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尾黃顙魚

岔尾黃顙魚

岔尾黃顙魚,吻短。須4對;上頜須長,末端超過胸鰭中部。體無鱗。背鰭硬後緣具鋸齒,有毒。胸鰭刺與背鰭刺等長,前、後緣均有鋸齒。脂鰭短。臀鰭條21~23。尾鰭深分叉。鼻須全為黑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岔尾黃顙魚 
  • 拉丁學名:PSeudobagrus eupogon Boulenger
  • 二名法:Pelteobagrus eupogon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 :鮎形目 Siluriformes 
  • :鱨科 Bagridae 
  • :黃顙魚屬 Pelteobagrus 
形態特徵,生存繁殖,分布區域,

形態特徵

岔尾黃顙魚前部稍粗壯,後部漸側扁。眼側上位,位於頭的前部。前、後鼻孔分離。口下位,口裂呈弧形。上、下頜及齶骨上具絨毛狀細齒,形成齒帶。鰓膜不與鰓峽相連。背鰭短,骨質硬刺長約等於或短於胸鰭硬刺,其前緣光滑,後緣具弱鋸齒。脂鰭較短。尾鰭深分叉,上葉較長,後端圓鈍。生活時全體灰黃色,至腹部色漸淺。背側有黑斑。各鰭灰黃色。產量不多,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分布於長江水系。

生存繁殖

黃顙魚是一種廣食性的肉食魚類 ,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 (特別是蜉蝣搖紋幼蟲)、糖蝦、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其它小型魚類。其食性隨棲息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化所差異 ,在春夏季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到了冬季,食物中小魚較多 ,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據梁子湖調查 ,不同大小的黃顙魚食性有所差異,體長 2一4 厘米的幼魚,主要的食物是橈足類和枝角類 ;體長 5一 8 厘米的個體,主要吃浮遊動物以及水生昆蟲的幼蟲;超過 8 厘米的個體 ,攝食軟體動物和小型魚類等。由於黃顙魚種類不同而食性有差異 ,岔尾黃顙魚主要食昆蟲、小蝦、螺蜘和小魚等。
黃顙魚一般雄魚較雌魚為大。l冬齡魚體長可達8厘米左右,2冬齡魚可達15一18厘米,往後生長較慢 ,5冬齡魚僅為25厘米左右。黃顙魚2冬齡已達性成熟,少數為1冬齡性成熟。在北方黑龍江性成熟時間稍遲 ,通常3一4冬齡始達性成熟;而在南方一般為2冬齡。最小性成熟個體,雌魚體長11.7 厘米,雄魚體長14.8厘米。達到性成熟的雄魚在肛門後面有一個生殖突,而雌魚則無此結構。成熟的黃顙魚 ,約在 4一5月間產卵一次,至秋季8月可能再產卵一次,其懷卵量為1086一4469粒。

分布區域

為江河、湖泊中常見魚類,尤以中、下游湖泊為多。營底棲生活。食昆蟲小蝦螺螄小魚等。個體不大。分布於長江水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