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區志》是1997年版《山亭區志》的續志由侯成祥主編 倪守春副主編,始修於2002年4月,2006年1月正式出版。該志上限為山亭區建區年限1983年,下限為2002年。有些內容適當上溯或下延。全志除概述、大事記、附錄、索引外,共有專志27篇,依次為:建置區劃、自然環境、人口、政黨、政權政協、民眾團體、軍事、政法、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農村扶貧糧援項目、工業、貿易、招商引資民營經濟、綜合經濟管理、財政稅務、金融保險、交通信息、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生活、民俗方言、旅遊、人物、鄉鎮(街道)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山亭區志
- 作者:侯成祥主編 倪守春副主編
- ISBN:7―80532―888―9
- 頁數:650頁
- 定價:260.00元
- 出版社:山東省地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
區志概梗,地名由來,基本概況,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區位優勢,自然地理,位置,氣候,礦石,樹木,水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文化遺產,旅遊資源,風土人情,婚姻,特殊婚姻,經濟概況,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第三產業,山亭鎮,
區志概梗
《山亭區志) 編纂工作始於1984年6月,1997年2月定稿,歷時12年,蒐集整理原始資料360餘萬字。 四易綱目,五易其稿。上限始於1840年,有的追溯到史事發端;下限至1987年底。全志除序、凡例、概述、大事記、後記外,主體部分設6編、63章、344節、 641目。地理編包括行政區域、地理環境、環境保護、人口等4章;政治編包括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民眾團體、地方權力機構、地方行政機構、地方參政議政機構、人事、勞動、民政、僑務、公安、檢察、審判、司法行政、信訪等14章;軍事編包括機構、 駐軍、地方武裝、兵役制度、民兵、重要戰事、擁政愛民等7章;經濟編包括經濟綜述、農業、農機、畜牧業、水產業、林業、鄉鎮企業、工業、煤炭工業、城鄉建設、商業、金融、財政、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建築安裝、供銷合作、物資、糧油購銷、稅務、工商行政管理、物價、審計、電業、水利等25章;文化編有教育、醫藥衛生、廣播電視、民族·宗教、民俗、體育、方言等11章;人物編設人物傳、烈士英名錄2章。
山亭區位於沂蒙山區西南麓,棗莊市東北部,1958年建山亭人民公社;1983年區劃建山亭區, 轄3個鎮、11個鄉。隸屬棗莊市管轄,區政府駐山亭鎮雙山後。全區總面積1009.2千米。地貌特徵為低山連綿,丘陵遍布,河渠縱橫,平原較少,地勢東高西低。最高峰為高山,海拔620.4米;其次是位於區境東南端的抱犢崮,是棗莊市相對高度最高的山峰,海拔580米,居沂蒙七十二崮之首,山勢突兀險峻,崮頂平整,有沃土數十畝,山麓有各種天然及人工林木120餘種,先後被林業部和省政府批准為“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辟有棗莊市至抱犢崮的旅遊專線,春秋兩季,遊人如織。境內有四大流域,52條支流。最大的河流為十字河,其兩大支流,一曰東江,一曰西江, 經滕州流入微山湖。境內的岩馬水庫是棗莊市最大的水庫,集水面積357平方千米, 總庫容為20260萬立方米。氣候屬於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溫較高,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全區絕大多數居民為漢族,24個少數民族人口以回族最多, 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數的3%,全區總人口394938人。山亭區林果資源豐富,聞名遐邇的有黃梨、大棗、板栗、核桃、柿子、蘋果、櫻桃等,其中黃梨遠銷江蘇、 安徽、浙江、福建、廣東等20多個省市的400多個城市。大面積的山場林地為飼養業提供了充足的飼草、飼料,青山羊、奶山羊、小尾寒羊、長毛兔等優良畜禽品種大量引進,為山區人民開闢了新的致富門路,1987年被省政府列為養羊生產基地。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石英石、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和金、銀、銅、鐵、鋁、鋅、錳等非金屬和金屬礦物20餘種;其中花崗石分布廣,總儲量3000萬立方米,品種以“山亭綠”“山亭紅”為稀有品種,“山亭綠”曾獲國家博覽會金獎,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石灰石儲量8億噸以上,全區已形成了年產100萬噸水泥的生產能力。
1983年建區時, 全區工農業總產值18814萬元,1987年為36244萬元,年均遞增40%;農業總產值21786萬元,比1983年增長1.6倍。
《山亭區志》注重記述革命老區、山區、貧困區特點。“軍事”單設編,突出革命戰爭時期沂蒙山區人民浴血奮戰的歷史。對山區特點的記述,重點記述了林果業的全面發展,以7萬多字的篇幅記林業發展的全貌。貧困山區的特點則以各種翔實數據,如表現山區人民缺糧、缺水、缺電、行路難等。1987年前,仍有28萬人生活在溫飽線以下。
新編《山亭區志》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地名由來
“山亭”之名的由來,有志為據。明萬曆《滕志》載“山亭,在高山前,菸菟城後,飛雲台上,傳說為菸菟丞相所築,山亭之名以此,亭廢台尚存。”
《滕志》所載之高山,又名翼雲山,此山在今山城街道山亭村北約3公里處,海拔620.4米,其高度為山亭區5000多座山頭之首。
《滕志》所載之菸菟城,在山亭村東南方向,距山亭村約500米處,北臨薛河。據考,此城系東周列國時期的一座城池,主持修築此城的菸菟為滕國的丞相。戰國之後,這座菸菟城已毀,現仍存有城牆遺址,並可在耕翻的土裡看到一些殘留的碎瓦片。
《滕志》所載之飛雲台,位於山亭村正東,薛河北岸,隔著薛河與菸菟城舊址南北相望,傳說此台為菸菇城守兵的一座點將台。後人稱之為飛雲台。唐明皇年間,在飛雲台建玉皇廟一座,廟體為兩層,相當壯觀。玉皇廟前建亭一座,上有鰲魚和麒麟造型,人稱龍頭魚身、蛤叭狗子張嘴獸。玉皇廟和此亭均於1936年因戰亂被毀。
《滕志》所載之山亭,系飛雲台上的這座亭子。
《滕志》的記載,僅能證明山亭的地理位置,尚不能說明山亭之名稱何以所得。為了正確考證山亭之名的由來,需要了解山亭村祖輩在此地建設村莊的歷史,需要考證人們何以用山亭這個名稱作為村名。
