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信息
關於印發山東現代水網建設規劃的通知
魯政字〔2022〕22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山東現代水網建設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5日
規劃全文
山東現代水網建設規劃
為加快推進山東現代水網建設,推動全省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全面增強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總遵循、總定位、總航標,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完善水資源最佳化配置體系、防洪減災體系、水生態保護修復體系為重點,統籌存量和增量,加強互聯互通,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慧型、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山東現代水網,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1.人民至上,人水和諧。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現代水網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供水、防洪、水生態等問題,不斷提高現代水網建設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促進水網與自然和諧相處,保障生命財產安全,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節水優先,空間均衡。充分發揮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作用,堅持先節水後調水,把節水作為受水區的根本出路,充分挖掘缺水地區節水潛力,全面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堅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進一步最佳化水網布局,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網路化組合效益和整體效能,促進人口經濟與水資源環境承載力、洪水風險狀況相適應,推動高質量發展。
3.系統謀劃,科學論證。堅持系統化、協同化、綠色化、智慧型化定位,統籌水資源配置、水災害防禦、水生態保護等功能,兼顧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乾支流,加強各類水工程協同調度和不同層級水網協調銜接,實現全省水網“一張圖”。科學論證工程任務規模及設計標準,最佳化工程總體布局。推動傳統水利與新型基礎設施深度融合,加快建造方式轉變,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和運維數位化升級,提升水網綠色化智慧型化水平。
4.防控風險,保障安全。落實國家安全戰略,樹牢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把安全發展貫穿現代水網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加強水安全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範化解機制和能力建設,提升現代水網的網路化、系統化水平,最大程度預防和減少突發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害,實現由注重事後處置向風險防控轉變、由減少災害損失向降低安全風險轉變。
5.改革創新,兩手發力。創新現代水網建管體制和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大力推進現代水網數位化、調度智慧型化、監測預警自動化,加強實體水網與數字水網相融合,提升現代水網工程科技和智慧化水平。
(三)規劃目標。到2025年,省級水網和市縣級水網進一步完善,山東現代水網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水平不斷提高,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能力明顯提升,水旱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水網智慧化水平有效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節水供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289.22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10%、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651;新增水庫庫容12億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10億立方米;農村集中供水率98%,自來水普及率97.5%,規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蓋比例80%,城鄉供水一體化率70%,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縣域節水型社會建成率達到9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5%,非常規水利用量達到15億立方米。
