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情況
學院設有5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數學與信息科學系、套用物理系、測繪科學與工程系、電子與通訊工程系)、3箇中心(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物理教學實驗中心、測繪教學實驗中心)、2個研究所(套用數學研究所、測繪工程研究所)和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數字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測繪科學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農業信息化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測繪工程、網路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空間信息與數位技術、數學與套用數學等8個本科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輔修專業1個;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為校級特色專業,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為省級示範中心建設單位。近十年來,共主編參編各科教材70餘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其中有近百餘篇被SCI、EI和ISTP索引收錄。教學上,獲省級、廳級教學成果獎8人,獲校級教學質量獎30餘人;科研上,主持各類科研課題50餘項,獲省級、廳級獎12項。
在學生培養中,學院不斷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僅在2010年度就獲得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3項;本年度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GIS技能大賽等活動中,獲得國家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3項;省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13項,獲得山東省第一屆ACM/ICPC大學生程式設計大賽最佳組織獎和2010年齊魯軟體大賽最佳組織獎;考研錄取率突破30%,一次性簽約率達到84%,總體就業率達到95%以上。
教學工作
基本概述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是一個教學型學院,多年來形成了“重管理、重教學、重質量”的優良傳統,在教學工作中實施了“青年工程”、“質量工程”和“人才工程”為特色的教學管理監督體系。“青年工程”是針對學院青年教師比例較大的現實,實施的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儘快適應教學工作的基礎工程。具體措施,組織督導組成員對青年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崗前技能培訓;組織安排青年教師出去學習進修;老教師與青年教師之間建立長期的“導師制”;組織青年教師相互聽課,加強業務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進一步加強師德教育。“質量工程”是針對教學型學院的現實,實施的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工程。具體措施是,制定科學合理教學計畫;
加強資料
加強對教師教案的審核准入制度;嚴格加強組織教學管理;實行院領導聽課制度,每學期結合期中教學檢查,院領導深入課堂第一線觀摩聽課,蒐集第一手資料,為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可資借鑑的材料;成立學院教學督導組,加強院內督導,經常對全系教師進行檢查性聽課,督促檢查各個教學環節的執行情況;經常召開學生座談會,收集師生對任課教師的意見建議,及時反饋,及時改進;各系每學期組織2至3次觀摩教學制度,兩周一次教學研討制度;加強教學管理和教材建設;
評定製度
青年教師質量獎的評定製度等;為提高公共課教學質量,學院實行了“公共課主任制”,即按課程門類統一教學要求,每一門公共基礎課安排一名優秀教師作為課程負責人,對教師進行包括職業道德、教學規範、授課藝術等內容的培訓和管理工作。“人才工程”是針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現實,實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民心工程。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一個重要的指標是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具體措施是,創建適合不同學生需要的專業平台,分別為考研的學生和就業的學生建立了不同的專業模組,供他們選擇;建立高水平的名副其實的教學實踐基地;加強學生實踐技能的培訓和提高,為提高學生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與信息科學系面向全校各專業開設了《數學建模》選修課。為提高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滿足廣大學生報考研究生的需要,還面向全校開設了數學進階系列選修課程,受到同學們的普遍歡迎;學院儀器設備總值近2300萬元,教學設備條件好,實驗技術人員層次高,為搞好全校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提高教育質量奠定了物質基礎。
教學質量
通過“三大工程”的實施,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學工作不斷得到加強,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學工作評價名列學校前茅。幾年來湧現出了大批的教學能手和教學質量獎獲得者。2002年,2位同志獲首屆山東農業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2003年在學校的多媒體課件評比中,2 位同志囊括了兩個一等獎。2 位同志分獲本年度教學質量一等獎和二等獎。2006年2 位同志分別被評為校級教育質量一等獎和二等獎。在2003至2004年中,3位同志被評選為學生心目中的十大優秀教師。在推進先進教學手段的改革方面,計算機基礎課實現了遠程多媒體教學,製作的多媒體課件獲得山東省教學成果三等獎。
可喜的成績
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院被列入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7個,其中一個已通過驗收並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三年來,主編、參編教材“十五”規劃教材23部,其中2005年出版10部,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精品建設教材1本。在2005年度學校立項的90項教研課題中,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占9項;在學校重點資助的19項教研課題中,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項受到資助。
