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型構造體系

山字型構造體系

山字型構造體系是李四光先生於1929年提出的,它是剪彎扭動構造體系的主要類型,一個完整的山字型構造體系,由前弧、脊柱、盾地、反射弧、反射弧脊柱(或砥柱)及反射弧盾地等6個部分構成,其組合形式像是中文的“山”字,故名山字型構造,亦稱弓矢狀構造。有關山字型構造各組成部分的基本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字型構造體系
  • 外文名:epsilon-shaped tectonic system
  • 所屬:扭動構造
  • 提出者:李四光
  • 提出時間:1929年
組成,前弧,反射弧,脊柱,馬蹄形盾地,山字型構造體系形成試驗,分布,典型山字形構造,祁呂山字形構造,

組成

它是比較複雜的一種扭動構造,主要由下列各部分組成。
圖例圖例

前弧

是由大致互相平行的擠壓構造組成,其中包括弧形褶皺、沖斷層或片理帶,以及與其垂直的放射狀張斷裂和與其斜交的扭斷裂等各項構造形跡。前弧中部稱為弧頂,弧頂大多向赤道凸出,少數弧頂朝西,如祁陽山字型就是,表明地殼表層曾發生向赤道方向或偶爾向西的不均勻擠壓所導致的相對水平扭動。

反射弧

前弧向兩側延展構成兩翼,兩翼延展常呈反向彎曲,構成反射弧。兩個反射弧的凹側分別有早期存在的地塊,稱為砥柱。反射弧有時也有反射弧的脊柱出現。

脊柱

在前弧內側中間地帶有若干直線形的擠壓帶出現,稱為脊柱。脊柱主軸一般是正對前弧弧頂,但不到達弧頂。

馬蹄形盾地

在脊柱與前弧之間,有一構造形跡相對比較微弱的凹字形地區,形似馬蹄,稱為馬蹄形盾地。馬蹄形盾地有的是由古老地塊構成的,有的則為比較新的沉積盆地。後者有利於某些沉積礦產的賦存。

山字型構造體系形成試驗

山字型構造是地質力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構造體系,而且在地殼有許多這種類型的構造。其成因單一方向的作用力需要的力大,而且地殼運動類型很多,有多種力作用在地殼上。另外,在地殼上的山字型大多為變形了的山字型。
山字型的成因主要是由兩個方向的作用力共同作用在某一地塊上而形成的。歐亞山字型就是這種雙方向作用力形成的。
如果作用力方向不同就會形成各種形態的山字型。如下圖:
山字型山字型
在方形塑性體,對其施加的作用力,作用力方向如圖A。試驗結果:所形成的“山”字型形態如圖B。

分布

典型山字形構造

山字型構造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巨型的有歐亞山字型,大型的如中國的祁呂賀蘭山字型和淮陽山字型等構造。中國已確定的山字型構造大約在20個以上,它們分別形成於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晚期,由北而南,有由老而新的趨勢。
祁呂山字形構造是李四光教授的傑作,在他的地質力學裡有過詳述;西翼由祁連山脈構成,東翼由呂梁山脈(也包括太行)這即是名字的由來。
當時究其山字形成因時,偏重於地球自轉時的離極力慣性力的作用;那時魏格納的地殼漂流說,在遭受批判,板塊學說還未誕生;山字形的地質力學處於艱難地縫隙里成長著,自然沒有辦法把祁呂山字形的兩翼成因,與臨近兩大板塊撞擊相聯繫。

祁呂山字形構造

用現代板塊學說,毫不費力地說,祁呂翼的形成是印度洋板塊碰撞的產物;呂梁翼的形成是與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
板塊學說不但恰當地解釋了祁呂山字形構造,而且與祁呂山字形構造內外呈串珠狀的內側有:阿勒泰與大興安也是一個山字形構造、其外側的橫斷山脈與湘西山脈也是一個山字形構造。可見四川地台、鄂爾多斯地台、外蒙的烏蘭巴托皆處於山字形的核部。
山字形的軸線即是兩大臨近板塊作用力的分界線。西翼抬升作用明顯形成青藏高原;東翼相對回落——地殼下降,大陸架盆地遭受洋水入侵,當然不可忽視白頭山等地,大規模岩漿噴發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