——防洪減災。重要河湖防洪減災體系進一步完善,重點防洪保護區、重要河段達到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重點城市和重點澇區防洪排澇能力明顯提升,水旱災害風險防範化解能力進一步增強。現有病險水庫安全隱患全面消除,山洪災害防禦能力大幅增強,5級及以上河湖堤防達標率達到77%以上。
——水生態保護。深層承壓水超采量全部壓減,部分超採區地下水位得到回升,地下水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省水土保持率達到85%以上;重要河湖生態流量(水量)目標基本確定、生態流量(水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實,納入生態流量保障重要名錄的河流湖泊基本生態流量(水量)達標率達到90%以上,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達到69.9%,重點河湖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改革創新。水利重點領域改革全面深化,依法治水管水全面提升,水利科技創新實現突破,水利現代化發展內生動力明顯增強,基本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水利治理體制機制。
到2035年,“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慧型、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山東現代水網基本建成,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格局基本完善,防洪保全工程基本達標,水生態環境美麗健康,水網智慧型化調控全面實現,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系統完備。省級水網實現設區市全覆蓋,形成互聯互通、豐枯調劑、有序循環的水流網路,發揮防洪、供水、灌溉、航運、發電、生態等綜合效益。
——安全可靠。水網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顯著提升,水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高,城鄉防洪排澇、供水保障能力明顯增強,5級及以上堤防達標率達到85%,城鄉供水一體化率達到80%,水網新增供水能力35億立方米,有效應對特大洪水、乾旱災害以及突發水安全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集約高效。水利基礎設施網路規模效益大幅提升,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301.84億立方米以內,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更加凸顯,人口、經濟、產業布局與水資源承載力基本適應。
——綠色智慧型。基本實現水利基礎設施設計、建設、運行全過程全周期綠色化,全省水土保持率超過90%,重點河湖生態流量(水量)達標率超過95%,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重點水利工程數位化率超過95%,全省水網信息化、智慧化和精細化調度水平明顯提升。
——循環通暢。省級水網與國家水網、市縣級水網實現互聯互通,河湖水系水流連通性明顯提高,骨幹河道及中小河流水流暢通,泄洪、排水、輸水和循環利用能力增強。
——調控有序。水資源調配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省水網骨幹工程聯合調度、豐枯調劑,有序調蓄河道徑流,保障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發揮綜合效益。
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高質量、現代化的山東水網體系,省市縣三級水網高效協同融合,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四)主要任務。水網工程體系由“綱”“目”“結”三要素組成。“綱”主要是骨幹河道和重大引調水工程;“目”主要是河湖連通工程和輸配水工程;“結”主要是調蓄能力較強的水利樞紐工程。
1.構建現代水網之“綱”。圍繞國家和省重大發展戰略,以骨幹河道及重要湖泊水庫為基礎,以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為重點,科學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規劃建設,實施骨幹河道防洪治理、重點河段河勢控制,適時開展提標建設,構建重要河湖、渠道、堤防綠色生態廊道,加快構建山東現代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2.織密現代水網之“目”。根據全省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強省級與區域重要水資源配置工程的互聯互通,推進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和區域引調排水渠道建設,形成城鄉一體、互聯互通的省市縣級水網體系,改善河湖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水資源配置保障能力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
