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洞山溪鯢成鯢體形肥大,雄鯢155毫米~265毫米,雌鯢163毫米~232毫米。頭長大於頭寬,唇褶很發達;多數個體頸側具鰓孔或鰓枝殘跡;犁骨齒2短列,呈“/ \”形,前頜囟較大。
基本介紹
特徵,分類學,文獻,習性,分布,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保護措施,經濟用途,器官組織,
特徵
成鯢體形肥大,雄鯢155毫米~265毫米,雌鯢163毫米~232毫米。頭長大於頭寬,唇褶很發達;多數個體頸側具鰓孔或鰓枝殘跡;犁骨齒2短列,呈“/ \”形,前頜囟較大。軀幹背腹略扁,皮膚光滑,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相距1~3個肋溝;掌、跖部腹面有深棕黑色角鞘,指、趾各4。尾長略短於頭體長,鰭褶低厚。體背面顏色變異大,黑褐、褐黃或橙黃色等,腹面淺紫灰色。
雄、雌鯢尾長分別為頭體長的92%和86%左右。頭較扁平,頭長大於頭寬,吻短,吻端圓; 唇褶發達,上唇褶包蓋下唇後部; 多數個體頸側有鰓孔或外鰓殘跡;前頜囟較大, 犁骨齒2短列, 呈 “” 形, 每側有齒4~8枚。軀幹背腹略扁; 尾基部圓柱狀,向後逐漸側扁; 尾背鰭褶低厚,約起於尾的中部,尾末端鈍圓。皮膚光滑,頭側眼後部位有一條細溝,頭後部至尾基部有一淺脊溝,肋溝12條; 頭腹面有多條縱褶,頸褶呈弧形。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相距2~3條肋溝之間距; 掌、跖部腹面有棕黑色角質層,前足4個指,後足4個趾,指、趾末端黑色角質層呈爪狀。體背面多為黑褐色、褐黃色或橙黃色,有的個體有褐黃色或橙黃色斑,有的個體背脊有一條橙黃色縱紋; 體腹面淺紫灰色,有的有藍黑色雲斑。雄鯢肛部微隆起,肛孔呈 “↑ ” 形,其前端中央有一個小乳突。卵袋長200 mm以上,其直徑 15 mm左右,表面細縱紋很明顯; 解剖2尾雌鯢,卵巢內卵徑 3.5~4 mm,乳黃色。
分類學
龍洞山溪鯢隸屬於兩棲綱有尾目,是小鯢科山溪鯢屬的代表種。
文獻
- 劉承釗,胡淑琴,田婉淑,吳貫夫. 1978. 四川,廣西兩棲動物四新種(摘要). 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資料,成都, 4: 18-19.
- 費梁 胡淑琴 葉昌媛 黃永昭 等. 2006. 中國動物志 兩棲綱(上卷) 總論 蚓螈目 有尾目. :科學出版社. : 1-471.
- Sichuan . 1977. unknown. Biol.Rec.Inst.Syst.Keys Chinese Amph, .
- 費梁,葉昌媛,田婉淑. 1983. 山溪鯢屬的分類探討及一新種的描述. 動物分類學報, 8(2): 209-219.
習性
棲息于海拔1300米左右的泉水洞以及下遊河內。河床開闊,石塊甚多,水質清涼。主要營水棲生活,成鯢多捲曲在石下,翻石後一般靜伏不動。在水中捕食蝦類和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等。
分布
分布於四川(峨眉)。
生物學資料
該鯢生活于海拔1 200 m左右的泉水洞以及下遊河內,河內石塊甚多,水清涼。成鯢主要營水棲生活,在水中捕食蝦類和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等。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鯢有藥用價值,因過度利用和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種群數量很少。受脅等級: 瀕危EN。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