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板塊(lithospheric plate)是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100千米的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石圈板塊
- 外文名:lithospheric plate
- 性質:堅硬岩石
- 平均厚度:約100千米
- 學科:構造地質學
- 組成成分: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
岩石圈板塊(lithospheric plate)是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100千米的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
岩石圈板塊(lithospheric plate)是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100千米的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
岩石圈,地質學專業術語,是地球上部相對於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岩石圈層。厚約60~120公里,為地震高波速帶。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頂部,由花崗質岩、玄武質岩和...
板塊(plate)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岩石稱為板塊。板塊之中還有次一級的小板塊。板塊在...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
地質學專業術語。薩維爾·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岩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
它認為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為若干巨大的板塊。岩石圈板塊塑性軟流圈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與板塊之間或相互分離.或相互匯聚.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構造運動...
板塊構造學是以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海洋學、岩石學、同位素地質學以及地球化學等資料為基礎的。尤其最近20年來,與板塊構造有關的資料迅速積累,板塊構造學又有了...
板塊俯衝是指一個岩石圈板塊的全部或一部分向下潛入相鄰的另一個岩石圈板塊之下,包括B型俯衝、A型俯衝和C型俯衝三種類型,它們之間的特徵具有明顯的差別。...
剛性板塊,是指地球最外的岩石圈部分,包括地殼和地幔最上部的固體部分。主要分為厚度50~150 km的幾個板塊,稱剛性板塊。...
上涌的物質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添加到兩側板塊的後緣上。板塊邊界匯聚型邊界 編輯 又稱消亡邊界,兩個相互匯聚、消亡的板塊之間的邊界。相當于海溝或地縫合線...
板塊假說是基於海底擴張和大陸漂移這兩種獨立的地質觀測結果而發展出的一種地質學理論,主要目的是為了解釋大陸漂移現象,該假說認為地球是六大岩石圈板塊拼合而成的。....
海洋板塊內容 編輯 在海洋地殼中主要的成分便是岩石圈,這些岩石圈主要是由密度比較大的矽鎂質岩石構成,其比較偏向於基性。相對於大陸地殼而言,海洋地殼中的矽酸鹽...
離散板塊邊界是岩石圈發生分裂和拉張的地方。它們是海底擴張的策源地,隨著地幔物質噴出不斷製造出新的洋殼來,因此這裡火山、地震活動頻繁。...
kenzin),美國的摩根(W.J.Morgan)又進一步把陸地和海底統一起來考慮,認為洋底和陸地都是岩石圈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而提出一種全新的大陸構造學說——“大陸板塊學...
kenzin),美國的摩根(W.J.Morgan)又進一步把陸地和海底統一起來考慮,認為洋底和陸地都是岩石圈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而提出一種全新的大陸構造學說——“大陸板塊學...
新洋底對稱地添加到兩側板塊邊界的後緣,致使洋底岩石圈在大洋中脊軸部不斷增生。發生於大陸岩石圈之間者稱大陸裂谷帶,如東非裂谷帶。大陸裂谷帶使統一的大陸岩石...
岩石圈的化學演化 - 地球形成以來的地質歷史時期中地殼和上地幔化學成分的變化。...... 岩石圈的化學演化 - 地球形成以來的地質歷史時期中地殼和上地幔化學成分的變...
板塊碰撞是指兩個具有大陸型地殼的岩石圈板塊在其相互會聚的邊界上發生陸殼的會合,並進一步產生相互擠壓,形成造山帶的作用和過程。在板塊碰撞邊界上發育地縫合線,...
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