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溪鯢(學名:Batrachuperus pinchonii)為小鯢科山溪鯢屬的兩棲動物,俗名羌活魚、白龍、杉木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1870年首次發現於四川寶興縣。世界已知6種。中國有4種,分布範圍大致在北緯27°~35°,東經98°~107°之間。阿富汗1種,伊朗1種,分布範圍大致在北緯34°~38°,東經48°~70°之間。在西藏高原東側(西藏東部、雲南北部、四川西部、青海東南部以及甘肅南部)和西側(阿富汗的喀布爾和伊朗北部)呈斷裂分布。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常見於高山山溪及湖泊石塊樹根下以及苔蘚中或溶雪泉水碎石下。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700至4000米。多棲息在海拔1500~4000米的山溪內。以水棲為主,常隱棲在水質清澈、水溫低、水深10~50厘米的流溪石下或回水盪內碎石間,少數在溪邊石縫中或土隙內。以蝦、水生昆蟲、水藻等為主要食物。3~4月為繁殖盛期。水溫4~10℃時,少數個體延至5月產卵。體外受精。卵大,色乳白,一般5~16粒單行排列在卵鞘袋內。卵鞘袋長65~125毫米、直徑8~19毫米,有的長達200毫米以上,表面有細縱縊紋。一端貼附在流溪石塊下,另一端懸於水中。幼體在溪水中生長發育,完成變態。可食用,味美而有營養,四川稱為杉木魚或羌活魚,可以入藥。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
皮膚周身光滑,頭側有淺凹痕,一端在顳部向後縱行,一端沿口角後端向下彎;弧形頸褶清晰;咽部有若干縱膚褶;掌指、蹠趾底部復以棕色角質鞘,指趾末端有的有極為醒目之黑色角質鞘幾成爪狀。體側有肋溝12條左右。
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橄欖綠色,背面有深色細點紋交織成麻斑;腹面色較淺,麻斑少。液浸標本棕灰色或深棕色,麻斑清晰。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
世界分布
生活習性
生物學資料
藥用價值
保護措施
文獻
- Boulenger G A.. 1878.. Deseription de deux genres nouveaux de la famille des salamandrides.. Bull.Soc.Zool.France, 3: 71-72.
- Stejneger L. 1925. Chinese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Proc. U. S. Nat. Mus, 66: 1-115.
- David. 1872. unknown. Jour.North China Br.Roy.Asiatic Soc.,(N.S.), 7.
- David A.. 1871. Rapport adresse a MM.Les Professeurs Administrateurs du Museum d'Histoire Naturelle par M.I'abbe Armand David.Nouv.. Arch.Mus.Hist.Natl.Paris,(Bull.), 7: 75-100.
- 費梁 胡淑琴 葉昌媛 黃永昭 等. 2006. 中國動物志 兩棲綱(上卷) 總論 蚓螈目 有尾目. :科學出版社. : 1-471.
- Sauvage H E.. 1876.. Sur quelques Batraciens de la Chine.. L'Inst.(N.S.), 4(189): 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