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轉發省發展改革委山東省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的通知
魯政辦發〔2015〕9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省發展改革委《山東省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已經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專項計畫,由省發展改革委組織下達。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5年3月20日
發展計畫
山東省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
省發展改革委
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
2014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省各級、各部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視察
山東重要講話和對山東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努力實現工作指導重大轉變,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強區域、惠民生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績,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批准的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總體是好的,重點任務較好完成。
(一)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全年實現生產總值5.94萬億元,增長8.7%,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城鎮登記失業率3.3%,城鎮新增就業118.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1.2萬人。糧食總產達到919.3億斤,實現“十二連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15.8%和12.6%;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9%;進出口總額2771.2億美元,增長4%;實際利用外資152億美元,增長8.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5026.7億元,增長10.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7%和11.2%。
(二)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有力。加快實施省委、省政府確定的30項重點改革。積極推行行政權力清單制度,公布了省級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和省級行政權力清單,累計削減省級行政審批事項400項,削減幅度達33.8%。修訂了《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在2013年本取消下放核准事項47項的基礎上,又取消下放了26項。政府機構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制定了事業單位改革總體意見和10個配套檔案,啟動了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大力推進工商登記制度便利化,新增市場主體“井噴式”增長。截至2014年年底,67.7%的耕地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全省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2155.8萬畝;供銷社綜合改革、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等改革試點紮實開展。制定了深化省屬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意見,國有資本收益綜合收取比例提高到13.7%左右。出台了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保持在80%以上。編制制定了山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和工作方案。制定了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建設方案。加快省級預算管理改革,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省級專項轉移支付由243項減少到99項,實施了省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認真落實金融改革22條意見,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等地方銀行類機構改革穩步推進,全省股權交易市場框架基本形成。發行企業債券48支,融資497億元,創歷史新高。制定了深化價格改革的實施方案,放開了36項價格和收益項目。選擇了12個國家級和省級經濟開發區開展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制定出台了包括課程、中考和校長職級制試點在內的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意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全省統一和城鄉一體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基本建立,84個縣186家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進展順利。市場體系、生態文明、民主司法等領域改革繼續深化。
(三)轉型升級取得積極成效。加強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實施了蜂業、菸葉、茶葉、桑蠶、中藥材等五個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完成了牡丹、肉牛肉羊產業發展規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全省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9200家,農民合作社達到13.2萬戶,家庭農場3.8萬家。堅持“敲開核桃”和“一行業一對策”,制定了推進全省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畫和22個製造業行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技術改造投資增長24.1%。精心組織“香港山東周”活動和百家500強跨國企業對接行動,惠普、大眾、富士康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項目相繼落戶。開展了鋼鐵、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建成違規項目清理整頓,嚴重過剩產能化解工作成效明顯。有序推進煉化企業退城進園和布局調整。開展了加快服務業發展30條政策落實情況督查,出台了促進信息消費和養老、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3.5%,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取得突破,新認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2家,省級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65家,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全省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31.4%,企業牽頭實施的省自主創新專項占比達到92%以上,有28個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四)長遠發展的重大事項實現突破。