3.打牢現代水網之“結”。加快推進控制性調蓄工程和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快重要蓄滯洪區建設,充分挖掘現有工程的調蓄能力,綜合考慮防洪、生態、供水、灌溉、發電、航運等功能,加強流域水工程聯合調度,提升水資源調控和防洪調度能力,發揮工程綜合功能和效益。
二、構建山東現代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根據水利管理許可權和分級管理要求,水網分為國家水網、省級水網、市級水網、縣級水網。省級水網依託國家水網,以省內骨幹河湖水系及重大水利基礎設施為主骨架,構建與國家骨幹水網相銜接的水流網路通道與調配網路。市級、縣級水網是國家水網和省級水網的延伸,圍繞提升城鄉水利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改善人居環境,以推進區域河湖水系互聯互通為重點,打通水資源調配、防洪排澇、農田灌溉、農村水系生態“最後一公里”,完善城鄉一體化供水體系,構建水網基礎通道和“毛細血管”。
根據全省自然河湖分布、水資源稟賦、國民經濟布局、現狀水利工程等情況,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最佳化水資源配置體系、健全流域防洪減災體系為主線,以骨幹河道和重大引調水工程為骨架,以河湖水系連通和灌排渠係為脈絡,以重點湖泊水庫為節點,以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調控為手段,統籌水資源配置、水災害防治、水生態保護,兼顧通水通航,形成“一軸三環、七縱九橫、兩湖多庫”的省級水網總體格局,構建山東現代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根據全省長遠發展戰略需要,逐步擴大省級水網延伸覆蓋範圍,與市縣級水網互聯互通,形成一體化的山東現代水網。
“一軸三環”是指以黃河為主軸的引黃供水體系,依託南水北調、引黃濟青、膠東調水、黃水東調等重大引調水工程,在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膠東半島片形成三個環形調水格局,是全省水資源最佳化配置的主骨架。
“七縱九橫”是指沂河、沭河、梁濟運河、泗河、濰河、彌河、大沽河等7條縱向骨幹河道;漳衛河、馬頰河、德惠新河、徒駭河、小清河、大汶河、洙趙新河、東魚河、韓莊運河等9條橫向骨幹河道,是全省防洪排澇的主動脈。
“兩湖多庫”是指南四湖、東平湖,峽山、岸堤、跋山等42座大型水庫(含新建),是全省防洪調度、水資源調配、水生態保護的主節點。
三、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格局
針對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特點,聚焦發展戰略和現代化建設目標,立足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堅持節水優先、量水而行,在深度節水控水的前提下,積極融入國家水網,推進一批重點水源和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強雨洪資源利用,強化多水源聯合調度、水資源戰略儲備,構建完善多源互補、豐枯調劑、大中小微協調配套的供水保障體系,加強水資源調度管理,提高供水系統可靠性,增強特大幹旱、持續乾旱、突發水安全事件應對能力,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一)實施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堅持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落實“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證原則,聚焦流域區域發展全局,按照國家部署,推動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論證實施,最佳化山東境內幹線工程布局,適時開展省內配套工程規劃建設。推進南四湖水資源利用北調工程前期論證。規劃建設沂沭河雨洪資源利用工程,充分利用沂沭河流域較豐沛的雨洪資源。
1.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我省多年平均新增需調水量23.88億立方米,供水範圍涉及除臨沂外的15個市89個縣(市、區),受水區主要集中在膠東半島、魯北和魯中地區。境內工程分南北幹線和東西幹線兩大部分。
南北幹線總長約640.6公里。工程自蘇魯邊界入省,黃河以南幹線在一期工程基礎上擴建;穿黃河後,一路擴建提升一期工程,自臨清新辟運西渠出省;一路自小運河8.3公里處右岸新辟位德線,沿大體與黃河平行方向輸水至禹城東,折向北至德城區穿老減河出省。
東西幹線即膠東輸水幹線,線路總長約717.9公里。工程自位德線禹城東分水口引水,新辟明渠至惠民縣向南穿過黃河,接小清河分洪道至引黃濟青上節制閘,利用小清河分洪道子槽輸水至引黃濟青下節制閘,出子槽後沿引黃濟青乾渠新辟輸水線路至宋莊分水閘。宋莊分水閘以下分兩路,一路新辟輸水線路至青島官路水庫;一路沿膠東半島中部採用“明渠+管道+隧洞”輸水至煙臺老嵐水庫、威海八河水庫。
2.南四湖水資源利用北調工程。南四湖水資源相對比較豐沛,規劃實施南四湖水資源利用北調工程,通過新建3級提水泵站,擴挖梁濟運河及柳長河,將上級湖水北調入東平湖,與東平湖水資源統籌利用。南水北調輸水期利用南四湖水資源利用北調工程、非輸水期結合南水北調工程調引南四湖水資源,通過南水北調工程自流向德州、聊城、濱州、淄博等地調水,或提水至膠東半島,為地下水超採區、小清河等河道生態補水,也可相機為魯北、膠東半島平原水庫充水,省級組建項目法人並出資建設,與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南四湖至東平湖段結合實施。
