵贛南北商貿要道(官道),是龍川下半縣通往麻布崗、上坪、江西省的陸路最重要的商貿通道(沒修公路之前),村南大門有當風凹驛站和茶亭,村中心有乾隆間年修建的節孝牌坊及牌坊下大街,北大門有茶亭和護龍橋,供來往客商歇腳。  明、清2朝,山池有舉人有20多人、秀才(癢生)100多人、監(貢)生100多人,侍郎、知府、同知、州同,富豪名流,層出不窮,康熙年間的龍川大富豪名流,祖孫創建25畝賽興圍(又叫下圍,司馬第,兵部右侍郎的府第),20畝的崇興圍,15畝的桅桿下(雪亭公祠),溫侯第(對門山),延桂居等,捐400兩白銀修建贛粵商貿要道,麻布崗鎮通往上坪鎮的黃沙橋。
加工中的烏木加工中的烏木
明朝惠州府知府李伯遇(1553年進士)出巡時,從青龍湖北上,到達山池村口,詩興大發,題詩一首:
山池景致勝非常,田心峎里睡草羊,
半嶺芝蘭千載秀,羅婆桃李萬年芳。
山池風光山池風光
到村中心再題詩一首:
門前高幛迎賓客,龜蛇相會在西方,
獅象拖球塞水口,岩下羅帶水環鄉。
清朝乾隆年間兵部右侍郎謝裕容題詩一首:
五馬歸朝望京城,護龍橋上客如雲。
梅花落地化七星,八仙過海拜觀音。
中國著名編導(紅樓夢編劇)、書法家、詩人謝逢松題詩一首:
誰謂山池不是池,峰嵐四域築成堤。
村莊浩闊人如鯽,正待春風化龍時。

尋根問祖聖地

山池謝氏始祖不單是龍川縣謝氏始祖,也是河源市謝氏始祖。山池王氏開居祖也龍川縣王氏始祖。
謝氏自此落居以來,歷經600多年,由村莊“後來者”成為現今“主導者”,占據村莊80%以上人口,成為山池村最大一族。
謝公墓園謝公墓園
山池謝氏是明朝開國吏部左侍郎謝文申(抗元英雄愛國詩人謝疊山的孫子)的後裔,外遷後裔遍布全國10多個省、市、港澳台及世界各地。謝氏文申公後裔100萬多,人才輩出,黃埔軍校畢業的將、官有30多人的謝氏黃埔軍團,新中國開國將軍3人(謝振華謝勝坤謝有法)、海軍少將(謝國雄)1人,省長、省委書記3人,每年絡繹不絕的後裔回來尋根拜祖。

旅遊勝地

村莊內風光

山池十八景,每一景都故事或傳說。客家圍屋、古炮台、石灰窯遺址、明代石拱橋、滴水觀音、牌坊、吏部左侍郎墓、宗祠各具特色。東西兩面是群山峻岭,深山密林,聽老人說解放前山池村時常會發生老虎傷人、吃人事故,以山池村為中心,東至聯城,西至貝嶺鎮石芬,南至青龍湖(楓樹壩水庫)都是老虎活動範圍。
古山池十八景:
護龍橋虹、五馬歸槽、八仙過海、崇興古圍、池中龍駿、獅象拖球
獅子望江、滴水觀音、節孝牌坊、半嶺芝蘭、龜蛇相會、長短一亭
羅婆桃李、七仙下凡、峎里草羊、墩上牛神、岩下羅帶、臘梅禪鐘

青龍湖風光

3公里(水泥路)直達的湖邊(青龍湖的核心區域)水碼頭。一望無際,8公里的水面,煙波浩渺,風光旖旎的青龍湖盡收眼帘,春品杜鵑,秋享紅葉。
臘梅禪鐘驚客夢,岩下江上泛漁舟。
石馬塘中飛龍駿,觀音滴水普眾生。
青龍湖流域面積5150平方公里,水面面積30萬平方公里,水深100多米。森林繁茂,森林覆蓋率達89.5%,年平均氣溫為17℃,湖水溫度14℃,水深似海,湖水碧綠,湖平如鏡,山水相映,宛如仙境,顯得清幽秀美。峭壁參天,綠蔭如蓋,奇石星布,藤蔓草芳,疊瀑連連。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景色迷人。湖內島嶼縱橫,兩岸的山氣勢形態各不相同,引人入勝。可遊獵,可下釣,可蕩舟,可游泳,虎爪灣有貝嶺溫泉。是消夏避署,休閒、養生的勝地。

美食特產

原生態、純天然,天上飛的,地上走的,山上跑的,水裡游的。一年四季新鮮食材,青龍湖河鮮、東江蒸魚乾、東江讓豆腐、東江白切雞、客家黃酒、客家燒酒、腐竹、山池濃香高鈣粥(只有村內獨特井水才能煲出濃香撲鼻此粥)。
山池村

  

  

  
目前未開發,只有到山池的貴賓才會有遊山玩水,住水上木屋,吃山珍河味,泡溫泉的機遇,適合自駕游的遊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