內蒙古錫盟至濟南特高壓輸電工程開工建設,內蒙古上海廟至臨沂、陝西榆橫至濰坊的“外電入魯”特高壓大通道獲批開展前期工作;“外電入魯”新通道建成後,接受省外輸電能力可達2500萬千瓦左右,我省將有三分之一的電“從天上來”,相當於替代省內煤炭消耗6000萬噸,可相應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億噸,對最佳化能源結構、保障電力供應、改善大氣環境和推動轉型發展現實意義重大。全省人民熱切期盼的“三縱三橫”快速鐵路網規劃獲得國家批覆,濟青高速鐵路可研報告獲批,部分控制性工程已開工建設;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正式獲批。108個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59億元;編制實施了全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黃大、青連、石濟客運專線等“四縱四橫”重大鐵路項目開工建設,青榮城際、瓦日、邯濟擴能改造、膠新電化等鐵路建成通車,新增鐵路營運里程1015公里;濟南至樂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莘縣至南樂等4條高速公路按期開工建設;青島新機場獲得國家批覆,濟南機場南指廊主體完工,煙臺蓬萊機場試飛成功,日照機場開工建設。南水北調續建配套、引黃濟青改擴建、大中型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等進展良好。在全國工商聯的有力指導和支持下,成功舉辦全國知名民營企業入魯助推轉調創洽談會,累計簽約契約項目2234個,其中過百億元的有53個,投資契約金額達2.9萬億元。
(五)區域發展戰略縱深推進。按照“大展示、大破解、大推動”的要求,對藍黃“兩區”規劃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推進。切塊安排區域專項資金26.5億元,由各市自主確定對480個項目進行扶持。實施了藍色產業領軍人才團隊支撐計畫,確定了2批34個藍色產業計畫項目。修訂了“一圈一帶”14個重點專項規劃和5個省級中長期規劃。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一體化進程加快,濟萊協作區同城化邁出重要步伐,濟萊兩地通訊取消長途費、漫遊費,萊蕪市城鎮醫保和“新農合”異地就醫在濟南多家醫院實現聯網結算,兩市實現了居民身份證異地換領、補領。西部經濟隆起帶加快崛起、後勁彰顯,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82家。我省被確定為國家“一帶一路”規劃海上戰略支點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沿線重點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為第九個國家級新區,為全面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推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提供了重大機遇。青島藍色矽谷發展規劃獲國家批覆,國家同意列入中原經濟區的聊城、菏澤市和東平縣享受中部地區有關優惠政策。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等事項落實較好。開展了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試點並制定試點方案,21個試點縣示範帶動效應初步顯現。編制出台了新型城鎮化、農村新型社區和新農村發展規劃,青島、威海、德州市和鄆城縣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全方位推進援疆、援藏、援青、對口支援三峽庫區、扶貧協作重慶和對口幫扶貴州工作,全年安排對口支援協作資金16.35億元(含青島市),實施援建項目334個;我省黨政代表團赴新疆、青海考察確定的援建任務全部落實。
(六)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大。深入落實我省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和一期行動計畫,實施了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基於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的生態補償制度,淘汰黃標車、老舊車109萬輛,是國家下達我省任務的2.55倍;關停小煤電機組17台、小煤礦9處,分別淘汰落後產能45.6萬千瓦和198萬噸。全省細顆粒物平均濃度改善16.3%,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改善11.3%。積極推進核電、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利用,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達到11.2%。加快治理重點流域水污染,小清河水質全部優於規定標準。在國家組織的淮河、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中分別連續7次和5次榮獲第一名。編制了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淄博、臨沂市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試點。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下降。
(七)社會民生事業全面發展。全省各級財政直接用於民生領域的支出比重達到58.1%。組織實施了全省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行動計畫,認真落實省級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標準,10個領域84項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取得積極進展。調整了最低工資、基層幹部教師待遇、經濟欠發達地區公務員津貼補貼等標準。在全國率先建立起統籌城鄉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提高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等社會保障水平。各類養老床位總量達到52萬張。頒布實施學前教育規定,啟動實施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和特殊教育提升計畫,將中職教育雙證互通試點擴大到所有合格學校。在全國率先推進同工同酬政策落實,近9000名勞務派遣職工轉為直接用工。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任務完成率和基本建成率(含棚戶區改造貨幣安置補償戶數)分別達到100.1%和104.3%。出台了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大力實施“金種子”計畫,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40%。建立了精準扶貧機制,健全社會救助制度。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制定完善了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和食安山東建設的意見。體育健身、婦女兒童、民族宗教、防災減災、經濟動員等事業全面發展。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經濟穩定回升的基礎尚不牢固。一是結構調整壓力依然較大,產業鏈條短,集聚度、關聯度較低;產能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並存,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有一定剛性,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大氣污染治理任務艱巨。二是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傳統產業、房地產投資相對飽和,新的消費熱點帶動不足,新舊增長動力轉換“青黃不接”;實體經濟比較困難,盈利能力水平持續下滑對企業後續發展帶來更大壓力;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尚未得到根本緩解,金融領域風險有所上升。三是關鍵領域的重大改革還需集中力量攻堅突破,一些新型業態發展不規範,科技人才支撐能力不強。四是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夠均衡,民生領域剛性支出增加,財政收支壓力增大;創新社會治理和民生建設存有薄弱環節,安全生產隱患依然存在。
