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育史

山西教育史

《山西教育史》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認識論與歷史方法論為指導,在近年來山西地方志、地方教育志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發掘地方教育史的資料,對山西教育發展的歷史加以科學的梳理與分析,實事求是地記述山西教育發展的史實,客觀地分析與總結其特點與規律。通過研究,在更為廣闊的時空背景下,充分展現山西教育發展的豐富而多樣的全貌。通過這一研究,為當前的教育改革與未來的教育發展提供決策的科學依據。

基本介紹

  • 書名:山西教育史
  • 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團,山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1046頁
  • 開本:32
  • 品牌:山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李東福 宋玉岫
  • 出版日期:2010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3067801, 720306780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山西教育史》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概述
第一章 山西地區遠古歷史及教育(?~前22世紀)
第一節 山西遠古歷史及其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
一、地理特徵對山西文化的影響
二、考古資料反映的山西遠古歷史及教育
三、歷史傳說反映的山西遠古歷史及教育
四、文字的產生及其對教育的貢獻

第二章 夏商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的山西教育(約前22世紀~前221)
第一節 夏商時期的山西教育
一、夏朝的山西教育
二、商代的山西教育
第二節 晉國時期的山西教育
一、晉國的建立及其歷史概況
二、西周時期的山西教育概況
三、春秋時期的山西教育
第三節 三晉時期的山西教育
一、三晉時期的歷史及教育概況
二、子夏及其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
三、荀子及其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
四、三晉法家及韓非的教育觀

第三章 秦漢時期的山西教育(前22l~公元220)
第一節 秦代的山西教育
一、“以法為教”的文教政策
二、教育制度
第二節 漢代的山西教育
一、黃老之學、儒學與教育
二、山西的官學教育
三、山西的私學教育
四、山西的選舉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西教育(220~581)
第一節 山西的官學教育
一、曹魏時期的山西官學教育
二、西晉時期的山西官學教育
三、十六國時期的山西官學教育
四、南北朝時期的山西官學教育
第二節 山西的私學與家學教育
一、山西私學教育概況
二、山西家學教育
第三節 山西的選士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二、察舉制
第四節 王昶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山西教育(581~960)
第一節 隋唐五代的文教政策及山西官學的興衰
一、隋朝的文教政策及山西官學的興衰
二、唐朝、五代的文教政策及山西官學的興衰
第二節 唐朝私學的興盛——書院、私塾及其他私學形式
第三節 隋唐時期山西的經學與科舉
一、隋唐科舉制度的建立及其程式、科目、方法
二、隋唐科舉制度的發展,山西人才輩出
第四節 王通及其教育思想
一、王通的生平、教育活動和著述
二、王通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 柳宗元及其教育思想
一、柳宗元的生平、著述和教育活動
二、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 宋遼金夏時期的山西教育(960~1279)
第一節 宋遼金夏的文教政策與山西教育
一、宋的文教政策與山西教育
二、遼金夏的文教政策與山西教育
第二節 宋遼金夏的科舉及山西的概況
第三節 孫復的教育主張
一、孫復的生平、教學活動和著述
二、孫復的教育主張
第四節 司馬光的教育主張
一、司馬光的生平和著述
二、司馬光的教育主張
第五節 元好問及其文學和教育活動

第七章 元代的山西教育(1206~1368)
第一節 元代“興學重教”的文教政策
第二節 元代官學的興衰及山西的概況
一、元代的中央官學
二、元代的地方官學
第三節 元代私學的興盛與山西的私學
一、元代的民間私學
二、元代的書院及其演變
第四節 元代山西的科舉及相關傑出人物
第五節 郝經的教育活動及其理學思想
一、郝經的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郝經的理學思想及相關教育思想
三、郝經論經史及其教育功能
四、郝經“用夏變夷”的文化思想
五、郝經的書法理論

第八章 明清時期的山西教育(1368-1840)
第一節 社會變革與教育嬗變
一、明清時期的社會變革
二、尊經崇儒,以程朱理學為文教的指導思想
三、“世治宜用文”的文教動機
四、實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
第二節 明清山西官學、私學的發展變化
一、山西官學教育的發展
二、山西私學的發展變化
第三節 明清山西科舉制度的演變
一、“三年大比”制的確立
二、科舉考試的內容、標準、步驟和方法
第四節 薛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理學思想
三、教育思想
第五節 傅山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專精”、“博綜”、“辨析”、“創新”的治學方法