師資隊伍建設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狠抓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做好引進、培養、穩定工作。緊緊圍繞學科的發展,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把引進人才和聘請高水平的兼職教師作為當前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幾年來共引進博士畢業生10人,碩士畢業生30人。通過多種方式返聘、外聘等方式聘請了10名經驗豐富的教師作兼職教授。在加強引進的同時,重視對現有教師的培養力度,多次邀請校外知名專家講學,鼓勵青年教師進行進修或攻讀學位,目前有10名教師在攻讀博士學位,14名教師攻讀碩士學位。為穩定教師隊伍,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重視“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一方面從思想上關心幫助,支持優秀青年教師政治上進步,另一方面,為教師們搞好服務,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從科研條件、資金、時間、待遇等方面給予適當照顧。
科研學科建設
教學水平看師資,師資水平看科研。為抓好學科建設,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努力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多方爭取科研項目和經費,大力開展科研活動,提高科研水平,爭取儘快實現學院辦學水平質的飛躍。2005年學院召開了“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第一次科研工作會議”,主題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創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工作新局面。目的使廣大教職工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對學科建設的促進作用,使全體教師認識到科學研究工作對提升學院整體實力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申報科研項目的主動性。加強制度建設和激勵機制。學院先後制定了“關於加強學術活動和科研工作的實施意見”,“學科帶頭人遴選制度”,對全院教職工提出了更具體、更高的要求。建立學院科研體系,實現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的轉變。目前我院四個學科正在加緊組建院級研究所、研究室和科學研究平台。
學術報告周
2002年10月建院以來,共承擔科研項目15項,其中國家863數字農業子課題項目1項,山東省水利技術推廣專項資金2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市科學技術項目2項,博士基金項目9項,累計科研經費225.2萬,發表科研論文14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約100篇,被SCI、EI、ISTP收錄15篇,請校內外專家作學術報告32場,學院內部每年舉辦“學術報告周”,濃厚了學院的學術氣氛。
2005年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申報成功。
實驗條件
2003年學校實驗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後,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立了校級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校級物理教學實驗中心和院級測繪實驗室,按程式完成了中心主任的聘任工作。經過充分討論和調研,與中心主任一起,結合實際,實事求是地制定了各實驗室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每年都制定年度計畫。2004年結合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重新修訂了所有實驗管理規章制度和實驗教學大綱,實驗人員競爭上崗,實行目標責任制,以保證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提高了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實驗設備的完好率達到98%以上,保證了實驗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實驗室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全面對學生開放,實驗室管理全部採用網路輔助管理手段,實驗中心網站已全面開通,與實驗教學相關內容全部上網,通過設立宣傳櫥窗和展板,展示各實驗室的特點,擴大了我院實驗室的影響。
成績顯著
三年來,實驗室建設取得不斷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軟硬體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觀,成績顯著。學院成立後,共爭取學校投資1210萬元,其中02年130萬,03年720萬,04年250萬,05年110萬。計算機實驗中心固定資產總值從02年的450萬增加到05年的1170萬,實驗室面積從1200平米增加到4700平米,開出的實驗門數從23個增加到50個;物理實驗中心,固定資產總值從02年的38萬增加到05年的260萬,實驗室數量從5個增加到14個,開出的實驗門數從19個增加到33個;測繪實驗室:固定資產總值從02年的160萬增加到05年的340萬,實驗室數量從3個增加到7個,開出的實驗門數從27個增加到40個,在實驗室人員數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仍然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各項實驗教學工作。同時,學院積極利用各種條件爭取校外投資,加快實驗室發展。2005爭取省財政廳和教育廳到位實驗室建設專項經費200萬元,新建和更新計算機實驗室4個,南北校區的計算機實驗室全部建成多媒體實驗室,實驗課教師在實驗室可通過多媒體上課,現場演示,為實驗課單獨設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證。2003年,計算機實驗中心被批准為首批省級示範中心建設單位,2004年因建設成績突出,在教育廳實驗室建設經驗交流會上做典型發言,受到教育廳表彰。通過自身的嚴格要求和不斷努力,實驗室建設、實驗教學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和進步。
學生工作
