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碰撞(plates collision)是指兩板塊相向運動發生俯衝消減,當其間的洋殼全部損耗以後,陸殼因浮力不能下潛而導致碰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板塊碰撞
- 外文名:plates collision
- 分類:弧弧碰撞、弧陸碰撞和陸陸碰撞
- 現象:兩板塊相向運動發生俯衝消減
- 學科:構造地質學
- 成因:陸殼因浮力不能下潛
板塊碰撞(plates collision)是指兩板塊相向運動發生俯衝消減,當其間的洋殼全部損耗以後,陸殼因浮力不能下潛而導致碰撞。
板塊碰撞(plates collision)是指兩板塊相向運動發生俯衝消減,當其間的洋殼全部損耗以後,陸殼因浮力不能下潛而導致碰撞。...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
碰撞帶(collision zone)是指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之間,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之間的碰撞地帶。...
大陸碰撞是指漂浮而不能俯衝(見俯衝作用)的地殼的強行接觸。又稱板塊碰撞。兩個板塊的碰撞接合帶稱為縫合帶。大陸碰撞的構造演化過程可分成碰撞前期﹑碰撞期和碰撞...
板塊(plate)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岩石稱為板塊。板塊之中還有次一級的小板塊。板塊在...
大陸碰撞是指漂浮而不能俯衝(見俯衝作用)的地殼的強行接觸。又稱板塊碰撞。兩個板塊的碰撞接合帶稱為大陸碰撞帶。大陸碰撞包括各種帶有消減帶的漂浮或處於高位置的...
板塊構造說(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是指現代地學理論之一。20世紀60年代中,在大量海洋地質、池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大地構造學說...
板塊間地震,是地震發生形式的一種,主要是由板塊的運動,板塊前端的碰撞和磨擦產生翹曲,而引發的地震。...
板塊邊界劃分的主要依據是板塊邊緣的構造、活動性和板塊內部的整體性。板塊的邊界有三種類型:離散型、匯聚型和守恆型板塊邊界。...
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理論是一種現代地球科學理論。其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Wilson,1965)。板塊構造認為,地球表層(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約為100-150 km的巨大板塊...
人們認識大陸是一個逐漸的過程,由魏格納在20世紀60年代一次偶然機會發現各大洲便於輪廓可連線,進而進行觀測,到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板塊...
板塊縫合線是印度板塊在向北漂移的過程中與古歐亞大陸碰撞,從而使新特提斯洋關閉,遂形成了印度板塊-雅魯藏布板塊縫合帶,在這個帶內就有代表新特提斯洋殼殘餘的蛇...
地質學專業術語。薩維爾·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
板塊構造學是以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海洋學、岩石學、同位素地質學以及地球化學等資料為基礎的。尤其最近20年來,與板塊構造有關的資料迅速積累,板塊構造學又有了...
離散板塊邊界是岩石圈發生分裂和拉張的地方。它們是海底擴張的策源地,隨著地幔物質噴出不斷製造出新的洋殼來,因此這裡火山、地震活動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