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構造帶
- 提出者:哈曼
- 提出時間:1926年
- 意義:完善了造山帶的含義
構造帶由哈曼於1926年提出,以此代替造山帶。指受到各種構造作用影響的地殼的綜合體。就整體而言,它不僅包括經地殼運動形成於地表的巨大山系,也包括位於深處的拗陷...
華夏構造帶(Cathaysian tectonic belts),是在東亞鏡像反映中軸帶以東,包括中國東部地區,北至西伯利亞東部,南達印度尼西亞,由西伯利亞地台相對向南運動、與太平洋殼塊作...
大圓構造帶(great circle tectonic belts)是處在一對構造極地中間,接近地球大圓位置的構造活動帶,是同一地殼波浪系統中最大的構造活動帶,也是應力最集中、構造運動...
擠壓構造帶(compressed structural zone)簡稱擠壓帶,是指主要由許多壓性構造形跡組成的窄長帶狀構造。帶內岩石部分或全部呈現被攪亂的狀態,擠壓破碎帶、陡立地層帶(...
詞目:外太平洋構造帶 英文:Exo Pacific tectonic belts 學科:波浪狀鑲嵌構造說 釋文:在環太平洋大圓構造帶以外並與之近平行的諸構造帶。1 ...
波峰構造帶(wave crest tectonic belts)又叫構造波峰帶,簡稱波峰帶,是構成鑲嵌地殼的正性構造帶。...
緯向構造體系,又稱東西複雜構造帶。1926年李四光在《地球表面形象之主因》一文中敘述了緯向構造存在的原因。1929年把它概括為東西構造帶,並按它們所在的緯度在...
《全球構造帶超大陸的形成與裂解》是1998年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全球構造帶超大陸的形成與裂解》是1998年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ISBN 9787116027084 頁...
陰山—秦嶺間東西構造亞帶(E W structural subzone between the Yinshan and Qinling mountains)是在中國北緯37°~38°附近的半隱伏東西向斷裂隆起帶,主要由大型...
南北向構造帶 南北向構造帶由李四光於1962年提出。構造帶具有一定規模,分布方向大體與地球經線一致。其主體由走向南北的擠壓帶或張裂帶構成。並有扭斷裂與它斜交,...
沂沭地震構造帶,是中國東部規模最大的郯廬地震構造帶在山東的部分。合肥工業大學徐嘉煒等人對郯廬帶南段進行過持續20餘年的深入系統研究,在其1975年所著《中朝陸台...
東以政和—海豐地震構造帶為鄰,西界大致在江西黎川、寧都、定南一線,包括武夷山及其兩側的一些地區。...
該構造帶分布於膠東中部,呈北東向展布於牟平縣城至即墨縣城一帶。主要由桃村、郭城、朱吳及育黎等數條大致平行、走向北東40~45°的斷裂組成。它向西南跨過膠州...
這條構造帶在諸城西部切過沂沭帶向西北延伸,經昌樂、青州進入濟陽坳陷內,由廣饒、博興西部向西北過黃河到無棣縣。根據衛星像片判讀認為,該構造帶經滄州市直達京、...
政和—海豐地震構造帶東以泉州—汕頭地震構造帶為鄰,西面大致以政和西—南平東—尤溪—大田—漳平—龍巖東連線為界。往北進入浙江麗水等地,西南延入廣東大埔、...
長江經濟結構帶是指沿江附近的經濟圈。長江經濟結構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長江經濟結構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和...
中央地溝帶亦稱“大地溝帶”、“中央構造帶”。橫斷日本本州中部的斷層地溝帶。西緣為絲魚川—靜岡構造線(又稱為系魚川—靜岡構造線)。北至新澙縣,南至愛知...
轉換帶,也叫變換帶、轉化帶或調節帶,最早由Dahlstrom在研究加拿大落基山脈擠壓變形產生的逆沖推覆體時提出。轉換帶是盆地中一種特殊的構造帶,通過調節單個斷層和...
沉降帶(zone of subsidence)通常指地台內部沉陷比較強烈的狹長地帶。是相對於隆起帶的地球表面的負向構造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