學院在學生培養工作中,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以學生成才為中心,以素質教育為主線,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堅持“學生是中心,管理是手段,服務是紐帶,育人是根本”的原則,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把專業教育、品德教育、專業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緊密結合起來,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積極探索套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以各種社團組織為依託,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培養、鍛鍊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和各種特長,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創造條件。在學校開展的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畫大賽和課外作品大賽中,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連續兩次獲得優秀組織獎。清晰的工作思路和良好的工作方法為學生考研和繼續學習創造了條件,增強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了學生選擇職業的競爭力。幾年來,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在全國研究生考試中,平均考研率近20%,他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中科院數學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全國知名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5名畢業生分別考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青島海關、北京邊防檢查和國家稅務局的國家級公務員。畢業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率達98%以上,主要分布在山東省電力系統、銀行系統、稅務系統、和全國各地高校及大中型軟體公司,成為技術和管理骨幹,取得了良好的社會信譽。
教學成就
自學院成立以來,共為國家培養本科生1207名,其中,考取國家公務員15人、考取省級公務員30人,占全校40%以上;考取碩士研究生 174人;獲得省級“優秀學生幹部”和“優秀學生”稱號10人,獲得省級優秀畢業生57人;“齊魯晚報杯”山東高校十大優秀學生1人;獲國家獎學金19人;省級先進班級2個;全國數學建模大賽獲國家二等獎一項、山東省一等獎三項、山東省二等獎二項。
創新項目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重視管理創新,注重提高管理水平。隨著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學院的辦學自主權將不斷擴大。新的管理體制為學院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學院在內部管理方面,一是探索院系兩級管理的新模式,加強系主任和實驗中心主任的建設工作,充分發揮系主任在學科建設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院對系的管理從過程管理逐步過渡到目標管理,對系主任的聘任程式、聘期、任期目標管理、責任、權利、義務、考核都作出明確規定。2003年9月,高華等8名同志通過競聘,分別任各系的正副主任。二是根據學校的部署,學院制定了教學包乾經費的使用辦法,確保學院教學工作及各學科全面、協調發展,提高有限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制定了學院人員經費發放辦法,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分配原則,以分配為槓桿,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加快學科建設的步伐;四是做好職員、教學輔助人員、工勤人員的考核工作,把“民眾滿意不滿意,工作主動不主動,服務意識強不強”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五是做好教學管理規範化工作,對每個教學環節都提出明確要求,切實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六是建立和完善科研體系,使現有的科研力量形成合力。七是建立學校家庭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互動機制。八是創立學校第一個以個人名義命名的“朱曉燕助困基金”。
黨建工作
三年來,學院黨委全面貫徹學校第五次黨代會精神,緊緊抓住“教學和科研”這箇中心,堅持圍繞 “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中心”的原則,認真抓好黨的自身建設,促進學院工作的全面開展。認真組織廣大黨員、師生員工,密切聯繫工作實際,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教職工的協作精神、實幹奉獻精神進一步增強。三年來,培訓入學積極分子1000餘名,積極吸納210優秀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能夠按照黨委要求,嚴格程式,嚴把質量,確保德才兼備的同志加入黨組織,保持和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模範作用。按程式完成基層黨委的改建工作,建立學生黨總支、把支部建在學科上,黨的基層組織健全,向心力凝聚力進一步增強,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突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黨員發揮了的先鋒模範作用。經過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在教學任務很重的情況下,學院較好地完成了教學評估的各項工作。
學院發展思路
根據學校“十一五”發展規劃,確定學院今後的發展思路:為適應學校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需要,工作重點由基礎課教學轉移到學科建設上來,在繼續加強基礎課教學、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大力加強學科建設,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一手抓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創新型師資隊伍,一手抓科研能力提高,打造一個適合人才脫穎而出的科研平台。強化教學管理,提高辦學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以推動學院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由教學型學院發展為教學研究型學院;用5年的時間,在現有四個本科專業基礎上,再上四個本科專業,碩士點由目前的1個增加為3個;辦學規模由現在的本科生1650人發展到本科生2500人左右,碩士生1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