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打根死亡行軍
- 外文名:Sandakan Death Marches
- 時間:1945年1月—7月
歷史背景,事件過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事件結果,紀念活動,
歷史背景
1942—1943年間,日軍將新加坡戰役中的澳大利亞和英國戰俘轉移到加里曼丹島上,強迫他們建設軍用機場。戰俘們的勞動條件極為惡劣,並且經常要忍受日軍的威逼和毆打。1943年8月,戰俘中的軍官們被從山打根轉移到古晉的巴都林當戰俘營(Batu Lintang Camp)。而留在山打根的戰俘們的生活條件更加惡化,口糧供給進一步削減,即使連那些傷病的戰俘,也必須繼續從事體力勞動。在機場完工以後,戰俘們繼續被關押在山打根。1945年1月,戰俘營中還剩下1900名倖存的戰俘。此時,盟軍的攻勢向加里曼丹推進,軍用機場被炸毀。日軍大尉星島進預感到盟軍即將登入,於是下令將戰俘們轉移到山打根以西260公里的拉瑙。他並且宣稱,這是日軍37軍中將馬場正郎的命令。
這個軍用機場目前被稱為山打根機場。
事件過程
第一次
第一次行軍發生在1945年的1月至3月間,途徑寬闊的沼澤地和原始森林,再翻越基納巴盧山的東側。日軍挑選了470名戰俘用來運送輜重和給養,隨部隊撤退到西海岸。不過,這470名戰俘幾乎個個營養不良或者身患重病。日軍計畫撤退到亞庇(哥打基納巴盧)。九天的行程中,戰俘們僅僅能得到四天的口糧。途中,只要他們稍有不順或者是進度遲緩,就會被殺死。部隊到達拉瑙後,戰俘們被命令停下,修建臨時營地。正如一位歷史學家評論說:“那些倖存者們被趕進骯髒且擁擠的小屋,最後死於痢疾。”到6月26日時,僅有5名澳大利亞人和一名英國人活了下來。
第二次
1945年5月26日,536名戰俘開始了第二次行軍。山打根戰俘營的新指揮官,隊長高桑拓郎,命令他們分成50組,在日軍的看守之下向拉瑙撤退。26天的行軍之中,戰俘們的處境更加困難,口糧供應也更加不足,因此很多人不得不去野外尋找食物。日軍還試圖摧毀山打根的戰俘營,以銷毀它存在過的任何證據。1個月之後,僅有183名戰俘活著到達了拉瑙,他們發現了第一次行軍中僅有的6名倖存者。
第三次
兩次行軍之後,仍有250名左右的戰俘留在了山打根。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虛弱不堪,日軍打算將他們餓死。然而,日軍最後仍決定讓75名戰俘進行最後一次行軍。而他們甚至連走50公里的力氣都沒有。日軍看守採用開槍的方式逼迫那些疲累不堪的戰俘前進。截至日本投降之前,所有留在山打根無法走路的戰俘都死於疾病、飢餓或是日軍的射殺。
事件結果
由於缺乏口糧,加之日軍的非人虐待,到7月為止,拉瑙只有38名戰俘倖存下來。戰俘們身體虛弱,無法從事勞動,因此日軍下令將他們全部殺死。在12天內,戰俘們全都慘死於日軍的槍口之下。
只有6名澳大利亞士兵倖存到了戰後。在第二次行軍中,炮手歐文·坎貝爾(Owen Campbell)和龐巴迪·理察·布雷思韋特(Bombardier Richard Braithwaite)成功設法逃生。他們逃進叢林,在當地人的幫助下找到盟軍部隊,最終獲救。七月,士兵納爾遜·肖特(Nelson Short)、準尉威廉·施提茨維奇(William Sticpewich)和士兵基思·波特里爾(Keith Botterill)、蘭斯·龐巴迪·威廉·莫克塞姆(Lance Bombardier William Moxham)同樣在當地人的幫助下躲到了戰爭結束。六名倖存者中的四人(龐巴迪、施提茨維奇、肖特和坎貝爾)對這次死亡行軍有著揮之不去的深刻記憶,他們為後來的東京審判和拉包爾審判提供了日本戰爭罪行的有力證據。他們目擊到的日軍罪行和暴行舉世共睹。星島進被指控犯有戰爭罪,在1946年6月被判處絞刑。高桑和他的副手渡邊被控犯有謀殺和屠殺戰俘的罪行,高桑在1946年4月6日被處以絞刑,渡邊在1946年3月16日被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