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板塊邊界

離散板塊邊界

離散板塊邊界是岩石圈發生分裂和拉張的地方。它們是海底擴張的策源地,隨著地幔物質噴出不斷製造出新的洋殼來,因此這裡火山、地震活動頻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離散板塊邊界
  • 外文名:divergent plate boundary
  • 特點:火山、地震活動頻繁
  • 釋義:岩石圈發生分裂和拉張的地方
釋義,特點,輔助理解概念,

釋義

又稱生長邊界,兩個相互分離的板塊之間的邊界。見於洋中脊或洋隆,以淺源地震、火山活動、高熱流和引張作用為特徵。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的中心,由於地幔對流,地幔物質在此上涌,兩側板塊分離拉開。上涌的物質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添加到兩側板塊的後緣上。

特點

離散板塊邊界是岩石圈發生分裂和拉張的地方。它們是海底擴張的策源地,隨著地幔物質噴出不斷製造出新的洋殼來,因此這裡火山、地震活動頻繁。
此類板塊邊界包括了洋中脊系統及大陸裂谷系統(如東非裂谷、貝加爾湖、來茵地塹、紅海等)。這些大陸裂谷被認為是未來新生大洋可能產生的地方。

輔助理解概念

板塊邊界:板塊邊界是指不同板塊之間的結合部位,表現為持續活動的火山帶和地震帶,是全球地質作用最板塊邊緣類型為活躍的地區。可分為三種類型:洋中脊代表的離散邊界、俯衝帶代表的匯聚邊界和轉換斷層代表的守恆邊界。一般認為縫合帶代表古板塊的匯聚和碰撞邊界。
匯聚型邊界:又稱消亡邊界,兩個相互匯聚、消亡的板塊之間的邊界。相當于海溝或地縫合線。可分為兩個亞類:大洋板塊在海溝處俯衝潛沒於另一板塊之下,稱為俯衝邊界,現代俯衝邊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緣;大洋板塊俯衝殆盡,兩側大陸相遇匯合開始碰撞稱為碰撞邊界,歐亞板塊南緣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是典型的板塊碰撞帶的實例。
守恆型邊界:兩個相互剪下滑動的板塊之間的邊界。相當於轉換斷層。地震、岩漿活動、變質作用、構造活動等主要發生在板塊邊界。板塊邊界的研究是板塊構造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火山也特別多在邊界附近,其它如張裂、岩漿上升、熱流增高、大規模的水平錯動等,也多發生在邊界線上,地殼俯衝更是碰撞邊界劃分的重要標誌之一;可見板塊邊界是地殼的極不穩定地帶 轉換型邊界位於相鄰板塊相互錯動的地方,沿轉換斷層發育,在邊界處既沒有物質的增生,也沒有物質的消減。轉換型邊界的地震影響如圖所示,它們分隔了大洋洋脊。斷裂兩邊出現的地質體年齡略有差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斷裂帶附近,地殼減薄。轉換斷層以不同的形式將匯聚板塊和離散型板塊邊界連線起來。在被錯斷的各段洋脊處,轉換斷層將兩個離散型板塊邊界連線起來,轉換斷層也可以將山脊與海溝或海溝與海溝連線起來。但不管轉換斷層以何種方式連線其它板塊邊界,轉換型邊界都與板塊相對運動的方向平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