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史館

山西省文史館

山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承擔兩部分工作職能,屬辦公廳內設處室,主任(館長)高配副廳級。文史館是政府領導下的具有統戰性、榮譽性的文史研究事業單位。其職責可概括為:文史研究、文化交流、藝術創作、民主監督、統戰聯誼。

山西省文史研究館成立於1953年1月16日,先後共延聘館員164名,聘任館長4位,副館長7位。他們均為有文史專長、有書畫特長、有聲望的老年知識分子和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學識淵博,有一定貢獻的專家學者。他們的研究領域涉及文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書畫音樂武術、出版等,充分體現了"文、老、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 類別:文史研究館
  • 竣工時間:1953年1月16日
  • 聘任館長:4位
文史館簡介,文史研究成果,文史館作用,

文史館簡介

文史研究館是建國初在毛澤東周恩來等第一代中央領導人的倡導和關懷下,為了安排部分有文史專長、有名望的老年知識分子而設定的機構,是人民政府領導下具有統戰性、榮譽性的文史研究事業單位中央人民政府自1951年7月在政務院領導下成立了文史館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部分省轄市也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有關決定相繼成立了文史館。全國現有32個文史館。
文史館的宗旨是敬老崇文,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發揮館員專長,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社會主義服務。
主要職責是:團結和安排館員開展適當的文史研究活動,參加愛國統一戰線工作。
文史館由同級人民政府領導。在館員的安排和統戰政策的貫徹方面,接受同級黨委統戰部的指導。館員主要從有文史專長,有較高聲望,在統戰工作中能發揮作用的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愛國人土中選任。
1988年以前實行任命制,此後改行聘任制。個別在文史界知名度高、影響大、熟悉統戰工作的中共黨員也可聘任,但其人數最多不能超過館員人數的10%。新聘館員的年齡一般為60歲左右。館員屬榮譽職稱,有名譽館員和館員兩種名稱,名譽館員只限於社會名望和學術地位高的人士擔任,均不規定任期,對個別喪失館員條件的可及時予以解聘。館員由同級人民政府首長任命、聘任。文史館的設立和發展,體現了我們黨的統戰政策,體現了黨和政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知識分子政策,體現了中國敬老尊賢的優秀傳統美德
山西省文史館歷任館長
首任館長崔斗辰,時任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親身調查發現了中外聞名的元代永樂宮壁畫、平遙北漢鎮國寺古建和明代雙林寺塑像等;
繼任館長衛逢祺(兼);
第三任館長王定南
第四任館長華而實,系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編劇,省優秀專家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代表作品有電影劇本《知音》、電視劇本《大敵當前》等。
第五任館長冉金剛
第六任館長鬍安平
歷任副館長是張蘭亭、郭先軒、樊象離、李尚仁王家駒張友許世英、張志斌、齊榮晉。
在歷任館員中,有清末的舉人等科考人士,有參加辛亥革命的同盟會員,有清末民初的留學生,也有解放前國民政府次長、省政府的秘書長、廳長和國大代表,還有人民代表、政協委員等。他們歷經滄桑、熟悉近現代史料,撰寫了不少史料價值較高的著作和文章,創作了不少頗具影響的書畫作品。

文史研究成果

文史館成立初期,通過集體調查、研究編集成文的專題資料有:《山西人民爭礦運動》《辛亥革命史料》《傅青主事跡》《山西四百年災荒實錄》等。
60年代初,組織館員積極撰寫"三親"文史資料,編輯出版了《山西文史資料》第1-12輯。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編印了《山西辛亥革命資料選編》《高君宇生平、年譜、文集》;整理修改了《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等史料。
1981年接辦《地名知識》刊物,現更名為《中國方域》,開展行政區劃與地名的研究等。
1986年開始出刊《文史研究》,開展以山西為主的文史研究工作。90年代中期,此刊成為晉商文化研究的主要陣地。

文史館作用

建館以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文史館進一步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館員們除著書立說、開展文史研究、書畫創作外,緊緊圍繞政府工作,積極參政議政,為政府獻計獻策。同時,同時積極開展海外聯誼活動,通過館員特殊的經歷和關係,與"三胞"等海外人士廣泛加強聯繫,為祖國統一大業做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