在山亭村有一個流傳很久的“三停”之說。所謂“三停”,即一停塢土山;二停南大窪;三停結義廟。“三停”之說,反映了山亭村祖輩選擇村落地點和起名山亭的歷史。據考,大約在漢朝光武帝年間,有劉姓和張姓的兩個家族,由於兵荒馬亂所迫,從很遠的外地來到此地。起初在塢土山的後面山坡上安下家園。此為“一停”。塢土山的位置在今山亭村東南方向,距山亭村約3公里。此處山上僅有林果,不具備其它生存條件。不久,這兩個家族就把村莊搬到南大窪,建起了新家園。此為“二停”。南大窪位於菸菟城舊址南邊,這裡土質肥沃,適宜耕作。但綜合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則不如現在山亭村的地方。所以,這兩個家族又將村莊建到山亭村這個地方。此為“三停”。
人們起用地名,或者根據自然環境的特點,或者報據人文特點。山亭這個村名的選用,表現了當時人們的人文意識和人文境界。經歷了“三停”的選擇終於停下來安居樂業的人們,很希望給自己的村莊起個講究一點人文精神的名字。
劉、張兩家在山亭村這個地方建村前,這裡已經建有一座廟宇。名為結義廟。由此可以推知,山亭村建村是三國以後的事情。結義廟前原有一座亭子,為勞作和行路的人們乘涼之用。此處在高山之前。高山的名氣很大,其西側有黃棚洞,是一座道家活動的廟宇,山巔後有一口井,其水豐沛,常年不乾,為當地一大景觀。另 山亭之名的由來,大致說來就是如此。
自山亭村建村以來,在長期的歷史中,這裡一直是遠近聞名的地方,大有人傑地靈之譽。僅從此她的四大景觀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歷史上的山亭村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狀況。
所謂四大景觀,即南有河淤井;西有望市閣;東有飛雲台;北有龍鳳泉。以下分別述之。
河淤井在靠近山亭村的薛河南岸。岸邊的石頭夾縫遠處看去,恰似一條蜿蜒的巨龍。河水上漲時,攜帶的泥沙將石頭夾縫淤死;河水下落後,人們立即將淤積的泥沙扒開,重新恢復原來的景觀。新中國成立前,由於迷信之風盛行,當地的人們在這裡求雨。天旱不雨時,人們沿著被泥沙淤積的石縫下挖,以為挖得越深,就越能求得老天降雨。解放以後,隨著水利灌溉設施的加強,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已放棄了先前那種迷信包彩的求雨方式,此景也就再也看不到了。
望市閣在山亭村西邊靠近0九公路的地方。當年“三停”之後的山亭村人,為保護自身的安全,在村四周建起一道圍牆,並有東西南北四門,門上有樓閣。望市閣即為西門上的樓閣,西門外是舊時商賈雲集的繁榮集市。登上西門樓閣,集市的熱鬧景象盡收眼底,所以稱之為望市閣。
飛雲台上的玉皇廟,俗稱崮堆廟。此台的右前方建有一座戲台,在每年一次的廟會上,人們從老遠的地方趕來,觀看山亭村的傳統戲劇節目。通過這個飛雲台的廟會,打出了山亭村的名氣。
龍鳳泉在今山亭村與翼雲山之間。實際上,所謂龍鳳泉,不過是從高山上流下來的山水在此處沖開的一個水坑。之所以取名龍鳳泉,表現了當時人們藉助自然風光的藝術想像力。結義廟東面的飛雲台,其地形如鳳,人稱鳳地。再者,石龍口村有一塊方園約120平方米的石台,其形如龍人稱龍地,人們想像,介於鳳地與龍地之間的這個水坑的形成,與鳳地和龍地的自然生態有關,所以起名為龍鳳泉。
基本概況
山亭區位於東經117°14′00″-117°44′20″,北緯34°54′00″-35°19′20″,東南西北斜長47.5公里,東西最寬處39公里,總面積1017.8平方公里,占山東省總面積的0.66%,占棗莊市總面積的22.2%。
山亭區地層屬華北型沉積,岩層從老到新發育有:太古界泰山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及新生界第四系。此外還有侵入岩,主要為太古界早期及燕山期兩次岩漿活動的產物。
山亭區處於泰沂山脈西南麓,地形複雜多樣,山地丘陵多,平原少,山地丘陵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88.6%。東部為海拔500米以上的群山區,重巒疊嶂,連綿起伏;西部為海拔100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前傾斜平地,屬低山丘陵地貌類型。全區低山連綿,丘陵遍布,河渠縱橫,平原較少。地勢東高西低,處於自然傾斜狀態。全區最低處海拔為80米,相對高差為540米。全區境內起伏較大,褶皺連綿,大小山頭共有1234個,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個,其中海拔高度400米以上的山頭161個,坐落在區駐地東北的高山(又名翼雲山),海拔620.4米,為魯南地區最高峰。
山亭區屬於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全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00-2800小時,年平均氣溫在13.5℃左右,無霜期每年平均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800-950mm,一般盛行風向為東風和東南風,年平均風速為5米/秒。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因區政府駐地位於山城街道辦事處的雙山北麓而得名。
山亭是山東省棗莊市的市轄縣級區,歷史悠久,鐘靈毓秀,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禮儀之邦,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山亭、西集等地曾發現多處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
夏朝時期(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初):南部屬鄫國,北部屬滕國。
殷商時期(約前16世紀初-前11世紀),南部先屬(上艹下既)國,後屬大彭國,北部為邾國。
西周時期(約前11世紀-前771年),南部屬鄭國,北部屬滕郳。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南部屬鄭國,北部屬滕國和邾國。
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前期,南部屬蘭陵,北部屬滕國。前254年,現山亭區全境屬楚。
秦(前221年-前206年),南部屬鄫縣,北部屬滕縣。
西漢(前206年-公元25年),南部屬楚國(丞無"一")縣,北部屬魯國、沛國滕縣。
東漢(25年-220年),南部屬琅琊國的(丞無"一")縣、鄫縣;北部屬魯國、沛國、蕃縣、合鄉縣。
三國(220年-280年),南部屬東海郡(丞無"一")縣、北部屬東海郡蕃縣、合鄉縣。
晉朝(280年-420年),南部屬蘭陵郡(丞無"一")縣,北部屬彭城郡蕃縣。
南北朝(420年-589年),南部屬蘭陵郡(丞無"一")縣,北部屬鄫郡蕃縣。