二、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總的看,我省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沒有改變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批示,是新常態下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明確定位和科學指導,用心著力抓好貫徹落實,對於做好各項工作至關重要。2015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轉方式調結構、創新驅動發展、加強社會治理創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下功夫,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2015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一)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進出口增長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5%左右。與2014年生產總值9%左右的預期目標相比,主動調減經濟增速,主要是引導各方面積極適應新常態,為轉方式、調結構留出餘地,為全面改革騰出空間,以速度的調整換取技術進步、體制完善和質量效益提高。同時,考慮了與省第十次黨代會和“十二五”規劃目標相銜接,兼顧了穩定就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的需要。
(二)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4%左右;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56%和45%以上。這些指標突出了發展“質”和“量”的關鍵點,有利於把握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
(三)民生福祉進一步增加。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和10%;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內。這組目標主要考慮在經濟成長預期有所下調的同時,保持就業、物價穩定,積極增加居民收入,有利於穩定社會預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四)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
上述目標中,節能減排、人口增長等指標是約束性的,必須確保完成;生產總值等指標是預期性的,主要體現政府導向,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
三、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
(一)以改革舉措落地為重點深化重大改革。繼續推進具有支撐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使改革新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能。(1)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公布政府部門責任清單,探索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開通省級政務服務網並進入行政服務大廳。制定加強行政審批事中事後監管的意見。(2)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基本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繼續抓好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省、市、縣分步完成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建立省級公共資源交易中心。(3)積極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建,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制定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辦法。(4)改革預算管理制度,實現省、市、縣三級財政、部門及“三公”經費預決算向社會公開。設立省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吸引民間資本發起建立工業、農業、教育、科技、旅遊、文化、健康等各類產業投資基金。(5)推動地方商業銀行、信用社、村鎮銀行等向縣域、村鎮和發達社區延伸,推廣社區銀行、金融超市等基層金融組織,搞好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強中小企業上市輔導,建立齊魯股權交易中心與“新三板”批量對接工作機制。多措並舉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增強金融保障實體經濟能力。(6)認真實施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啟動建設省級公共信用信息交換和共享平台。(7)修訂我省政府定價目錄,放開具備市場競爭條件的政府定價項目。全面推行居民生活階梯式水價、氣價制度。(8)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任務,力爭所有縣(市、區)建立農村產權流轉市場。加快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9)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出台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意見;發展一批有規模、有質量、有品牌的非公立醫療機構。(10)建立重要政策落實情況第三方獨立評估機制,委託工商聯等組織對省政府出台的有關政策開展評估,推動政策落實到位,努力打造全國領先的營商環境。
(二)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夯實農業基礎。認真落實中央和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之路。一是奪取全年糧食豐收。紮實開展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抓好糧食高產創建、“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和“海上糧倉”等工程,穩定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二是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發展優質特色、市場緊缺的農產品,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緊密銜接。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著力解決農業面源、土壤污染和地下水超采等問題。三是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研究制定規範農民合作社的辦法、家庭農場的基本標準和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監管辦法,支持各類經濟實體開展社會化服務。四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南水北調續建配套工程建設,實施好雨洪資源利用和大中型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河道治理等工程。
(三)以最佳化產業結構為重點推動轉型升級。出台實施全省各類產業轉型升級指導意見和行動方案,打好轉型發展“組合拳”。一是做好培育新興產業“加法”。實施好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和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力爭把一些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支持行業協會和重點企業制定服務業分行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認真落實支持養老、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出台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和“黃金海岸·仙海聖山”養生服務產業聚集帶發展規劃,認定培育一批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範區。二是做好化解嚴重過剩產能“減法”。支持跨地區產能置換,探索指標市場化交易。加快鋼鐵、石化、汽車、煤炭等行業兼併重組,穩妥推進主城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或轉產。三是做好管理、市場、商業模式等創新“乘法”。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搞好智慧城市、城區、社區和園區試點。鼓勵各類開發區率先轉型,制定高新區轉型升級的意見,建設一批千億級的園區產業集群。四是做好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除法”。推介發布企業技術改造年度導向計畫,繼續搞好行業對標,拉長延伸產業鏈,提高終端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比重。
