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棉花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2011年3月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2011〕8號印發《山東省棉花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該《規劃》分發展現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發展重點;政策措施4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棉花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 印發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
  • 文號:魯政發〔2011〕8號
  • 印發時間:2011年3月4日
通知,規劃,

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油料等四個產業振興規劃的通知
魯政發〔2011〕8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油料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山東省棉花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山東省種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山東省鄉村旅遊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四日

規劃

山東省棉花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為進一步提高全省棉花綜合生產能力,增加棉花有效供給,促進棉花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山東是棉花生產、加工大省,棉花種植面積、產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二位,面積、產量均占全國的15%以上。2009年全省棉花種植面積1200萬畝,畝產77公斤,總產92萬噸;棉花收購加工企業569家,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5394家,紗錠3000餘萬枚,紡紗668.8萬噸,織布129.3億米,紡織用棉450多萬噸,紗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居全國第一位;紡織服裝業總產值6000多億元,增加值1587.9億元,出口142.4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17.9%。全省棉花生產和紡織服裝從業人員1400多萬人。棉花產業已成為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從我省目前棉花產業發展特別是生產供應狀況看,還存在著基礎設施條件差,栽培管理技術落後;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程度低,生產管理用工多;病蟲危害嚴重;收購加工環節品質一致性差;價格產量波動幅度較大等問題。隨著紡織能力的擴大,省內棉花供求失衡,年缺口350萬噸以上,穩定棉花生產,增加有效供給,加快棉花產業振興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新品種培育和新技術推廣為重點,以提高單產和品質為核心,全力推進區域化布局、輕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努力構建棉種生產、棉花加工、質檢、儲備一體化保障體系,促進棉花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因地制宜,注重與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銜接,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堅持科技創新,加大品種培育和農技農藝等關鍵技術研發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堅持統籌兼顧,實行棉糧、棉經間作套種,提高綜合效益;堅持產供銷相結合,貿工農一體化,實現棉花生產、流通、加工的有機銜接。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省棉花面積穩定在1200萬畝,畝產85公斤,總產100萬噸以上。棉花生產總產值達到250億元,棉農人均增收200元以上。棉花區域布局更趨合理,品種、品質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主導品種占90%以上,品質一致性明顯提高。
三、發展重點
(一)棉花良種繁育。依託現有農業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棉花推廣機構,加大棉花良種研發力度,力爭到2015年,培育3-5個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棉花新品種。在東營市、濱州市、德州市、聊城市、濟寧市、菏澤市等棉花優勢產區,健全完善30個省級棉花良種繁育基地、50個棉花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
(二)主產區建設。根據棉花耐旱、耐鹽鹼的特點,在濱州市、東營市、濰坊市為主的魯北及黃河三角洲地區,積極發展鹽鹼地規模植棉,爭取發展到450萬畝,占全省的40%左右;在光熱資源豐富的濟寧市、菏澤市等魯西南地區,大力推行棉糧、棉經間作套種,兩熟棉區穩定在400萬畝,占全省的30%左右。在聊城市、德州市、濟南市北部等地,完善推廣棉花防早衰技術,改進耕作栽培,發展到300萬畝以上,占全省的25%左右。力爭三大棉花主產區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到全省的95%以上。
(三)棉花耕作制度改進。在金鄉縣、魚台縣、成武縣、巨野縣、東明縣、臨清市、惠民縣等縣(市),通過農技農藝配套,推廣雜交抗蟲棉與大蒜、洋蔥、馬鈴薯、西瓜間作套種,面積達到260萬畝;在菏澤市、濟寧市、聊城市、德州市推廣麥棉間作套種,面積達到300萬畝,實現糧經、糧棉雙豐收。
(四)輕簡化技術研發與推廣。加強棉花生產機械特別是收花機械的研發推廣,降低勞動強度;研究利用促早栽培、簡化栽培、防早衰栽培技術,實行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控害技術,提高棉花單產、品質和效益。
四、政策措施
(一)強化科技支撐。實行產學研結合,強化棉花新品種、棉花種子生產和加工技術研發,提高棉種生產與加工質量。加強棉花實用技術研發,大力推廣地膜覆蓋、立體種植、防早衰、鹽鹼地豐產栽培、營養缽育苗移栽、病蟲害綜合防治、配方施肥等棉花生產高效實用技術,緩解用工矛盾,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植棉效益。積極推進棉花高產創建活動和高產開發,按照每十萬畝創建一個萬畝高產片的標準,建設100個高產片,推廣套用優良轉基因抗蟲棉特別是雜交抗蟲棉新品種,促進新技術和新成果的轉化。
(二)創新棉花生產經營機制。積極發展棉花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組織化程度,推進棉花的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建立健全棉農與企業的利益連線機制,完善“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鼓勵、支持紡織企業在主產區建立原料生產基地,實現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讓棉農真正既參與生產又參與流通,從生產、加工、流通中受益。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在技術推廣、信息服務、生產資料供應、統一耕作、病蟲害綜合防治、產品銷售等方面搞好服務。
(三)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政府性資金對棉花良種繁育、雜交抗蟲棉推廣、標準化示範基地等重點領域的投入力度。啟動實施黃河三角洲棉花基地建設項目,加大資金扶持,改善生產條件。創新棉花生產加工投融資體制機制,鼓勵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民間資本等投向棉花生產開發經營,加大對棉花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提高融資能力。
(四)加大政策扶持。繼續實施棉花良種補貼,積極爭取國家增加對我省棉花主產縣(市、區)的轉移支付。實施棉花機械補貼。制定棉花最低收儲價格,適時建立省級儲備制度。加大對棉種、棉花流通和棉紡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棉花收購加工企業進行設備更新改造。創新棉花保險機制,降低農民植棉風險,進一步調動農民植棉的積極性。推進棉花質檢體制改革,嚴格質量監督管理,提高棉花品質一致性。鼓勵棉花企業和植棉大戶“走出去”,到中西部地區發展棉花產業,並搞好協調服務。
(五)加強組織領導。棉花主產區各級政府要將振興棉花產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支持棉花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各相關部門加強合作,密切配合,確保棉花產業振興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大力實施科技入戶、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提高科技植棉水平。加強生產指導和技術服務,及時搞好棉花生產、長勢、市場跟蹤調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