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戰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在西南太平洋戰區最後一場主要軍事行動,在一系列由5月1日至7月21日期間的兩棲登入行動中,由萊斯里·莫希德陸軍中將指揮的澳大利亞第1軍攻擊占領該島的日本軍隊,盟國的海空軍力量,主要是由托馬斯·卡森·金凱德指揮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澳大利亞第1戰術航空隊及美國陸軍航空軍第13航空隊亦在此戰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在戰役中受到在婆羅洲東南部由鈴木卓麻少將的日本陸軍及日本海軍及在西北部由馬場正郎陸軍中將指揮的日本第37軍的抵抗。
雖然該戰役當時在澳大利亞受到批評及在以後時間被認為是沒有意義或浪費士兵的生命,它仍然達到一系列目的如增強對占領荷屬東印度大部份地區的日軍的孤立、攻占主要石油供應地區釋放盟軍戰俘,當時這些戰俘的處境已十分惡劣(參見山打根死亡行軍及峇都令當集中營)。
盟軍在婆羅洲一系列行動計畫代號為雙簧管及是屬於蒙特克萊爾行動的第2階段,該行動的目的是消滅當地的日軍及收復荷屬東印度、菲律賓南部及英屬婆羅洲北部,蒙特克萊爾行動的第1階段,代號為勝利,目的是在菲律賓的彭內島、宿務島及內格羅島登入及已在1945年中完成。
這些行動最終亦是澳大利亞軍隊對日本的最後一系列行動。
基本介紹
- 名稱:婆羅洲戰役
- 地點:婆羅洲
- 時間:1945年5月1日—7月21日
- 參戰方:澳大利亞,美國,日本
- 結果:同盟國獲勝,進一步減少日本對澳大利亞的威脅
- 參戰方兵力:盟軍 35000人
日本 15000人 - 傷亡情況:盟軍 約8000人
日本 10000人 - 主要指揮官:萊斯里·莫希德,鈴木卓麻
- 戰役背景:為進攻爪哇取得前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