(四)以激發創新活力為重點強化科技支撐。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發展的新動力。一是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完善企業牽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引導市場主體聯合創新,努力在雲計算、大數據、新材料等方面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出台加強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意見。大力最佳化創新環境,支持創新型企業做大做強。二是突出人才創新主力。加強高端稀缺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實施好國家“千人計畫”、省“萬人計畫”和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工程,建立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推動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鼓勵企業健全對人才的股權、期權和分紅激勵。三是突出要素資源整合。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探索設立省級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科技風險投資與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和天使引導基金。重點推進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青島藍色矽谷、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發平台等建設,建成一批高水平專業公共技術創新和服務平台。創建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四是突出科技成果導向。落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激勵創新的普惠性政策和創新成果利益分配機制。搞好創業創新服務,嚴格落實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
(五)以釋放內需潛力為重點穩定經濟成長。調動市場力量增加有效供給,增強消費基礎作用和投資關鍵作用。一是積極構建擴大消費長效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執行好帶薪休假制度。實施好國家重點領域消費工程,加快推進信息惠民,抓好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建設,研究我省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加強冷鏈物流等流通設施建設。二是推動內涵效益型投資增長。結合國家重大投資工程包,引導各類資金重點投向社會民生、農林水利、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生態環保、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努力做到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儲備一批、洽談一批。加快重大項目建設,落實責任主體,確保儘快竣工投產;正在批的要壓茬推進,確保項目一經獲批即開工建設;再確定100個以上年度省重點建設項目,確保投資接續。加強要素保障,創新投融資體制,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三是抓好全國知名民營企業入魯助推轉調創洽談會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地。成立省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省政府有關領導同志牽頭,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參加,嚴格落實責任,研究出台重大項目直接融資扶持政策,協調解決項目落實中存在的問題。加大督查力度,對各市項目落地情況每季度進行一次集中調度,推動簽約項目早日開工建設、在建項目儘快投產達效,力爭創造較高的簽約到位率。四是全面實施全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快石濟客運專線、青連等8條在建鐵路和濟南至東營等15條在建高速公路建設進度;建成投用青島港董家口港區十萬噸級散貨碼頭等14個泊位;基本完成日照機場主體工程,青島新機場、菏澤機場、聊城機場開工建設;加強城市軌道與機場、高速鐵路站、公路樞紐有機銜接,青島捷運3號線建成投運。五是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爭取內蒙古上海廟、陝西榆橫至我省“外電入魯”輸電通道獲準並開工建設,華能萊蕪、國電勝利等電廠建成發電。推進重點領域“煤改氣”,最佳化風電、核電開發布局,推廣光伏套用,開工建設文登、沂蒙抽水蓄能電站,爭取新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000萬千瓦。六是大力推進新一輪省部會商事項落實。力爭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開工建設濟青高速鐵路、魯南城際快速鐵路通道、濟青高速公路擴容、濟南城市軌道交通等項目;研究提出魯南城際快速鐵路通道在曲阜東站、蘭考站分別接軌聯通京滬、鄭徐高速鐵路的設計方案;積極爭取國家提高我省大型灌區續建配套比例,並將我省列入國家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範圍。
(六)以塑造新優勢為重點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挖掘培育我省作為沿海開放大省在產業、區位、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系。一是增強出口支撐作用。外貿扶持資金重點用於市場開拓、品牌建設和出口信用保險等,推進山東電子口岸建設,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進出口實力,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加快創建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二是拓展利用外資領域。引導外資參與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擴大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開放,放寬金融、教育、文化等領域準入限制。三是鼓勵支持企業走出去。落實境外投資專項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建立境外研發中心和生產資源基地,帶動國內重大裝備和零部件出口。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推廣套用。四是廣泛開展經濟合作。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實施範圍,建設東亞海洋合作平台;深化中韓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建設,爭取青島市獲準開展自由貿易港區試點;深度參與環渤海、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經濟合作。