文摘

禮的起源可能稍晚於樂,推其產生和發展,當伴隨著氏族社會的發展不斷發展完善。據記:“自伏羲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鹹備。”①起碼到原始社會後期,即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已經有目的地運用禮樂。《後漢書·曹褒傳》引《尚書璇璣鈐》:“述堯理世,評制禮樂,放唐之文。”禮樂通常合說,說明禮樂同時運用於促進社會文明化。同時,當已經談及禮樂時,說明禮樂已經發展到有形的階段。原始社會後期考古發掘也發現不少禮器,說明這個時候對禮樂的重視。陶寺墓地發現不少禮器,如鼉鼓、特磬、彩繪木案、木盤、木斗、木豆、木鼓等,還發現一個紅銅鑄造的小銅鈴,以及玉鉞、玉瑗、石斧等。在大型墓和中型墓中,這些都有發現。這是禮樂有相當發展的典型表現,也是禮樂教育被廣泛套用的典型表現。可以想見,當時在豐收的場合、大型氏族祭祀活動、婚喪,乃至家庭的一些活動中,都因禮樂的參與而凸顯其隆重,更對參與者進行著潛在的氏族一體觀念、家庭責任等等多種教育。
第五,其他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生活方式又會引起原始社會其他方面的變化,如親屬關係的形成、所有制的變化、宗族觀念甚至民族觀念形成等相互影響,進而加快道德觀念等的發展,意識形態領域日趨複雜化。當然,這些也伴隨教育一同發展,在某些方面還要依賴教育。
可以考知,遠古時期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觀念有如下幾個方面。其一,長幼尊卑及親疏觀念的形成及教育。母系氏族時期長幼觀念已經有了形成的條件,但由於社會分化還相對較小,因而作為一種普遍觀念形成還是有限的。隨著父系氏族時代的到來,人們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人們既知其母也知其父,知兄弟姐妹,長幼尊卑觀念隨之逐漸形成。

後記

山西教育史研究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的主課題之一。在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編委會(總課題組)和山西省教育廳的領導、關懷與支持下,我們於2004年9月完成了《山西教育史》初稿的編撰工作。
初稿完成後,我們分發給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編委會(總課題組)的專家們與山西省教育廳的領導、山西省教育界的一些老領導老同志,廣泛徵求意見,並於2004年11月召開了全國地方教育史專家評審會。會上,初稿評審通過。同時,專家們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
評審會後,我們根據專家們的意見,對初稿進行了反覆修改。
《山西教育史》各章節的撰稿人如下:
楊進發(概述、第十三章 )
閻孟祥(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二節及第三節 第一、四目)
蘇仰光(第二章 第三節 第二、三目)
牛傑(第三、四章)
王林義(第五、六、七章)
王小鴿(第八章 )
張子榮(第九章 )
謝步成(第十、十一章)
張靜嫻(第十二章 )
劉文華(第十四章 )
馬占鈞(第十五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一、二、三目)
師建龍(第十五章 第二節 第四目,第十六章 第三節 )
吳麗萍(第十六章 第一、二、四節)。

序言

在這世紀更迭、千年轉換的歷史性時刻,我們奉獻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
《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中國家級重點項目。本項研究,是由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牽頭,在中央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大力支持下進行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採用統一規劃,按行政區劃組織力量開展的大規模的、系統的關於地方教育史的研究。這一研究的開展,是中國教育史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誌之一。
在過去的一百年里,中國教育史作為一門學科,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初創到發展、興盛的歷程。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在清除極左思潮干擾、端正學科研究方向、系統蒐集整理積累資料、拓寬研究領域、深入開展專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史學科的建設,使中國教育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科學體系,成為教育科學領域裡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的一門學科。
從以往中國教育史研究的成果來看,關於古代教育史的描述,多為漢族聚居,文化發達的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歷代居於政治中心地帶的教育狀況。近現代教育史研究則較為注重京滬寧與東南一帶新教育產生的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