3.沂沭河雨洪資源利用東調工程。為利用沂沭河流域較豐沛的雨洪資源,實施沂沭河雨洪資源利用東調工程,自新建沂河下游黃山水庫開闢輸水線路,連線沭河大官莊樞紐,在滿足臨沂市用水需求的基礎上,向日照及青島西海岸新區調水,與新建黃山水庫結合實施。遠期打通韓莊運河至黃山水庫輸水通道,具備相機調引長江水的條件。
(二)推進重點調蓄工程建設。
1.建設一批重點水源工程,提高當地水和外調水調蓄能力。“十四五”期間,重點推進實施煙臺老嵐、青島官路、臨沂雙堠、濟南太平、威海長會口、臨沂黃山等6座大型水庫及濟南白雲、菏澤魏樓等23座中型水庫,總庫容16.6億立方米,增加蓄水11億立方米。按照國家部署論證建設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配套調蓄水庫。實施磚舍攔河閘等一批河道攔蓄工程。
2.實施南四湖退圩還湖工程,對南四湖上級湖19萬畝已退養魚塘圩埂清理整治,按照防洪、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結合採煤塌陷地治理等妥善處置疏挖土方,擴大連片水面172平方公里,增加有效庫容2.0億立方米。
3.實施東平湖清淤增容工程,為增加東平湖蓄水量,改善湖區生態環境,根據自然保護區管理要求,在東平湖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以外的大清河入湖口及東平湖出湖口等區域進行清淤增容,增加東平湖蓄水庫容0.5億立方米,東平湖水與調引的南四湖水統籌,通過省級水網向魯北、膠東等地調水。
4.實施岩馬、王屋等9座大型及楊家橫、杏林等37座中型水庫增容工程。推進有條件的大中型水庫實施清淤增容,實施現有引提水泵站的更新改造,加快已建在建工程配套設施建設。
(三)完善區域水資源配置體系。根據區域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統籌考慮需求,以區域內自然河湖水係為基礎,加強區域水網互聯互通。論證實施濟南市東部四庫連通、煙臺市水系連通、威海市河庫水系連通、臨沂市中心城區水系連通、德州市水系連通等區域水網工程,加強與省級水網的連通,構建完善市縣級水網工程體系。研究豐水時期通過東平湖-濟平乾渠-小清河-膠東調水工程對沿線各市實施生態補水的可行性。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規模化供水率,補齊村內供水工程老化及跑冒滴漏短板,實現供水水質和保障水平新提升,按照“城鄉一體、縣級統管”思路,全力擴大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範圍,全面加強村內供水設施和管網更新改造,到2025年,農村規模化供水率達到80%,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5%,集中供水率達到98%,70%的縣(市、區)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
充分挖掘現有工程應急備用能力,統籌考慮當地水源及外調水源,合理確定城市應急備用水源方案,多措並舉構建城市應急備用水源體系,切實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城市重點水源與應急備用水源間的連通,提高城鎮供水可靠性,力爭遭遇特大幹旱或突發水安全事件時,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和必須的生產、生態用水得到保障。
加強再生水、淡化海水、集蓄雨水、礦坑水和微鹹水等非常規水多元、梯級、安全利用。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加快推動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處理提標、農業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推動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逐步提高非常規水利用比例。
(四)加強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對灌溉水源工程、渠系工程、灌排泵站等進行現代化改造,加強計量監測設施與信息化建設,加強灌溉試驗與節水技術推廣,提升灌區供水保障能力和供用水管理能力。“十四五”期間實施11處大型引黃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改造灌溉面積854.5萬畝;2025年以後繼續實施17處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改造灌溉面積269.76萬畝;“十四五”期間實施9處中型引黃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改造灌溉面積116.0萬畝;2025年以後繼續實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實施引黃涵閘改建工程,恢復和提升引水能力。積極推進黃河下游存在安全隱患或引水能力嚴重不足的引黃涵閘改造。到2030年,全省引黃灌區農村水網基本建成。論證新建劉家道口大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43.8萬畝。
四、完善防洪減災體系
