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鞘山溪鯢別名山溪鯢、杉木魚、羌活魚。雄鯢全長126毫米左右,雌鯢123毫米左右。軀幹渾圓而略扁平、尾粗壯,圓柱形,向後逐漸側扁。生活于海拔1500~3950米的山區流溪內,分布於陝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角鞘山溪鯢
- 科:小鯢科
- 分布:陝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 別稱:山溪鯢、杉木魚、羌活魚
- 學科:生物
- 領域:生命科學
形態描述,生態資料,地理分布,藥材,
形態描述
體形適中,全長120~160亳米,頭部略扁平,軀幹圓柱狀或略扁,尾側扁,底部較闊,尾梢鈍圓或略尖圓。頭頂較為平坦,頭長寬幾相等;吻端圓闊;鼻孔近吻端。眼大,約與吻等長或略短;口裂達眼后角下方,唇褶極顯著,兩側掩蓋下的後半段上下頜有細齒,鋤骨齒短,在內鼻孔內側斜置或平置,左右不相遇舌大,長橢圓形。四肢適中,貼體相向時,指趾端略重迭;指趾扁平,末端鈍長之半或略長;尾前端略成圓柱狀,還漸成側扁。雄性肛孔小而路成一短橫縫,雌性的為一縱裂縫。皮膚周身光滑,掌指、躐趾底部覆以棕色角質鞘,指趾末端有的有極為醒目之黑色角質鞘,幾成爪狀。體側有肋溝12條左右。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橄欖綠色,背面有深色細點紋圓,基部無蹼指4,第2、3幾等長,第4指略長於第1指;趾4,其序為3、4、2、1。尾長為全交織成麻斑;腹面色較淺,麻斑少。
生態資料
生活在高山地區1500~3900米左右之水溪內,5、6、7月間在山溪內或山溪的近源處均可採到卵袋,卵黃色,一般7~12枚,被裹在長圓筒形的膠質卵袋內;一端貼附在石塊下,一端懸於水中。
有時也棲於溪邊樹根下或泥洞中,在流溪源頭、泉水溝的石下也可見到。4~7月在成鯢生活環境中,可見到呈“C”形或香蕉狀的卵袋。雌鯢產15~52粒,單行排列在2條袋內;卵乳黃色或黃色,圓形,卵徑3.7毫米左右。兩卵袋基部連成柄狀貼上在石塊下或枯枝上,另一端漂浮水中。卵袋半透明,表面有細縱紋和橫縊紋長65~96毫米,最大直徑12~19毫米。幼體孵後一般分散活動,多棲息於溪邊緩流處。該鯢溪內捕食水虱和毛翅目等幼蟲,也捕蝦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陝西(南部)、四川(四川盆地西緣山區,如安縣、彭州、寶興、天全、滎經、洪雅、峨眉、石棉、冕寧、越西、美姑、昭覺、西昌、德昌、木里、鄉城、稻城)、雲南(西北部的中旬麗江)、貴州(麻江)等地。
藥材
山溪鯢為角鞘山溪鯢的全體。夏、秋兩季捕捉,然後用酒悶死,曬乾或微火烘乾,也可鮮用。藥材呈乾癟狀,長15厘米左右,頭圓、尾扁,四肢多完整,脊背可見明顯的脊椎骨棱,腹面皺縮。通體黑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