隋朝(581年-618年),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罷蘭陵郡,586年(隋開皇六年)改蕃縣為滕縣,北部屬滕縣。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改(丞無"一")為鄭州,設蘭陵縣(治舊(丞無"一")域)。公元602年(仁壽二年)廢鄭州,改蘭陵縣為(丞無"一")縣,不久又改縣為蘭陵縣,南部屬(丞無"一")縣、陵縣。
唐朝(618年-907年),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沂州琅琊郡(丞無"一")和滕縣。
宋朝(960年-1279年),南部屬京東東路徐州琅琊郡(丞無"一")縣,北部屬京東西路徐州彭城郡滕縣。
金代(1115年-1234年),南部屬嶧州,北部屬滕陽州(後改滕縣)。
元代(1271年-1368年),山亭區全境屬山東西路,南部屬嶧州,北部屬滕州。
明代(1368年-1644年),山亭區全境屬山東省濟寧府(後屬兗州府),南部屬嶧州,北部屬滕縣。
清代(1636年-1911年),現全境屬山東省兗州府,南部屬嶧縣,北部屬滕縣。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現在的鎮街先後分別隸屬滕縣、嶧縣、嶧縣抗日民主政府,滕嶧邊工委(縣委),費滕嶧中心縣(實驗縣),雙山縣、麓水縣、白彥縣管轄。
1983年11月,棗莊市齊村區改為山亭區,1983年11月15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組建山亭區,其行政區域為:原齊村區的西集、張莊、付莊、東鳧山、半湖、北莊等6處公社和山亭、徐莊、辛召、馮卯、城頭、店子、桑村等8處公社,計14處公社。
1984年4月人民公社改社建鄉,山亭區設北莊、半湖、付莊、張莊、東鳧山、徐莊、辛召、水泉(辛莊)、桑村、城頭、馮卯11個鄉和西集、店子、山亭3個鎮。
1991年10月3日,撤銷北莊鄉,設立北莊鎮;撤銷桑村鄉,設立桑村鎮。
1994年11月24日,撤銷城頭鄉,設立城頭鎮。
1996年12月25日,撤銷徐莊鄉,設立徐莊鎮(魯政函民字[1996]57號)。
1998年12月23日,撤銷水泉鄉,設立水泉鎮(魯政函民字[1998]36號)。
2000年5月11日,撤銷馮卯鄉,設立馮卯鎮(魯政函民字[2000]37號)。
2000年,山亭區轄9個鎮、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443983人,各鄉鎮人口(人): 山亭鎮 78618、店子鎮 29688、西集鎮30394、桑村鎮 54830、北莊鎮 26561、城頭鎮 42114、徐莊鎮 33614、水泉鎮 40167、馮卯鎮 50797、半湖鄉 11627、東鳧山鄉 10180、付莊鄉 8906、張莊鄉 8572、辛召鄉 17915。
2001年鄉鎮調整,全區14處鄉鎮合併為8個鎮1個街道,即:山城街道、北莊鎮、徐莊鎮、西集鎮、桑村鎮、城頭鎮、馮卯鎮、店子鎮、水泉鎮。2001年,全區總面積1018平方千米。轄9個鎮(辦事處)、255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46.4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69萬人。
2002年,全區總面積1018平方千米。轄9個鎮(辦事處)、255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46.5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4萬人。
2003年,全區總面積1018平方千米。轄9個鎮(辦事處),255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46.5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59萬人。
2004年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棗莊市山亭區成立鳧城鄉的批示》(魯政函民字[2004]11號)檔案精神,成立鳧城鄉。新成立的鳧城鄉,包括田莊、張莊、文王峪、馬頭官莊、西鳧山、東鳧山、崔莊、白莊、橫嶺、付莊等10個行政村,行政區域為2000年鄉鎮規模調整前的原張莊鄉、付莊鄉、東鳧山等3個鄉。全區共255個行政村,856個自然村。
區位優勢
山亭區北距濟南230公里,西距京滬鐵路、104國道及京福高速公路20公里,南距大運河40公里、觀音機場80公里,東距日照港107公里,有棗徐、北滕等6條省級公路、21條縣級公路穿境而過,通車裡程達900多公里,公路密度位居全省前列。開通了至北京、石獅、常熟、青島、煙臺、威海等地的長途客運線路。 山亭區附近火車站--棗莊站,棗莊西站已從2006年1月1日起更名為棗莊站,位於薛城中心城區繁華地段,是薛城區和棗莊市在南北大動脈上極為重要的交通門戶。棗莊站列車時刻表目前有42條火車運營線路經過,主要指標包括列車車次、始發站終點站名稱、到達時間、發車時間、累計用時、累計距離等。
山亭汽車站位於山亭新城翼雲路西、黃河路北1號,始於1988年,1989年6月建成,建築面積1580平方米,總占地38畝。汽車站有職工40人,是省交通局評定為“二級汽車客運站”。
自然地理
山亭區地層屬華北型沉積,岩層從老到新發育有:太古界泰山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及新生界第四系。此外還有侵入岩,主要為太古界早期及燕山期兩次岩漿活動的產物。
位置
山亭區處於泰沂山脈西南麓,地形複雜多樣,山地丘陵多,平原少,山地丘陵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88.6%。東部為海拔500米以上的群山區,重巒疊嶂,連綿起伏;西部為海拔100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前傾斜平地,屬低山丘陵地貌類型。全區低山連綿,丘陵遍布,河渠縱橫,平原較少。地勢東高西低,處於自然傾斜狀態。全區最低處海拔為80米,相對高差為540米。全區境內起伏較大,褶皺連綿,大小山頭共有1234個,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個,其中海拔高度400米以上的山頭161個,坐落在區駐地東北的高山(又名翼雲山),海拔620.4米,為魯南地區最高峰。
氣候
山亭區屬於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全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00-2800小時,年平均氣溫在13.5℃左右,無霜期每年平均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800-950mm,一般盛行風向為東風和東南風,年平均風速為5米/秒。