遵循洪水發生和演進規律,按照防洪保護區的防洪標準,暢通骨幹河流洪水通道,發揮防洪控制性樞紐、蓄滯洪區對流域洪水的綜合調控和聯合調度作用。聚焦防汛薄弱環節,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實施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推進重要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開展山洪災害防治和重點澇區治理,構建以河道、水庫、堤防、湖泊和蓄滯洪區為架構的水旱災害防禦工程體系,提高水旱災害防禦能力。規劃實施重大防洪除澇、河道山洪溝治理、堤防和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等工程。
(一)重點河道治理及堤防建設。以河道堤防達標提標建設和河道整治為重點,加快骨幹河道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強河道系統整治,減輕河道淤積萎縮,保持河道暢通和河勢穩定,恢復河道行洪能力。新建或擴建一批排洪通道,解決洪水出路不暢問題。加強河口治理,規範入海流路,保持河口穩定暢通。對涉及重大戰略區、重要經濟區、重要城市的重點河段按照流域防洪規劃和規程規範等要求覆核防洪能力,適時開展提標建設。
重點實施徒駭馬頰河、支脈河、東魚河等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幹河道和濟南北大沙河、濟寧洸府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到2025年5級及以上堤防達標率達到77%。推進實施黃河河口綜合治理和三角洲區域回水堤及配套建築物建設,補齊河口防洪工程短板。推進沿海地區海堤工程建設,完善沿海防潮減災體系。
按照國家部署實施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工程、漳衛河(山東段)防洪綜合治理、金堤河治理等工程,完善防洪工程體系。
實施東平湖洪水南排工程,疏挖八里灣泄洪閘、司垓退水閘閘下通道,改造司垓閘及相關橋樑、涵閘,打通東平湖洪水南排通道,利用南水北調兩湖段輸水渠道南排東平湖洪水。近期南排規模210立方米每秒,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實施後南排規模達450立方米每秒。
(二)加快蓄滯洪區建設。根據流域洪水出路和防洪保護要求,加快推進重要蓄滯洪區建設,確保正常分蓄滯洪功能。
1.實施東平湖老湖區分區運用及居民外遷。加高加固金山壩,新建雙向運用分洪閘,在不改變蓄滯洪區空間格局的基礎上,以金山壩為隔堤對老湖區實施分區運用。配套建設金山壩以西退水工程,改建宋金河排灌閘,擴挖戴碼河,將金山壩以西運用後的底水退入梁濟運河。為保障金山壩以西人民生命安全,尊重民眾意願,將東平湖老湖區金山壩以西2.78萬居民穩妥有序外遷。
2.加快南四湖湖東滯洪區建設。工程位於南四湖湖東堤東側,是《全國蓄滯洪區建設與管理規劃》確定的新建滯洪區。湖東滯洪區啟用標準為超50年一遇洪水,設計蓄洪水位為流域1957年設計洪水位,農田排澇標準為5年一遇。
3.加快恩縣窪滯洪區建設。恩縣窪滯洪區滯洪水量7.06億立方米,為國家重要蓄滯洪區,在衛運河超過保證流量或河道發生險情或防汛特別緊張時,開啟西鄭莊閘向恩縣窪分洪。滯洪區退排水河道按“61年雨型”(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64年雨型”(5年一遇)的除澇標準治理。
(三)提升重點澇區排澇能力。統籌協調流域防洪與區域排澇,治澇與防洪、灌溉的關係,合理安排澇區澇水出路,提高排澇能力與增強調蓄能力相結合,不斷完善蓄排得當的排澇體系,提高重點澇區排澇能力。完成淮河流域重點平原窪地南四湖片、沿運片邳蒼郯新片區治理工程建設。
(四)提升洪水風險防控能力。常態化開展水庫水閘等工程設施隱患排查和安全鑑定,對現有病險水庫水閘實施除險加固或降等報廢,消除工程安全隱患。建立常態化除險加固機制,對到達安全鑑定期限的水庫水閘按年度實施安全鑑定。完善管理設施和工程監測設施,確保水庫水閘防洪、興利等功能正常發揮。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應同步建成雨水情測報、大壩安全監測等設施建設,健全水庫安全運行監測系統。
實施全省小型水庫高程聯測、水位庫容曲線測繪和雨量、水位自動監測設施建設,其中重點小型水庫增設大壩滲壓自動監測設施,項目建設及運行維護採用面向社會購買服務等方式。實施全省一體化水庫基礎信息資料庫、數位化管理及防洪調度系統,由省水利廳統一組織實施,省市縣分級套用,分3個年度完成。
細化完善防禦洪水方案、超標洪水防禦預案、水庫調度運用方案(計畫)、水利工程抗旱應急預案等,完善監測預報預警、水工程調度和防汛搶險技術支撐機制,做好突發水旱災害事件預警防範。探索建立流域水工程聯合調度機制,切實發揮水工程攔洪削峰、資源利用等作用。完善省市縣三級物資儲備倉庫,加大水旱災害防禦物資儲備。
五、強化河湖生態系統保護治理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共同推進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擴大優質水生態產品供給,不斷改善河湖健康狀況,打造人民滿意的美麗幸福河湖。規劃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重點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等。
(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以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為核心,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不斷提升監督管理和綜合防治效能。以沂蒙山泰山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黃泛平原風沙區等為重點,實施坡耕地治理、梯田整治,種植水土保持林、經果林,封育治理等措施,打造生態清潔小流域。
