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現狀
在我國的東部盆地,特別是渤海灣盆地、松遼盆地和二連盆地,隨著勘探程度的提高,油氣勘探難度不斷加大,
隱蔽油氣藏,特別是岩性油氣藏已成為重要的勘探對象及增加油氣儲量的重要發展方向。
我國中部探區的勘探成果同樣反映出岩性油氣藏的巨大潛力。在鄂爾多斯盆地已先後找到了12億噸的儲量,僅蘇里格大氣田的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就達到6025.27億立方米。
由於中國含油氣盆地幾十年的勘探主要是基於不同類型構造帶上的
構造油藏,因而不論是勘探程度較高的富油凹陷、還是勘探程度較低的含油氣
凹陷,岩性油藏的勘探程度均較低,勘探潛力巨大,是發現規模整裝儲量及實現油氣增儲上產的重要勘探領域。
分類
岩性油氣藏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儲集岩上傾尖滅油氣藏、儲集岩透鏡體油氣藏和生物礁油氣藏。
上傾尖滅油氣藏
在形成儲集岩上傾尖滅油氣藏的圈閉中,砂岩上傾尖滅圈閉最為常見。
砂岩上傾尖滅是指砂岩體沿地層上傾方向厚度減薄直至為零。上傾尖滅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邊緣或
古隆起邊緣,其形成的圈閉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是在盆地的斜坡區和邊緣地帶,由於沉積條件的改變,相帶變化快,形成頻繁的砂泥韻律層。在橫向上,沿地層上傾方向很容易出現砂岩含量減小,泥岩含量增加的現象,形成砂岩向盆地邊緣或古隆起方向的尖滅,即為上傾尖滅。這類砂岩上傾尖滅圈閉往往沿盆地邊緣的地層尖滅線或砂岩尖滅線分布。
另外一種情況是,在盆地的斜坡區沉積一些砂岩體,如水下扇、
扇三角洲等,其中的砂岩層很快向泥岩中尖滅,在沉積時往往是下傾尖滅,形成圈閉。
油氣經運移最終在儲集岩上傾尖滅圈閉中聚集從而形成儲集岩上傾尖滅油氣藏。
透鏡體油氣藏
儲集岩透鏡體是指滲透性儲集岩四周被不滲透的地層所限,形成的透鏡狀或其他不規則狀的儲集體。它可以是泥岩中的砂岩透鏡體,也可以是低滲透性岩層中的高滲透帶,還可以是碳酸鹽岩地層中灘壩或成岩作用形成的不滲透地層中的高滲透帶。
砂岩透鏡體一般是沉積環境的產物。透鏡狀砂岩體分布廣泛,各種環境都有分布,例如沖積扇砂岩體,河流環境的
邊灘、
心灘砂岩體,三角洲前緣的河口壩砂岩體,濱淺海(湖)的灘壩砂岩體,深水環境的濁積砂岩體等。這些砂岩體在適宜的條件下都可以形成砂岩透鏡體圈閉,進而造成油氣聚集。
生物礁油氣藏
生物礁是指由珊瑚、層孔蟲、苔蘚蟲、藻類、古杯類等造礁生物組成的、原地埋藏的碳酸鹽岩
建造。生物礁中除造礁生物外,尚摻有海百合、有孔蟲等喜礁生物,不同地質時代有不同的造礁生物。
生物礁圈閉即由於礁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滲透性的儲集岩體被周圍非滲透性岩層和下伏水體聯合封閉而形成的圈閉。若其中聚有油氣則形成生物礁油氣藏。
保存條件
一般油藏在形成之後,由於受到後期構造運動的影響,許多油藏會受到破壞,造成油氣的散失。陸相斷陷盆地受構造活動的影響更加顯著,但是不同的構造帶受構造作用的強度不同。相對而言,陡坡帶和緩坡帶受構造作用的影響較大,窪陷帶是構造活動破壞最弱的部位。同時,該部位也是岩性圈閉最有利的發育部位,常發育濁積扇或大型三角洲前緣的各類扇體,形成類型不同的砂體。這些砂體一旦有油氣注入,就有可能形成單獨的油氣藏。
影響油氣藏保存的地質因素主要包括
風化剝蝕、差異性抬升和斷裂活動。構造油氣藏明顯受到這三個因素的影響,而岩性油氣藏受此影響較弱,因此,岩性油氣藏保存條件優於構造油氣藏。
形成優勢
岩性油氣藏在形成和分布條件方面更具有優勢,主要表現在:①岩性圈閉形成期比較早、形成期比較多,有利於更多地捕集油氣; ②僅靠油氣初次運移和短距離的二次運移就可以成藏,不需要長距離
二次運移; ③岩性油氣藏烴類充注期相對比較早;④岩性油氣藏保存條件更為優越。分布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一是岩性油氣藏可以分布在低勢區,也可以分布在高勢區;而是岩性油氣藏可以富集在低水位體系域,也可以富集在高水位體系域。
勘探方法
探索岩性油氣藏,首先必須轉變勘探觀念,樹立富油凹陷不同類型油藏在“不同構造單元、不同區帶、不同層系、不同沉積體系、不同沉積相帶、不同類型儲層三維空間複式疊合連片分布”的新勘探理念。依據岩性地層油藏成藏的巨觀主控因素重新劃分勘探單元。
在勘探領域的拓展上實現“由構造油藏向隱蔽油藏;由正向構造帶向負向構造區;由構造帶高部位向構造帶翼部;由
構造帶向岩相帶、坡折帶、超覆帶和侵蝕帶;由環窪到窪槽、由單一油藏類型向多種油藏類型”的六個延伸。
構造帶的高部位不一定是砂體發育區,局部構造的高點不一定是砂體的高點,而構造帶中低部位可能是砂體的發育區,局部構造的翼部可能是砂體的高點。岩性圈閉落實的重點是“精細沉積砂體解釋、識別,確定砂體的尖滅線、超覆線、剝蝕線,追蹤砂體空間展布形態,落實儲集體高點”。“滾動預測—滾動評價—滾動鑽探”是岩性油氣藏有效的勘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