(七)以融合互動為重點統籌區域城鄉協同發展。認真落實省區域發展戰略推進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精神,加快區域聯動和城鄉互動,拓展發展空間,最佳化區域格局。一是開創“兩區一圈一帶”建設新局面。持續放大規劃引領效應,推動各大板塊由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轉變。開展“一圈一帶”規劃實施情況檢查推進。大力推動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認真落實聊城、菏澤市和東平縣執行國家中部地區有關優惠政策,實施沂蒙革命老區發展規劃,研究出台配套扶持政策。持續放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效應,解決跨區域基礎設施瓶頸制約,促進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合理流動、高效配置。持續放大產業協作聯動效應,發揮好區域黨政聯席會議作用,建立市場主導的發展聯盟,管好用好藍黃“兩區”產業投資基金,設立“一圈一帶”產業投資基金。二是探索適合省情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新路徑。實施好全省新型城鎮化規劃,開展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探索城鄉總體規劃暨“多規合一”試點。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問題,加強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抓好農村新型社區公共服務普及。三是促進縣域經濟做大做強實現新跨越。加快全省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加強對21個試點縣許可權下放、項目建設、試點資金等政策落實的調度督導。大力實施擴權強鎮。四是推動對口支援工作取得新成效。落實好援建資金和項目,向基層、困難民眾和農牧民傾斜,加強產業合作、教育培訓和交往交融交流。
(八)以綠色循環低碳為重點建設生態山東。充分發揮環保倒逼作用,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公共品向全民提供。一是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將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改善作為區域發展的約束性要求,重點治理大氣霧霾,增加全省“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天數。嚴格落實區域性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抓好工業污染源治理、機動車排氣控制和揚塵治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等,加快淘汰黃標車、老舊車。研究制定LNG等清潔燃料使用的鼓勵政策。全面清理整頓加油站,確保全全與油品質量。二是強化流域污染治理。完善“治用保”體系,著力解決城鎮污水直排問題,力爭全部消除省控重點河流劣Ⅴ類水質斷面。全面完成“十二五”植樹造林任務。三是強化節能減排。推行能源消費與經濟成長掛鈎,能源消費總量和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雙控制”。實施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加快電力、煉化和水泥脫硫脫硝,加強對高耗能項目的能源評價審查。編制完成省級溫室氣體清單。四是強化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完成15個國家級園區和50個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任務。搞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節水技術。積極爭取將東營、濟寧、萊蕪市納入國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
(九)以加強公共服務為重點增進民生福祉。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增強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是促進創業興業帶動就業。落實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崗位開發補貼和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繼續實施農民工3個“三年行動計畫”。健全勞動力就業市場,推動農民工、編制外用工、勞務派遣用工同工同酬。做好應對可能出現的區域性、行業性失業預案。二是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大力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擴大中國小辦學自主權,加大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力度。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擴大職業教育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試點。啟動高等教育重點改革,加快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開展我省高考綜合改革。擴增農村和城鎮新建居住區配套教育資源,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基本達到辦學條件。三是織密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基本公共服務全面達到省級標準。完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適時調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等標準,穩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健全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加強重大疾病防控。抓好“食安山東”建設。全面實施單獨兩孩政策,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全面實施臨時救助制度,繼續完善精準扶貧機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逐步提高租賃補貼和貨幣安置補償比例。四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規劃建設曲阜文化經濟特區,繼續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建設好文化企業、項目和園區等載體,加快文化創意與旅遊、體育、金融、科技等產業融合發展。五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入推進平安山東建設,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完善“五位一體”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推行社區“格線化”管理服務模式。高度關注並積極化解金融風險。
(十)以謀全局利長遠為重點編制好全省“十三五”規劃。樹立戰略思維,堅持問題導向,努力編出一部反映人民意願、體現時代特色、符合省情實際的“十三五”規劃。一是深化重大問題研究。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和對山東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認真謀劃發展的戰略方向、重大舉措和政策保障,科學論證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重大政策。二是科學設定目標指標。科學確定經濟成長速度和規模,合理設定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創新驅動、資源環境、民生改善等方面目標指標體系。三是加強規劃銜接協調。引導促進各類規劃相互聯繫,下位規劃主動與上位規劃銜接,使之成為配套完善、相得益彰的有機整體。爭取將事關全省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列入國家規劃。四是強化規劃工作創新。堅持開門編制規劃,廣泛徵求意見建議,凝聚各方智慧共識,不斷完善“十三五”基本思路,以省委關於“十三五”規劃的建議為指導,形成規劃《綱要》(草案);搞好“十三五”各專項規劃編制。
附屬檔案: 山東省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主要指標
附屬檔案
山東省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主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