(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實施地下水水量、水位雙控管理,嚴格地下水取水審批,規範地下水開發利用行為,保障非常時期用水和應急供水。按照國家部署開展地下水超採區重新劃定工作,及時調整全省地下水超采綜合整治方案。強化“控采限量、節水壓減、水源置換、修復補源”等整治措施,到2025年全面壓減剩餘地下水超采量,在平水年份基本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
(三)重點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採取生態護岸,保持自然形態,打造生態河道。分期分批合理確定重點河湖生態流量(水量)保障目標,將生態流量(水量)監測納入水資源監控體系。開展流域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統籌調度試點,合理退減被擠占的河湖生態用水。加強引調水工程水源區及輸水乾渠、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強水生生境保護修復,實施重點河段生態緩衝帶建設,在黃河寬灘區、河流入河湖口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攔截溝渠、小微濕地、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等生態治理措施。推進南四湖東平湖流域水生態保護,構建環湖濱湖、濱河生態綠帶,保障河湖水系生態安全,提高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四)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圍繞鄉村宜居宜業,立足鄉村河流特點和保護治理需要,突出尊重自然、問題導向、系統治理,以縣域為單元、以河流水係為脈絡、以村莊為節點,水域岸線並治,集中連片規劃,統籌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坑塘整治、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河湖管護等措施,開展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完成壽光市、蘭山區、廣饒縣、榮成市、東平縣等5個試點縣(市、區)建設任務;根據國家部署,統籌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水美鄉村建設工作。
六、打造數位化智慧化山東現代水網
按照“需求牽引、套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數字水利發展總要求,堅持全省“一盤棋、一體化”推進,加強水安全感知能力建設,加快水利數位化轉型,著力構建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融合發展的智慧水利體系。加強水網數位化建設,堅持工程建設與數位化一體推進,完善水網全要素監測,提升水網調度管理智慧型化水平。
(一)建設數字水利新型基礎設施。加強水利感知能力建設,完善雨量、水位、流量、水質、墒情、水土保持等監測設施,提升水文測報、水生態監測能力,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水文站網體系。加強水庫大壩、引調水、堤防等工程安全和運行監測設施建設。所有水庫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大中型及重點小型水庫視頻監控系統增加人工智慧,實現對水位、水量等的預期判定。有潰壩和滑坡風險的水庫,在壩坡及水庫周邊山體增設位移感測器,實現提前預警。
(二)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示範化運行管理平台。加快已建水利工程特別是大型水庫、引黃灌區、重大引調水等重點水利工程的智慧型化改造,為水利工程安全高效運行提供有力保障。推進實體工程和數字孿生工程同步建設,提升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智慧型化水平。以重點流域水庫群、河道幹流聯合調度系統為重點,建設水庫綜合信息服務系統。
(三)打造全省統一的水利業務支撐平台。加強水利業務網和政務雲融合,建設水利綜合調度指揮平台,提升基礎支撐和綜合指揮能力。構建水利數據、技術、業務中台,提升水利數據服務能力。強化水利空間信息協同共享能力,建設省級水利物聯網雲節點,實現全省水利智慧型傳輸終端的統一接入、統一管理。
(四)建設全省水利一體化業務套用平台。整合現有業務系統,以防洪調度和水資源調配為基礎,加強重點流域數位化建設,形成以水災害防禦、水資源保障、水生態保護、水工程監管、水政務協同、水公共服務為主體的水利業務管理體系,提升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能力。依託省一體化大數據平台,實現數據資源跨層級、跨區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共享交換,以及面向社會的開放利用,促進全省水利業務融合協同,全面提升水利管理服務能力。
