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夏構造體系(Mesocathaysian structural system)簡稱中華夏系,曾稱中華夏式。原指中國東部中生代形成的一套走向北30°~34°東的多字型構造。主要由一系列平行...
簡稱新華夏系。是亞洲東部瀕太平洋地區特有的,中生代形成並持續活動的一個巨型多字型構造體系。它由一系列北北東方向的大型隆起帶和沉降帶構成,並有斜交的扭斷裂...
華夏系構造體系。一種巨型多字型構造體系﹐簡稱華夏系。它主要由走向北東的褶皺帶和擠壓性﹑扭壓性斷裂帶或擠壓破碎帶構成。這種類型的構造體系在中國東部相當發育...
古華夏構造體系(Palaeocathaysian structural system)簡稱古華夏系、華夏式褶皺,是指亞洲東部古生代形成的巨型多字型構造。...
華夏式構造是中國東部和華夏系性質相同、展布規律相似,但形成時期較晚的多字型構造體系。華夏式由走向北東的褶皺和壓扭性斷裂帶,以及走向北西的張扭性斷裂共同或...
直扭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 中國東部瀕太平洋地區的一種巨型多字型構造體系﹐簡稱新華夏系。直扭構造體系華夏式構造體系 在中國東部出現的另一類多字型構造體系。...
指許多不同形態、不同性質、不同等級和 新華夏構造體系不同序次,但都有成生聯繫的各項構造要素組成的構造帶,以及它們之間所夾岩塊或地塊組合而成的總體。發生在...
近年在中國西部地區陸續發現不少這類構造形跡,包括大型斷裂、褶皺帶和隆起帶等。它們的發育歷史和構造體系歸屬尚無定論;有人認為,中國東部的華夏類型構造已越過賀蘭...
亞洲大陸邊緣及毗鄰海域的、燕山運動以來形成的一套巨型多字型構造體系。簡稱新華夏系。主要由各種規模的北北東、北東走向的褶皺帶、擠壓帶、壓扭性斷裂帶構成,...
2、揚子、華夏板塊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北東向反S弧形為綜合特徵的華夏構造體系域,構成了華南的基礎性主體構造,是大中華構造格架的東南支撐,與青藏北西向S形弧形...
30年代確定了陰山、秦嶺、南嶺3個巨型緯向構造帶,以及東亞地區華夏和新華夏構造體系、淮陽山字型構造等。1945年,李四光在《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一書中,率先將...
在中國東部,近東西向的張裂作用則使李四光提出的新華夏構造體系中的三大隆起帶和三大沉降帶之間的相對高差加大,其中第三隆起帶東邊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這些構造線自北而南由北北走向逐漸轉為東西向。從它自身的構造特徵及其與其他構造體系的關係看,其成因大概與新華夏構造體系、陰山緯向構造帶有關,是由形成這兩個...
境內大地構造處於東亞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的東部沉降帶和南嶺向構造體系交匯處,主要表現為不同走向的斷裂。此地自南朝莆田置縣起就屬於莆田, 全部使用莆田話,鎮東南...
基岩島就是由基岩構成的島嶼,占中國島嶼總數的90%以上,它們受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控制,多呈北北東方向,以群島或列島形式作有規律的分布。台灣島和海南島是中國兩個...
大連地震台位於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綠山巷14號,經緯度為東經121°37’42”,北緯38°54‘22”。在大的構造單元上位於北東向新華夏構造體系與東西向燕山構造帶...
該區大地構造單元屬於陰山-天山東西向複雜構造帶的東延部分,位於華夏、新華夏構造體系的遼東半島隆起帶和松遼平原沉降帶的構造複合部位。...
三江平原是新華夏構造體系第 三江平原 二隆起帶北端的一個拗陷帶,在大地構造上屬同江內陸斷陷。它是在前古生代變質岩、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積岩組成的基底上,經第三...
1.基岩島,由基岩構成的島嶼占中國島嶼總數的90%以上,它們受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控制,多呈北北東方向,以群島或列島形式作有規律的分布。台灣島和海南島是中國兩個...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在區域構造上位於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四川盆地西北邊緣,西北部為華夏構造體系的龍門山褶皺斷裂帶,東南為成都平原坳陷帶。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
中生代以後,區內東西向構造帶與斜跨成帶的新華夏系、華夏系構造,構成了鄱陽湖區的基本格架,特別是新華夏構造體系,基本上控制了中新生代鄱陽盆地的形成及展布。...
龍門山隆起褶皺帶屬華夏系構造體系。是一個褶皺、斷裂活動強烈,多期複合、規模巨大的構造帶。由一系列北東向隆起,坳陷、單式和複式褶皺,壓性、壓扭性斷裂組成,...
從19世紀70年代起,不斷有研究成果說明地質構造體系控制著土壤發育的大環境,例如中國經向土壤分布帶受新華夏構造的影響;緯向土壤分布帶被山字型構造體系所修飾;中國...
從19世紀70年代起,不斷有研究成果說明地質構造體系控制著土壤發育的大環境,例如中國經向土壤分布帶受新華夏構造的影響;緯向土壤分布帶被山字型構造體系所修飾;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