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科

山雀科

山雀科(Paridae)是在鳥類傳統分類系統中是鳥綱中的雀形目中的一個科。山雀是常見的鳥類,性情活潑,常在枝頭跳躍,喜群居,以昆蟲為食,在樹洞或岩縫中築巢,巢呈蝶形。除南美洲,大洋洲和極地外,山雀幾乎遍及全球,約有3屬46種,我國有3屬17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雀科
  • 拉丁學名:Paridae
  • :動物界
  • :鳥綱
  •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屬
  • 分布區域:遍及全球
  • 學科:生命科學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簡介

山雀科(Paridae)在鳥類DNA分類系統中我國有4屬27種。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屬
山雀科
雀形目 > 山雀科 > 林雀屬
雀形目 > 山雀科 > 冕雀
雀形目 > 山雀科 > 長尾山雀屬
雀形目的1科。體型略小於麻雀;第1枚初級飛羽不及第2枚長度的一半;嘴短略呈錐形;鼻孔多少被羽或須所掩蓋;巢呈淺杯狀,營於樹洞或岩隙間及牆洞中。世界共有44種,分布於非洲歐洲、亞洲及美洲。中國有21種,各大區均能見到。大山雀(見圖)為本科常見鳥類。頭頂至後頸金屬藍輝黑色;背與後頸有白色橫帶間隔;上背黃綠色,下背至尾上覆羽灰藍色;頦、喉及前胸黑色;腹部白色,由前胸向後中央貫從黑色縱帶;尾下覆羽黑色;雌雄相似,但雌鳥腹部中央的黑色縱帶較細。常在山地的闊葉林或針葉林中活動,冬季遷至平原樹林中。常結小群活動。主要取食果樹害蟲以及其他農林害蟲,兼吃少量植物。在樹洞或岩縫中築巢,距地面約2~4米。每窩產卵6~12枚。卵呈粉紅白色,密布紅褐色斑點,平均大小16.5×12.7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和育雛。大山雀幾乎遍及中國各省,為留鳥。是著名食蟲鳥。

形態特徵

大山雀雄雌同形同色,體型大小與麻雀相似,屬於山雀屬中體型較大的種類。但本物種的形態與麻雀有較大差別,不似麻雀那般粗笨,顯得更加靈秀。成年大山雀體長14厘米,頭部整體為黑色,兩頰各有一個橢圓形大白斑;頭部的黑色在頜下匯聚成一條黑線,這條黑線沿著胸腹的中線一直延伸到下腹部的尾下覆羽,是辨識大山雀的一個重要特徵;根據亞種的不同,大山雀上背的顏色也有很大變化,從純灰色到橄欖綠色各自不同。飛羽呈藍黑色,大覆羽藍灰色,端部白色,形成一條白色翅斑,依靠這一特徵可以將綠色型的大山雀與近似種綠背山雀相區分,後者具有兩道白色翅斑。虹膜、喙、足均為黑色。

生活習性

大山雀善鳴叫,鳴聲清脆悅耳,在野外可以依靠其特徵性的鳴叫來區分,鳴唱變化較多並有不同含義,但無論何種鳴唱,其基調均為“仔嘿-仔仔嘿-仔仔嘿嘿”或“仔仔嘿嘿嘿”,因而在我國華北地區,又被稱為“仔仔黑”“黑子”。大山雀常棲息在山區和平原林間,在闊葉林和針葉林中都能聽到它們清脆的叫聲,夏季最高可以分布到海拔3000米的山區,冬季則向低海拔平原地區移動並結成小群活動。
大山雀的喙鈍而短,是典型的食蟲鳥,據中國鳥類學者的研究,大山雀的食物中昆蟲所占的比例高達74.14%,而其他節肢動物,如蜘蛛占22.91%。它們取食的昆蟲中,以鱗翅目昆蟲最多,其次為鞘翅目昆蟲。冬季以樹皮內的蟲卵為食,對森林的益處極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