七、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從觀念、意識、措施等各方面把節水擺在優先位置,深入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地區深度節水控水,健全節水機制,推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加快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一)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以維繫河流湖泊等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所需基本生態用水為前提,明確重要河流主要控制斷面的基本生態流量(水量)。加快推進河湖水量分配、地下水管控指標確定等工作,確定區域地表水分水指標、地下水可開採量和水位控制指標、非常規水源利用最小控制量,嚴控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明確區域用水權益,保護水生態環境。以管控指標為約束,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布局和用水規模,明確區域農業、工業、生活、河道外生態環境等水資源利用邊界線,引導各行業合理控制用水量。科學劃定水資源管理分區,制定差別化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完善超載區取水許可限批制度。加強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實施的日常監督,建立激勵獎懲機制。
(二)嚴格用水強度控制。把節水作為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配置、調度的前提,嚴格指標管控、過程管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健全覆蓋主要農作物、工業產品和生活服務業的先進用水定額體系,建立用水定額標準動態修訂機制。強化用水定額標準在相關規劃編制、節水評價、取水許可管理、計畫用水管理、節水載體創建、節水監督等方面的約束作用。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用水強度管控指標體系。
(三)加強各行業各領域節水。
1.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因水制宜,分區推進,最佳化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提高農業節水水平和用水效益。在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嚴控農業用水總量,適度壓減高耗水作物,加快發展旱作農業,建立節水型農業種植模式。
2.推進工業節水減排。完善供用水計量體系和線上監測系統,加強生產用水管理。大力推廣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實施節水管理和改造升級,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加快企業和園區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
3.加強城鎮節水降損。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加強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加快城鎮供水管網改造,進一步降低供水管網漏損。推廣綠色建築節水措施,在公共建築和居民家庭全面推廣使用節水器具,深入推進公共領域節水。
(四)健全節水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政府引導、市場調節、社會協同的節水工作機制,激發節水內生動力。充分發揮省節約用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完善部門會商機制。完善節水監督機制,落實節水目標責任。探索建立節水激勵機制,落實國家節水稅收優惠政策。加快節水技術和設備研發,構建節水裝備及產品的多元化供給體系,加大節水領域自主技術和裝備的推廣套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節水項目建設和運營,推廣契約節水管理服務模式。加強節水宣傳教育,將節水納入國民素質教育和中國小教育內容,向全民普及節水知識;建立完善節水教育基地,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
八、推進山東現代水網高質量發展
根據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對保障水安全的需求,結合國家水網建設,統籌規劃省市縣水網建設,堅持高標準、高水平,推動水網安全發展、綠色發展、融合發展,健全管理體制機制,實現山東現代水網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推進安全發展。
1.提升水安全保障標準。加強水網工程高標準建設,對已建工程進行適當改造,系統提高水網的整體安全性。針對氣候變化影響和防洪安全保障需求,覆核流域區域防洪能力,分析洪澇災害風險,最佳化防洪區劃,對沿河城鎮級別、人口規模等保護對象重要性提升或新增防洪任務的河段,合理提高防洪安全保障標準和防洪工程標準。以提高城鄉供水保證率為核心,有效應對特大幹旱、水污染事件等供水風險,提升城鄉供水安全標準和保障水平。
2.加強水安全風險防控。以水資源、防洪、水生態等風險防控為重點,健全水網工程安全防護制度,加強工程安全風險識別,建立風險排查、研判、預警、防範、處置、責任等全鏈條管控機制,確保水網工程運行安全。加強水網統一調度和水工程聯合調度,發揮水網運行整體效能,增強系統安全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制定完善水網建設和運行管理風險應急預案,防範化解突發水安全事件,及時消除安全風險隱患。
(二)推動綠色發展。