礦石
山亭區現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種20多個,主要有金、銅、鎂以及石灰石、花崗石、大理石、石英石、白雲石、鉀長石、磷礦石、粘土、高嶺土、方解石等,尤其花崗石儲量大、分布廣,具有極高的開採價值。
樹木
山亭區屬於暖溫帶闊葉林帶,雜生針葉林,原始森林已被破壞,為次生植被所取代。由於境內地貌類型多,植物資源極其豐富,門類科屬繁多,木本植物共56科,123屬,191種。盛產花生、蘋果、黃梨、板栗、大棗、花椒、核桃、冬桃、油桃以及烏克蘭櫻桃、美洲艷紅李子等優質果品,有金銀花、槐米、栝樓、山楂、丹參等中藥材上百種。
水資源
山亭區境內泉頭較多,涌流成溪,多為乾支河流的發源地,礦泉水資源十分豐富。
岩馬湖又稱岩馬水庫,位於山亭區馮卯鄉。在鄉政府東三里處,距離市區約60公里。始建於1959年,設計總容量為2.026億平方米,總壩長16709米,水面13500畝,現為棗莊市量大的水庫。其東岸,張山之陽,北趙莊村南有一天然岩洞,以它獨有的奇觀妙景,吸引著四方遊客前來觀光。由於這裡是庫區,有自己獨特的小氣候,夏季涼爽濕潤,冬季溫潤不乾燥。岩馬湖以其美麗的景致,吸引大量的外地遊客前來遊玩。俯視整個庫區,有種憑海臨風之感,映入雙眸中的是一片汪洋,一片蔚藍色,數不清的漁船點綴其中,如詩如畫。
龍床水庫位於山亭區半湖鄉境內,離城大約20公里。是一處消夏休閒的好去處。從半湖鄉所在地往西不遠處,有座小山。說是小山,其實只是一個大型的土堆。山上長滿了栗子樹、櫻桃樹、桃樹、杏樹,四季中三季水果飄香。春天有櫻桃,夏天有杏子和桃子,到了秋天,滿山高大的栗子樹就把又大又亮的栗子奉獻出來了。小山的南面還有一座小山,也同樣長滿果樹。兩山之間有一深澗,一湖碧幽幽的綠水蕩漾其中,這就是龍床水庫。
山亭區屬於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全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00-2800小時,年平均氣溫在13.5℃左右,無霜期每年平均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800-950mm,一般盛行風向為東風和東南風,年平均風速為5米/秒。
礦產資源
山亭區現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種20多個,主要有金、銅、鎂以及石灰石、花崗石、大理石、石英石、白雲石、鉀長石、磷礦石、粘土、高嶺土、方解石等,尤其花崗石儲量大、分布廣,具有極高的開採價值。
植物資源
山亭區屬於暖溫帶闊葉林帶,雜生針葉林,原始森林已被破壞,為次生植被所取代。由於境內地貌類型多,植物資源極其豐富,門類科屬繁多,木本植物共56科,123屬,191種。盛產花生、蘋果、黃梨、板栗、大棗、花椒、核桃、冬桃、油桃以及烏克蘭櫻桃、美洲艷紅李子等優質果品,有金銀花、槐米、栝樓、山楂、丹參等中藥材上百種。
文化遺產
旅遊資源豐富。山亭區山清水秀,自然景觀眾多,享有"天然公園"的美譽,民風純樸濃郁。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以"雄、奇、險、秀"居沂蒙七十二崮之首,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一處"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奇特岩溶地質地貌景觀,2002年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優秀新景點"之一。十萬畝梨園、岩馬湖、龍床水庫如詩如畫,蓮青山、翼雲山、龍雅山、雪山、滄浪淵崢嶸奇秀,令人嘆為觀止;洪門葡萄村被列為全國庭院生態示範村;民俗風情包羅萬象,紅山峪民俗文化村是我國北方民間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引起國內民俗界的高度關注;伏里土陶工藝品流傳25個國家,部分被中國美術館、日本玩型博物館等收藏。山亭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勝古蹟星羅棋布。這裡是春秋早期小邾國的故里,有著名的大汶口文化伏里遺址和戰國時期的靈邱、梁王故城遺址。山亭區是一個具有光榮歷史傳統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屬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是名聞中外的鐵道游擊隊的大後方,許多老一輩革命家羅榮桓、粟裕、郭子化、林乎加等都曾在這裡工作過、戰鬥過,魯南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就誕生在這裡,至今存有許多革命歷史遺蹟。抱犢崮是1923年"臨城劫車案"(即"民國第一案")的發生地。
旅遊資源
山亭區旅遊資源豐富。山亭區山清水秀,自然景觀眾多,享有"天然公園"的美譽,民風純樸濃郁。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以"雄、奇、險、秀"居沂蒙七十二崮之首,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一處"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奇特岩溶地質地貌景觀,2002年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優秀新景點"之一。十萬畝梨園、岩馬湖、龍床水庫如詩如畫,蓮青山、翼雲山、龍雅山、雪山、滄浪淵崢嶸奇秀,令人嘆為觀止;洪門葡萄村被列為全國庭院生態示範村;民俗風情包羅萬象,紅山峪民俗文化村是我國北方民間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引起國內民俗界的高度關注;伏里土陶工藝品流傳25個國家
,部分被中國美術館、日本玩型博物館等收藏。山亭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勝古蹟星羅棋布。這裡是春秋早期小邾國的故里,有著名的大汶口文化伏里遺址和戰國時期的靈邱、梁王故城遺址。山亭區是一個具有光榮歷史傳統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屬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是名聞中外的鐵道游擊隊的大後方,許多老一輩革命家羅榮桓、粟裕、郭子化、林乎加等都曾在這裡工作過、戰鬥過,魯南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就誕生在這裡,至今存有許多革命歷史遺蹟。抱犢崮是1923年"臨城劫車案"(即"民國第一案")的發生地。
國家AAAA級景區
山亭新城
