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帶

構造帶由哈曼於1926年提出,以此代替造山帶。指受到各種構造作用影響的地殼的綜合體。就整體而言,它不僅包括經地殼運動形成於地表的巨大山系,也包括位於深處的拗陷部分——山脈的根部,即從未上升的變動帶。從而完善了造山帶的含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構造帶
  • 提出者:哈曼
  • 提出時間:1926年
  • 意義:完善了造山帶的含義
定義,地震位置,

定義

斷層、褶皺和它們在地表所反映出的形態,並非雜亂無章,而是相互聯繫確有規律的。我們常把那些在一定的範圍內有著共同的成因和內在聯繫的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現象,歸為一個構造帶。在我國,有許許多多構造帶,它們的延伸方向有北東向的,還有東西向的、南北向的等等。有些構造帶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另外一些構造帶則還在活動,這就是活動構造帶。它在地面上常呈狹長形,那裡經常表現為地面較
表現形式
大幅度的升沉及水平方向的錯動,有些地方還表現為火山噴發以及地震的頻繁活動。
當然構造帶的活動不一定都表現為地震。但地震之所以發生,必然是由於某一個構造帶的局部或全部,甚至更大範圍的活動,達到了一定激烈程度所引起的。因此,查清哪裡有活動構造帶,鑑定活動構造帶的性質,測定那裡活動的強弱程度,以及了解和這個構造帶相關的地區的地質情況,認識周圍環境對這個活動構造帶的影響,就有可能找到那種將要發生地震的地方,這對我們預防地震有重要意義。

地震位置

活動構造帶中以下幾個部位容易發生強烈地震
1.活動斷裂帶曲折最突出的部位(簡稱拐彎處或拐點),,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點。因為這種部位構造脆弱,地應力易於集中;
2.活動斷裂帶的兩頭(簡稱端點),有時是震中往返跳動的地點。因為在地應力加強而被迫向外發展的時候,活動斷裂帶的兩頭是按過去構造運動的軌道,進一步推動它繼續發展最有利的部位;
3.一條活動斷裂帶和另一條斷裂帶交叉的地方(簡稱交叉點),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點。因為斷裂交叉處,斷面多半崎嶇不平,或者有大堆破壞了的岩塊聚集在一起,容易導致應力集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