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紅頭長尾山雀雌雄羽色相似,但因亞種不同而羽色略有變化。其中指名亞種額、頭頂和後頸栗紅色,眼先、頭側和頸側黑色;其餘上體暗藍灰色,腰部羽端淺棕色,飛羽黑褐色,除第一、二枚飛羽外,其餘飛羽外翈具藍灰色羽緣,內側次級飛羽內翈微沾玫瑰紅色,初級覆羽黑褐色。中央尾羽微沾藍灰色微沾棕色,尾黑褐色,中央尾羽微沾藍灰色,最外側3對尾羽具楔狀白色端斑,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白色,其餘尾羽外翈羽緣藍灰色。頦、喉白色,喉部中央有一大型絨黑色塊斑;胸、腹亦為白色,胸部有一寬的栗紅色胸帶,兩脅和尾下覆羽亦為栗紅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雲南亞種和指名亞種大致相似,但頭頂栗紅色較淡,胸帶和兩脅栗紅色較暗且胸帶亦較細窄。西藏亞種和指名亞種相似,但具白色眉紋,眉紋以下,眼先、眼周和耳羽黑色。頦和顎紋白色,喉有一黑斑,其餘下體淡棕黃色,胸部有一淡色橫帶,位於黑色喉部和淡棕黃色胸部之間。虹膜桔黃色,嘴藍黑色,腳棕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8克,♀4-8克;體長♂91-116毫米,♀90-106毫米;嘴峰♂6-7.5毫米,♀6-7毫米;翅♂46-51毫米,♀45-49毫米;尾♂49-54毫米,♀43-54毫米;跗蹠♂15-17.3毫米,♀15-17毫米。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間,也見於果園、茶園等人類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內。
生活習性
紅頭長尾山雀是一種山林留鳥,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間,也見於果園、茶園等人類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內。常10餘只或數十隻成群活動。性活潑,常從一棵樹突然飛至另一樹,不停地在枝葉間跳躍或來回飛翔覓食。邊取食邊不停地鳴叫,叫聲低弱,似“吱一吱一吱”。主要以鞘翅目和鱗翅目等昆蟲為食。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於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中國分布
分布於西藏、雲南和長江流域,往南到廣西、廣東、福建、香港和台灣,北達陝西南部、河南南部和甘肅,東至江蘇沿海等中國整個南部地區。
繁殖方式
繁殖期1-9月。營巢在柏樹上,巢為橢圓形,主要用苔蘚、細草、雞毛和蜘蛛網等材料構成。巢距地高1-9米,巢的大小為長7-12厘米,寬7.5-9.7厘米,高7.5-10.2厘米,深4.5-7.6厘米,巢口徑 3.4(1.3-6.5)厘米×3.4(1.5-6)厘米,巢內墊有羽毛。巢口開在近頂端的一側,也有少數開口於頂端,有的巢口還用錦雞毛作檐。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天1枚,每窩產卵5-9枚。產卵期間親鳥還繼續銜羽毛墊巢和蓋卵。卵白色,鈍端微具暈帶。卵的大小為13.8(13.3-16)毫米×10.5(10-11)毫米,重0.75(0.6-0.82)克。卵產齊後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以雌鳥為主,坐巢時間明顯較雄鳥為長,孵化期16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據對一巢從6:37至19:00的全天觀察,整天餵食303次,全天共有兩個餵食高峰,即7:00-8:00和11:00-12:00。雛鳥出巢後先隨親鳥在巢附近樹枝間練習飛行和覓食,然後再逐漸遠離巢區飛走。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 | Aegithalos concinnus iredalei |
| | Aegithalos concinnus manipurensis |
| | Aegithalos concinnus talifuensis |
| | Aegithalos concinnus pulchellus |
| | Aegithalos concinnus concinnus |
| | Aegithalos concinnus annamensis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