山亭新城是山亭區政府駐地,是全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區規劃面積3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4.5萬人。新城座落在魯南第一高峰——翼雲山腳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魯南大地上崛起的一座新型城市。城市規劃合理,布局精巧,各種建築既有現代化城市的特點,又具有山區城市的特色,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和管理思想。
山亭區悠久的歷史文化集中體現在這一景區。這裡既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也有春秋時期三邾文化、梁王固城和戰國時期靈邱遺址,還有許多周、漢、唐等朝代留下的歷史遺蹟。
新城旅遊景區以城區為主,輻射到山城街道、徐莊鎮、西集鎮等鎮(街)。景區主要景點有新城太清湖和廣場、翼雲山、雪山、石咀子水庫、焦山裂谷和迷宮、後觀原始森林公園、小邾國遺址、普照寺等,還有被譽為“地面上流傳至今的珍貴的稀有土陶文物”的伏里土陶工藝。
翼雲山
翼雲山地處山亭新城東北1.5公里處,海拔628米,為魯南第一高峰。因其高入雲端,俗稱高山。翼雲山之名出自於該山“泰山行宮”里的一通碑文:“山名翼雲,崇高也,山與雲連,朝夕往來,煙霧白雲與山交會,雙峰白雲吐揚,故名之曰翼雲。” 翼雲山西峰山崖高聳雲端,似刀削斧劈,險峻無比,然崖根山路卻寬闊平整,猶如天街長廊,橫臥西峰達1公里。 西南門和吊橋關:翼雲山山勢雄偉,頂部由兩個石灰岩崮頂組成,即東峰和西峰。登西峰峰頂有兩條路可通,一條路在崮西,名曰“西南門”,天公造就的腳窩隱藏在盤曲的石縫內,只容一人側身攀登;另一條路在該崮的東北方,名曰“吊橋關”。在此通過,一上一下均需攀援10多米高的峭壁。正因該峰地勢如此險要,所以成為歷代鄉民結寨起義抗匪避難之所,現峰頂數百個營壘的殘垣斷壁仍依稀可見。
金鑾殿和銀錐洞:該峰懸崖中有一溶洞,名曰“金鑾殿”。該洞四季如春。夏季倍感清風徐徐,涼氣襲人;冬季則感到暖流融融,溫暖如春。因此,前人認為皇帝的金鑾殿也不過如此,故美其名曰“金鑾殿”。
在西峰崮基的南側,有一“銀錐洞”,分內外兩洞,外洞很小,只容一人。內洞口被一塊表面光滑的石塊堵住,該石卡在石縫內,可以自由活動,但就是拿不出來。傳言此石是堵住內洞銀子溢出的“塞子”,故稱“銀錐”。誰要是能將此拔掉,就可搖身一變成為億萬富翁。為此,不知吸引了多少人前來拔錐取銀,但從古至今,誰也沒能拔掉它。
抱犢崮森林公園
抱犢崮森林公園:“崮”在《辭海》中的解釋是:“四周陡峭頂端較平的山,山東省中南部山區多用作地名。如:孟良崮、抱犢崮。” 抱犢崮位於山亭區東南部,距棗莊市駐地23公里。從古至今,數易其名。漢代稱作“樓山”,魏晉稱作“仙台山”,唐宋時曾叫“抱犢山”,明清時期稱“君山”,據《嶧縣誌》載:昔有王老抱犢耕其上,後仙去,故爾得名“抱犢崮”。抱犢崮屬沂蒙山區,海拔584米,是一座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名山。山勢突兀、巍峨壯麗、泉流瀑瀉、柏蒼松郁。山腳下有古廟兩座,分別為清華寺和巢雲觀;半山處有洞數十個,名曰桃源洞、水簾洞等;崮頂沃土良田數十畝,松柏茂盛,蒼翠欲滴,奇花異草,滿崮爛漫。佇崮東眺,黃海茫茫雲霧繚繞。
抱犢崮森林公園
《嶧縣誌》載:“邑八景之冠,為君山望海”。極目南天,平野如畫。山麓下、叢林間,泉水叮咚,清溪潺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山光各異:春報桃李爭艷放,夏暑濃蔭不侵肌;秋染紅葉醉霏芳,冬雪綻玉松梅奇。山腰間,有處十八羅漢洞,洞內四周壁崖上雕刻著神態各異的佛像。 抱犢崮與人工湖周村水庫交融為一體,山水相連,氣勢磅礴,以她獨有的“雄”、“奇”、“險”“秀”居魯南七十二崮之首,被譽為“魯南小泰山”,是研究魯南植被和科研教學難得的基地。抱犢崮總面積665.5公頃,地貌特徵表現為中地貌的低山丘陵類型,頂部由一系列崮組成,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森林覆蓋率在98%以上,以天然雜木林和松柏防護林為主。1992年9月,抱犢崮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山東省罕見的帶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的天然雜木林匯集區,有各種植物165科,627種。
抱犢旅遊區共分為4個景區:巢雲竹林、桃源仙境、君山望海、鳳落古崖。
熊耳山
據《嶧縣誌·山川》記載:“熊耳山,城北六十五公里,是巨梁山之右,界碑嶺之南,高聳巍峨。周圍岩石削立數百丈,唯一鳥道可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屬沂蒙山區,是泰沂山脈南部的崮形群體。主要由下古界的下、中寒武系地層組成,該地層主要表現一套淺海相及深海相的碳酸鹽岩建造組成,局部夾砂頁岩、砂岩的岩石組合。這裡以熊耳山為主體,集雙龍大裂谷、溶洞群、龍抓崖、迷宮洞等自然奇觀為一體,堪稱“天造地設、鬼斧神工”之作,是“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的石灰岩地質地貌奇觀,更是探險旅遊愛好者的絕佳選擇。
據地質專家考證認為:五億年前,這裡曾發生大面積的海侵,廣闊的水流帶來大量的泥沙、礫石、並逐漸沉積。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鬆散的沉積層越積越厚,逐漸變成了堅硬的岩石。此後,地殼上升,海水退去,這兒又形成了古陸地。到了一億年前,發生了非常強烈的“燕山運動”,魯中南山區深受影響,使地形變得高低起伏,由古陸地變成了丘陵。這種丘陵地貌,上面為石灰岩,緻密堅脆,抗風化能力強;其底部為泥質頁岩,結構鬆散,易風化剝蝕。經過漫長的歲月,底部頁岩先被剝蝕掉,使頂部石灰岩懸空,由於石灰岩層順著一定的方向裂開,便形成了這種奇特的自然景觀。
雙龍大裂谷是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景點,它主要受差異性風化剝蝕和重力地質作用等影響而形成較大規模的張性裂隙,是崮形地貌形成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龍抓崖是典型的崩塌地質災害遺蹟,具有極大的地質科研及教學價值。熊耳山特殊的橫斷山脈為景區造就了奇異絢麗的天然溶洞群,黃龍洞、巨龍洞和臥虎洞各具特色,其洞天互映、崎嶇深邃,石筍、石柱、鐘乳石形態各異,形象逼真,蔚為壯觀。公園內重巒疊嶂、溝壑縱橫、湖川相連、享負盛名。涓涓細流匯成飛流瀑布,經年不息。下游的龍床風光和抱犢平湖,碧波蕩漾、秀麗迷人,為人們營造出一個旅遊避暑勝地。熊耳山周邊民風古樸,其生產和生活方式十分獨特,農作物和果品物產極其富饒,獨具特色的洪門生態葡萄村,2003年11月被農業部命名為“生態庭院示範村”;紅山峪民俗村代村”;紅山峪民俗村代表了中國北方山村的生存特點,是一道亮麗的民俗風景線。原始獨特的地質地貌形態,和諧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悠久光榮的革命傳統,是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完美體現。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登山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由熊耳山東麓或西麓進入,循貫穿熊耳山東西走向雙龍路行進,行程約1.5公里。第二條是,從西麓進入可依次觀賞到雙龍大裂谷―臥虎洞―黃龍洞等景點,行程約1.5公里。