1.強化水資源承載力剛性約束。充分考慮流域區域水資源承載力,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合理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對水資源超載區,要加強用水需求側管理,大力推動各領域節水,最佳化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合理規劃建設引調水工程,增加水源補給,退減擠占的河道生態水量,壓減地下水超采,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充分考慮河流水系、水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等影響,協調上下游、左右岸、乾支流、地上地下,統籌相關區域用水需求,合理確定可調出水量,為構建水網提供水源支撐。
2.建設生態水網工程。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水網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管理全過程,最佳化水網工程布局和建設方案,嚴格執行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落實國土空間管控和“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河道治理、堤防加固、引調水、調蓄水源等水網工程建設,要注重生態保護,採取生態友好型建設方案、建築材料和施工工藝,因地制宜對已建設水網工程實施生態化改造,推動小水電綠色轉型升級,建設綠色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加強水網生態調度,保障河湖生態流量,維護河湖生態系統完整性和水生生物多樣性。
(三)統籌融合發展。
1.強化省級水網與國家水網的互聯互通。依託國家跨流域調水骨幹工程,建設完善省級水網,提高水資源調配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逐步降低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加強洪水資源化利用,提高區域防洪排澇能力,統籌調配水資源,增強河湖水動力。
2.有序推進市縣級水網協同融合。依託國家水網和省級水網的調控作用,最佳化市縣河湖水系布局,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打通防洪排澇和水資源調配“最後一公里”,提升城鄉水利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因地制宜開展城市水系連通,留足城市河湖生態空間和防洪排澇空間,推進再生水利用網路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支持城市供水管網向鄉村延伸,完善灌排體系,提高農村水安全保障能力。
3.推進水網與內河航運融合發展。加強水網與水運通道的統籌,結合重大引調水工程、流域綜合規劃,科學論證和有序推進內河航運發展。
(四)完善體制機制。
1.創新水網建設管理體制。積極探索投建運營一體化的建設管理模式。在加大政府投資基礎上,支持社會資本採取股權合作、PPP等方式參與水網建設運營。
2.完善水網調度運行機制。加快推進區域綜合水價改革,推行市縣主客水區域同價制度,推進工程標準化管理,探索實行工程管養分離,促進工程管理專業化、標準化、物業化。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省重點水利工程建設聯席會議組織協調作用,統籌解決推進現代水網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深入研究重大事項,著力破解關鍵制約,嚴格落實責任主體,實行省級統籌、市負總責、縣抓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強化部門協作配合,合力推進山東現代水網建設。
(二)突出規劃引領。科學編制山東現代水網建設行動計畫,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切實發揮省級規劃戰略導向和引領約束作用,指導各市、縣區域水網規劃與省級水網規劃有機銜接,確保發展方向、目標指標、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協調統一、全面落實。
(三)強化要素保障。強化水利建設項目與土地、資金、環境等要素統籌和精準對接。加大各級財政對水網建設的投入力度,切實保障現代水網建設資金需求,堅持政府投入和市場化機制相結合,通過財政收入、地方政府債券、與央企合作、引入社會資本等多種方式,統籌解決資金問題。各級水網建設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充分銜接,預留水利基礎設施發展空間,保障現代水網建設順利實施。
(四)加強科技支撐。積極開展水網建設重大問題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運用系統論、網路技術等理論方法,提高水網統籌規劃、系統設計、建設施工、聯合調度等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水平。加快水利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水利科研機構的科研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先進信息化技術,提高重大水利工程智慧型化管理和決策水平,為山東現代水網建設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