岩馬湖
岩馬湖:岩馬湖位於山亭區北部馮卯鎮境內,面積近3萬畝,水深在0.5-17米之間,是山東十大水庫之一,棗莊市最大的人工湖。她就象一面巨大的明鏡鑲嵌在連綿不斷的群山之中,內有民間傳統與現代景觀和諧統一的休閒場所-駐駕山莊,有棗莊市最大的天然溶洞-嶂山溶洞,是一處旅遊休閒的理想選擇。
岩馬湖東西兩面山巒疊嶂,風光優美。風和日麗,微風吹過,湖面上碧波蕩漾,令人心曠神怡;大風颳目相看過,波濤洶湧,對面珠山島恰似一條巨鯨浮出水面,觀後使人有置身海邊之感覺,頓生豪氣。如能在岩馬湖上盪起一葉輕舟,將會盡情領略到廣闊的湖面,清澈的湖水,漁家風光、蜿蜓壯觀的大壩所帶來的田園般的感受。
岩馬湖一年四季碧波蕩漾,風景如畫,日落西山時最為迷人。每逢傍晚,太陽西下,斜陽鋪瀉,青山倒映,花木入湖,魚舟點點,花傘錦簇,湖面碧波在落日的餘輝下更有海市蜃樓般的意境,似有多稜鏡的絢麗多彩,構成了獨有的岩馬夕照景觀,成為棗莊市著名的八大景觀之一。
在岩馬湖東北岸邊的嶂山腳下有一處棗莊市最大的溶洞―嶂山溶洞。它距地表約4米,洞長近300米。踏入洞內,入洞十餘步,水珠墜地如珠落玉盤,清脆悅耳。滴乳溶流,形成白色的山川。似雪山而非雪山,如冰川而非冰川。光亮照處,石乳、石柱、石筍色彩奇異,璀粲斑斕。洞道有狹有闊,狹處之壁,粗看好似連體,細觀則分明,石乳如花狀,質地晶瑩無瑕,金子般純淨。闊處,有的像殿堂之玉柱,富麗而精巧;有的如春筍婷立,翠而結晶;有的如侍女玉臂下垂,細潤而豐腴。再向深處則別有洞天,風光無限,如龍宮海藏,引人入勝。有的似亭台樓閣,富麗堂皇;有的似陽光下的湖面,銀波起伏;有的如海底珊瑚林,絢麗多姿,五彩繽紛。從主洞向支洞望去,雖狹窄但擁擠的景致尤為迷人。有的石柱如人形,栩栩如生;有的如盆景,風光旖旎;有的石筍和石乳似觸未觸大有白刃相接之勢。嶂山溶洞洞體獨特,上洞連下洞,主洞套支洞,奇妙複雜,美不勝收。
在岩馬湖西側,望母山、朱山、獨古城、李莊、龍虎坡、黃安嶺一帶,有一片象形石林奇觀,屬沂蒙山西麓典型的旱海景觀。石質為太古界泰山期片麻狀花崗岩,經久風化而成,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巨石、奇石遍布,以形賦意,惟妙惟肖,景觀異常獨特。沉睡千百億年的石頭,稍加思維便活靈活現在人們的面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猶如神斧天工雕鑿,令觀者由衷叫絕。它們有的像人,有的像物,飛禽走獸無所不有。如悱惻纏綿、惺惺相惜的情侶石;如群仙相聚、開懷暢飲的聚仙石;如從天而降、搖搖欲墜的飛來石;此外,還有鸚鵡學舌、雛鳥展翅、母雞下蛋、孔丘講學、夫妻觀海、天地良心、母女對話、鯉魚探海、半仙石、鷹石、男人半身像(背影)、女人頭像(背影)等等,可謂無奇不有,令人嘆為觀止,極具旅遊觀賞價值。
滄浪淵
滄浪淵:乘車至原半湖鄉水泥廠,然後沿廠前公路西行約10公里,便可領略到被稱作“邑中勝景”的滄浪淵。《嶧縣誌》載:“有滄浪淵,縣北六十里,車稍山下,相傳為孔子聽滄浪歌處。......尤為邑中勝景。” 站在谷底眺望,遠處迎面有兩座峭岩屏立左右,猶如雄關隘口、險峻異常。兩壁之間有一圓錐形水潭,將山口牢牢守住,這就是“蓮花池”。攀著北側的峭壁前移十餘步,裡面豁然開朗。正前方有一深淵,直徑約20米,水色碧綠,水面如鏡,此處便是滄浪淵。淵四周峭崖屏立,正面有豁口,一泓涓流飛滴而下,墜入淵中,發出細弱清脆的響聲,滌人心肺。淵周巨壁上,生滿紫藤,形狀各異松柏在懸崖夾縫間傲然挺立,順西面的岩石可攀到壁頂。俯視深淵,但見壁立樹匝,險絕異常。難怪孔子游至此處邊賞美景邊聆聽滄浪之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緊靠淵西北壁有一單拱石橋,名叫“水火橋”。橋身懸滿藤蘿花,橋下有一汪泉水清澈見底,涓涓細流匯入淵中。過橋30米,便是霖澤廟,始建於宋代,從南到北分別為神龍殿、大殿、寢宮樓,均為青石建築。當地有“霖澤廟因滄浪淵而生,滄浪淵因霖澤廟而揚名”之說。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十月初八的滄浪淵霖澤廟廟會,四方香客雲集,拜者不斷,鞭炮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風土人情
婚姻
1986年後,舊時的一些婚嫁習俗有所抬頭。進入20世紀90年代,城鄉高聘禮、高陪嫁、大操大辦之風漸盛,給一些家庭在經濟上造成很大負擔。許多青年婚配不再強調學歷和出身,而經濟收入和職業成為男女婚配的重要條件。離異和喪偶再婚大都能得到親屬的理解和支持,老年人再婚也逐步被社會認可,新觀念和新時尚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
一、提親
主要方式有三種:一是介紹人熟悉男女雙方情況,主動為其撮合,或受一方委託為其提親。此種方式先由介紹人與其本人或到男女雙方家中介紹情況,雙方認為條件合適時,再安排雙方見面(這叫“小見面”)。如雙方無異議,男方備禮品由介紹人陪同前往女方家做客(這叫“大見面”),其目的是讓女方家人相看。女方家人看中後,擇日去男方相家。相家時一般由親屬陪同,只要無異議大都在男方家吃飯。此後,介紹人聯絡雙方擇日“訂新”。二是男女雙方自由戀愛,為求名正言順,托一熟人作介紹人,此種提親只是形式上而已。20世紀90年代,男女青年活動範圍擴大,彼此與外鄉人接觸多,經商戶個體戶增多,給男女青年提供自由戀愛的場所和條件。自由愛戀一兩年後就登記結婚。媒人已無用武之地。三是由大眾專媒、婚姻介紹所承擔提親職能。經介紹人提親的男女首次見面後則自行約會,對對方品性、家庭、職業、興趣愛好作深入了解。父母包辦婚姻的舊習基本消失。
二、打聽
打聽也叫“巴聆”。女方打聽男方重於男方打聽女方,女方家庭調查,了解男方家庭的“過相”,即日子過的怎樣,為人處事怎樣,男子長相怎樣等。男方“巴聆”,只是女方長相、作風等。“巴聆”從媒人提親後開始進行。“巴聆”方法多種多樣,特別對男方家庭不了解的一定調查清楚。“巴聆”在保密情況下進行,調查了解男方鄰居、同事、親朋,特別是本村女子出嫁到該村的。為此男方家庭在此期間表現為特別好,他們預計女方要去“巴聆”誰,事行打個招呼,希望能“言好事”,“別攘刺”。他們深知“一句壞話破紅門”厲害。“巴聆”大都附帶進行,極個別的採取“私訪”這種特殊方式進行。
三、和年命
在男女提親過程中,其中還要看屬相和不和。此項迷信活動,到20世紀80年代逐漸減少,絕大多數男女雙方不再計較對方屬相,但此風未能根絕。
四、定親
男女交往一段時間,認為滿意即可定親。定親有書面和口頭兩種方式。書面定親即將家中長輩和輩分、姓名、年齡等寫在紅紙上,名“貼”。部分地區另紙寫兒女姓名、年齡、屬相以及“年瘐相符,屬命相生,願結秦晉之好”之類文字,名“柬”。然後由介紹人轉交雙方,男方要給女方禮金,農村多採用此方式。口頭定親即男女雙方(包括家長、兒女、直系親屬等)約定時間聚會(會親),以交談方式定下。地點一般選在男方,由男方設宴款待,並給女方見面禮。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定親禮金逐年增長。20世紀80年代500~1000元,90年代2000~6000元,少數條件優越者增長到9000~10000元,個別定親禮金達10001元,寓意“萬里挑一”,女方往往退還一部分以示客氣。部分城鎮男女定親,男方除給禮金外,還要購置“三金”,即金項鍊、金戒指、金耳環。
五、娶親
娶親前男女雙方先商議結婚時間、彩禮多少、嫁娶議程、接送方式等,稱“議婚”。議婚由雙方家長、子女直接出面交換意見,有時須介紹人從中協調。達成共識後,男方要付給女方一筆彩禮,辦理登記手續。女方置辦嫁妝,男方則要裝飾洞房,擺放家具(若女子陪送家具,也有提前送到的),床(炕)鋪一新,門口貼對聯。娶親時,一般由男方去接,女方嫁前多由姑嫂操持擺盒、裝櫃、交待婚儀事項、傳授新婚之道。屆時,新娘身穿嫁衣、外罩鳳冠霞帔、頭頂蒙臉紅子,嗚咽上車出門,放鞭炮,送至村外。20世紀80年代初,坐馬車或騎腳踏車。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乘拖拉機或農用車。20世紀90年代,多用小轎車。新娘由娘家人陪送,嫁妝同時送到。下車時放鞭炮、奏鼓樂歡迎。新婚、新郎步入院中,司儀主持婚禮儀式。之後,新娘入洞房,圍觀者隨即湧入,名曰“鬧洞房”。是日,男方大擺宴席招待女方客人與賀喜親友,城鎮宴客多在酒店。結婚之日,常伴有迷信色彩的事,主要有:新娘不下訂;娶親途中如遇喪事,可將預先準備好的酒杯打碎,以求“破解”;轎車進村時轉東不轉西、轉南不轉北;忌損壞洞房物件;晚上洞房內禁止熄燈,新郎新娘忌親手關六等。20世紀90年代中期,政府倡導移風易俗,組織集體婚禮,既熱鬧又節儉,還有的青年男女選擇旅遊結婚。青年男女拍婚紗照、結婚錄像已在城鄉普及。
特殊婚姻
一、女娶男
舊俗謂之“倒插門”。為貧困所迫,無力婚娶的男子方走此路。政府提倡女娶男,並從住房、生育、升學、招工等予以照顧。婚姻由青年人自己作主,婚禮如常,子女隨母姓。改姓改名,老人故後,歸留可自主商定。
二、娃娃媒
男女幼童時期,父母即予議婚,下啟為其訂下婚姻。日後,節日慶幸,雙方相互往來,女以婚後稱呼男方親人,男方違約,聽任女方咒罵吵鬧;女方棄約,退賠彩禮了事。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山區人民文化素質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婚姻愈來愈少。
三、換親
多發生在農村貧困家庭,男子年齡大,或醜陋有缺陷,或無力支付彩禮,則由家長包辦,雙方以妹換妻,亦有三方轉新。此俗雖有所禁,但未根絕,故逼親、抗婚事件仍有出現。
四、男女私奔
多為本村近鄰男女自由戀愛,一旦遭家庭干涉,緩和無望,男女結伴逃往他鄉,或藏匿親友家中,成親後請人向兩家說和,方能回歸故居,謝罪認親。
經濟概況
全區生產總值完成34.24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62768萬元、153535萬元和126063萬元。全區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比年初增加2.01億元和2.55億元,新增項目貸款1.43億元,累計發放支農貸款8900萬元。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7.16億元;實現利稅2.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6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5259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0790萬元。三次產業比例由2003年19.1:43.3:37.6調整到18.3:44.8:36.9。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15億元。全區續建和新上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62個,其中過億元的16個。全年簽訂招商引資項目契約57個,契約利用區外資金37.48億元,到位資金10.67億元;其中境外資金1206萬美元。進出口總額3804萬美元,增長49%;其中出口584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03元。
農業經濟
山亭區立足山多地少、土地資源有限的實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確立了林果、畜牧、水產和高效種植四大產業。2004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完成11.31億元。
到目前,全區有林地面積發展到7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6%。建成了萬畝冬桃、萬畝櫻桃、萬畝核桃、3萬畝大棗、3萬畝板栗、5萬畝優質梨、10萬畝花椒、10萬畝蘋果等十大優質果品基地,乾鮮果品年產量達到10萬噸,被評為"全國高效經濟林建設先進區"。2003年全區果品產值占全區農業總產值的36%,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以上來自林果。
山亭區飼草資源豐富無污染,發展畜牧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先後引進了波爾山羊等優良品種,採用暖圈飼養、山場放牧等科學有效的方法養殖畜禽,全區畜牧業得到較快發展。山羊是山亭區畜牧養殖的主要品種,所產山羊以肉嫩、質細、味美而著稱,"山亭羊肉湯"名聞遐邇。山場放養的山地雞因其綠色環保、肉味鮮美,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目前,全區形成了百萬隻羊、800萬隻雞、40萬頭豬、50萬隻鵝、百萬隻兔、萬頭牛等六大畜禽養殖基地,被評為"全省畜牧強區"。
全區養殖水域2.4萬畝,網箱養魚總量達到2.3萬架,水產品產量達到1.3萬噸。目前區內水面養殖網箱已經飽和,養殖水面已擴展到多個省(市),區外放養網箱達到5000架。山亭區被評為"全省淡水養殖先進區"。
特色高效種植業比較發達,特色農產品豐富多樣,全區特種地瓜面積8萬畝,年產12萬噸;谷、豆、高粱等小雜糧面積6萬畝,年產1.5萬噸;蔬菜面積8.5萬畝,年產17萬噸;中藥材2.8萬畝,年產0.7萬噸;黃煙面積5000畝,年產80萬公斤。
全區初步形成了以林果、畜牧、水產、糧食、油料、中藥材等為主的產業化經營雛型,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22家,有2家企業獲得農副產品自營出口經營權,年生產花生醬8000噸,加工大棗2000噸、地瓜棗3000噸。恆溫庫發展到8個,果品貯藏保鮮能力達到1.2萬噸。
工業經濟
區劃以來,歷屆區委、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人民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堅持內涵外延並舉,新上技改齊抓,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通過千方百計增加投入,加強管理,深化改革,擴張總量,提高質量,山亭區工業企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的發展歷程。
目前擁有限額以上工業企業40家。2003年,全區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16億元,增長21%,利稅1.8億元,增長56%;產銷率達到98%。培植壯大了一批骨幹企業,產業結構更趨合理,湧現出一批環保型和高新技術型企業,現已形成煤炭、建材、化工、造紙、紡織、食品、機械製造、板材加工等八大工業體系,其中水泥、原煤為我區的傳統產業和骨幹行業,造紙、建材、服裝和食品業是該區的新興骨幹產業。全區有40多種產品獲省優、部優稱號,10多種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地瓜棗、花生醬、牛仔服等產品暢銷日本、南韓、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支柱產業優勢日趨明顯。目前,全區水泥、煤炭、造紙等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量分別達到310萬噸、48萬噸和8.5萬噸。高新技術企業迅速成長,華潤紙業有限公司、亨元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有4個產品被認定為省級以上新產品,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0%。
第三產業
2003年,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0.92億元,占GDP的比重達37.6%;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05億元,同比增長12.1%;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比年初增加2.36億元和4.26億元;公路通車裡程達到900公里,公路客運量達到558.1萬人次,公路貨運量459萬噸。初步形成了以商貿流通、旅遊、房地產、勞務輸出為主,交通運輸、金融保險、科教文衛、信息產業等多元化競相發展的格局。
第三產業特色經濟初現端倪,新興行業開始起步。旅遊業已成為我區近年來服務業發展的新"亮點",熊耳山、抱犢崮、岩馬湖等風景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熊耳山-抱犢崮國家地質公園率先在全省揭碑開園,全省首座"世界生態奇觀園"一期工程百鳥園正式對外開放;全區具有一定規模的批發市場達18處,其中年交易額過億元的市場1處,大規模農副產品批發市場5處。市場規模的擴大,帶動了種植、養殖、加工、運輸業的快速發展,促使基地規模迅速擴張。
山亭鎮
山亭鎮隸屬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並為開發區管委會行政駐地,位於莆田市東南方忠門半島的東南部,東臨平海灣,北接忠門鎮,西鄰東埔鎮,南瀕湄洲灣。全鄉總面積42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總戶數11120戶,總人口56356人,其中非農人口2210人,外出經商的有2萬多人。全鄉耕地面積12418畝,人均耕地0.22畝,西埔和港里2個圍墾區面積2.28萬畝,媽祖城圍海造地有0.78萬畝,省道201路堤造地1.16萬畝,林地面積6438畝,海岸線長31公里,淺海灘涂面積15450畝。
經濟建設穩步發展。2008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713萬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2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83元。轄區內現有規模以上企業4家。海洋捕撈業較為發達,擁有捕撈漁船380艘,年捕撈產量達5853噸。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新文公路貫穿全境,與國防路、港里路構成三條交通主動脈,並已實現村村村道水泥化;全鄉已有8個行政村建設了公墓區;轄區內擁有文甲二級漁港和蔣山三級漁港,農貿市場1個,衛生院分院1所,村衛生所15所,文化中心站1家,中學2所,國小22所,獨立幼稚園1所;占地1400畝的大地工業城,已完成“三通一平”,區內道路通暢,綠化美化,治安良好,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可容納百多家企業投資興業。我鎮還將在大地城旁規劃籌建800畝工業集中區,吸引各地的企業家前來投資興業,以形成臨港工業集聚區,拉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壯大全鄉的經濟實力。
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名勝古蹟聞名遐邇,擁有賢良港天后祖祠、莆禧古城、東仙紫霄洞、媽祖閣等著名景點。賢良港天后祖祠位於我鎮港里村,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誕生地,是全世界媽祖信仰的發源地;莆禧古城是福建古代人民抵禦外侵的重要軍事設施,已列為省級保護文物;紫霄洞是古今祈夢的勝地,景區風光優美;媽祖閣於2008年4月28日建成竣工,總建築面積2685平方米,成為媽祖故里的傳世景觀之一,堪稱江南名閣,是弘揚媽祖文化、推進海峽西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開發建設前景樂觀。媽祖城和省道201線項目落戶山亭,山亭鎮已成為投資開發的熱土,發展前景十分樂觀。2008年7月30日中國中鐵集團與市政府舉行媽祖城建設動工儀式,標誌著媽祖城的開發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其核心區占地5.68平方公里,將建成集休閒、娛樂、購物、餐飲、金融、會展文化、教育、船(漁)港、行政於一體的具有南方特色的現代化濱海城市。